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人才斷層問題之迷思

發布日期:
作者: 戴宗翰。
點閱率:913

繼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日前表示,臺灣已經進入「人才斷層」期,教育部即著手進行「研議計畫」以期解決人才問題,惟在高等教育普及之臺灣,「人才斷層」危機並非直觀的人才不足問題,而是來自人才與就業市場嚴重供需失衡。
當臺灣人力資源運用供需失衡自然衍生兩個問題,一是過剩人才成為失業人口,近期臺灣碩博士人口將突破100萬,但高學歷之失業率也屢創新高就是一例;其次,人才自會尋找出口,當市場供給不足及進用人才管道僵化時,國內人才自然外流,國外人才當然不會進來。如是,所謂人才斷層於焉產生,但卻又同時存在一堆無處發揮之「過剩人才」。
首先從人才供給面觀察,某些領域「人才過剩」而某些領域卻「人才不足」之問題導因於高等教育規劃和整體就業市場低度相關,換言之,高等教育缺乏全盤性長遠規劃。就「人才過剩」之問題觀察,「重理工輕人文」是臺灣長期學術畸形之發展,龐大高等人文社科人才在社會資源與就業市場嚴重不足之情況下,當然人才過剩;而理工科學領域,則面臨國內大學、技術學院廣設系所,學生一窩蜂投入同質性極高之理工科學研究,於缺乏創新、競爭力之情況下,相關產業就業市場飽和,自然造成人才過剩,如是,人文、理工過剩人力造成國內高學歷失業率逐年增高,而薪資力逐年降低。另就「人才不足」之問題觀察,某些重要特殊學科領域,在缺乏教育部政策指導與規劃設置之前提下,國內無適當學術機構培育此類特殊重要人才,而造成人才嚴重不足,例如號稱海洋立國之臺灣,少見海洋法政專門系所,相關學習者散落政治、外交與戰略系所,當政府面對海域情勢緊張之時,則見國內海洋法政人才不足之窘境。
其次從人才需求面觀察,人才養成不是僅靠教育階段之培育,企業培訓亦是經營者不可逃避之責任,企業主不該向外尋求人才之同時,卻又輕忽既存人才之競爭力提升訓練;另政府機構人才晉用的僵化更是長年詬病之問題,對於少數法政、科研人才,政府之法規制度綁住了一切人才進入政府服務之可能性,人才不再效力政府,政府格局之萎縮與教育制度畸形之扭曲,過剩人才逐漸的外移,少數特殊領域之人才亦無從發揮,也就造成人才斷層之現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