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煙祭──金門信仰文化中不可承受之重

發布日期:
作者: 鎮伯。
點閱率:871

七月二十八日,金門日報記者許峻魁有一則令人怵目驚心的報導:「金門年燒紙錢四千噸 污染嚴重」。接著八月十四日吳如明先生又以「燒紙錢的省思」專文,全版析論,提出極為沈痛的呼籲;尤以吳文中那句擲地有聲的「傳統迷信,讓金門人蒙羞」,相責於自稱金門是「海濱鄒魯」的全體金門人。作者如此膽識與用心,令人動容!
大約在一年多前即有邱英美女士,以身為外省金門媳婦,在面對金門人的祭拜習俗所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曾於金門日報副刊,撰文表達極度無奈之歎!而記得在二十餘年前,當軍管時代漸入尾聲,戰地政務行將結束之際,有感於金門未來走向的不確定性,時任城中教師;現任寧中小校長的許維民先生,亦曾在金副發表:《「清風」、「明月」我們還有什麼?》。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今日的金門早已由「征衣」換上了「彩衫」,但你我可知?「明月」?不是「幾時有」;而是常常有;但是那「清風」呢?!現今!咱們金門地區的空氣品質如何?不用說統計數字,就你我的直覺感應,便已知遠落於台北之後了。從前從松山機場搭機返金時,甫下機即有股清新無比的空氣迎面撲鼻而來,讓人頓覺舒沁心扉、心曠神怡,而今呢?
一、烏煙瘴氣 民間誤識的祭拜觀
「燃炷香」、「燒金紙」此種祭拜信仰模式,雖說在中國起源甚早,但現就諸多中華文化支脈中,仍以閩南文化最是濃厚;民間習俗也至為興盛。蓋閩南文化除承繼中原傳統的宗法祖廟祭禮體制,又擁有閩越人的更多「路神」信仰,再摻入法器巫術、靈媒風尚,遂成更龐雜祭祀體系,「煙祭」也就普及化而無所不在了!
近二、三十年來,台灣、金門地區由於經濟的繁榮、民間生活富裕,「煙祭」即大行其道。人們認為燒得愈多、庇佑越靈驗,信眾、子孫也就運勢愈旺。君不見金門地區紙錢店林立、生意興隆,紙錢亦極便宜、燃量巨大。而當今又盛倡推地方文化特色,在復古懷舊的意識驅使下,更多的人是無時不「拜」、無地、無物不「祭」。以致於今日的金門大街小巷、新舊社區,鄉村民居,常常瀰漫著極為濃烈的薰煙剌鼻異味!這樣的濁惡氣體對人們健康傷害有多大(吳文已有詳析)?此乃是導致金門空氣品質惡質化的重大因素之一(其他尚有車輛廢氣及大陸沿海岸工業化等的影響)!
二、公墓 一項葬地改革的典範
信仰儀式與民間習俗,千百年來無論中外均在隨時空遞移而變易,俾便利於當代人們的生活作息。故而「移風易俗」之人為引領亦常見於人類的生活史中。
金門地區在民國四、五十年代的「墓葬地」變革,起始於戰地政務政府的強勢作為下,所建立「公墓」體制。它改變了金門人的傳統習俗:即依風水觀葬於自家田地及其附近周區。今日仍零散分佈於大、小金門全島的私家墓塚,即是數百年來不斷累積留傳下來的部份「歷史遺跡」。若無當年此一「不討好」的措施,則今日恐墓葬地遍及各地,當前的金門島已成「亂葬崗」也!
金門地區「民間公墓」之推動,據說源起於胡璉將軍在太武山麓建立的,「軍人公墓」;另一原因是「百姓濫葬」各地,給軍營區、陣地帶來諸多不便,不但影響觀瞻又涉及安全問題,遂使軍管政府頒佈法令、雷厲風行,仍有今日意外之「建樹」。
威權體制較不合乎人道,有時亦違道人性,若以今日之自由、民主價值觀之,則備受撻伐。但是若主政者本乎良知、遠識,義無反顧的宏圖施政,時人雖不諳而抱怨,但卻能嘉惠後世千百代,此仍「功德無量」也!
三、改變 大家共同的責任
軍管時代強行推動的「公墓」體制,當時許多人頗有怨言,也有零星的抗爭事件,但日久亦能獲得「百姓」的認同,今日大家也都肯定這樣的「改變」。同理當前提倡祭拜方式的環保化,必然亦是指責之聲四起,保守抗拒勢力強大。特別是民主自由時代,推動更為不易。但事關全體金門人的健康、後代子孫的生活空間,全縣各級區主政者、民俗學者、地方文史工作者、社會賢達、廟寺主持……等都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引導、推動此一改變金門祭拜習俗模式,使其走向全面環保而無污染!
筆者在今年三、四月間因探視外孫、女兒、女婿與內子曾有一趟新加坡之旅,停留長達半月之久,對星洲各層面有較深刻的觀察。新加坡居民大部份都是閩南人,「煙祭」文化仍然可見,但是「金紙爐」在街道、巷弄完全絕跡,一般社區的外圍才有設置,燃燒量也有一定的限制,而寺廟香火亦如台北龍山寺,將信眾祭拜之紙錢集中於一處焚燒。故在星洲一大早起床,於社區草坪、林樹、花卉間漫步空氣清新無比,似如往昔的金門!
本縣環保局據許記者報導:已於七月二十七日舉辦「紙錢集中燒說明會」,這是一項令人鼓舞的訊息,在此我要為局長及其領導下的環保工作人員喝采,並致以誠摯的敬意與謝意。
同時我也要呼籲我敬愛的「石頭鎮長」,他所推動的金城鎮垃圾不落地運動已有極其可觀的政績。垃圾是地面污染,「煙祭」則是空氣污染,前者最糟糕的是妨礙觀瞻;後者最嚴重的是傷害健康威脅生命。金城鎮為全縣首善之區,「垃圾不落地」已深獲大家的肯定,各鄉鎮也都在仿效推動,企盼石鎮長能奉此精神意志,讓全縣最嚴重的「煙祭」污染區│金城鎮,也能率之於各鄉鎮,步上無污染的環保祭拜信仰,還給全體鎮民美好的「清風」。
四、期待 相信金門人有智慧做改變
淨化空氣是一項最真實、有益於人體健康的環保措施,更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根本綠化觀。金門人的「煙祭」信仰方式,已走到必須改路革的歷史路程,否則我們夸夸而談的「海上公園」、「休閒旅遊島」、「養生村」、甚或「大學島」都要落空。而縣府施政的「綠能金門」,也就無法落實而有更高層次的向上提升之可能。
盱衡金門未來的路向徑圖,大家共同意象是希望金廈連結形塑為一個「共同生活圈」。但是金門的自然條件是無法如同廈門模式:商貿、工業、科技發展方式。故必須另起爐灶,建構有別於廈門的特色,又能有益於雙方居民生活之互動與連結,既能互補又能相成的型態,讓現今被廈門人所稱的「鄉下」金門,日後提升轉化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既是如此,金門就宜朝大家共同期待的「廈門後花園」佈局。然而佈局之論已多至汗牛充棟,而落實之處則寥寥可數!為今人計倒不如先由最貼近「花園」的工程做起,讓「清風」再現,滿「園」鮮氣。
民主化時代,雖然阻力多、改革困難,但只要從宣導、教育、獎勵做起,讓環保理念、公德心成全體縣民共通意識,必能日起有功,而水到渠成啊!
企盼屆時浯島居民生活史上,兩項耀眼而極具前瞻性的變革工程:「公墓」與「煙祭」,都在金門人的覺醒與智慧的努力下,嘉惠後世、澤被子孫;而主導變革諸公亦必永垂青史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