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
前陣子「金門日報」刊載位於金城「紅大埕」興建於一九三四年,富有異國建築風情及歷史意涵的許文言洋樓傳出易主消息,新任所有權人有意拆除洋樓主體建築,欲改建為現代化大樓建築,該消息一出,震驚無數人,也引起熱烈之討論,更有人建議鎮公所以及縣府應出面協助,留下這棟具有歷史意義之建築物。
許文言洋樓因在清代曾為左營游擊署所在地,日據時代曾被日軍佔據作為日本慰安所使用,金門進入戰地戒嚴時期,許文言洋樓又被徵為「聯勤招待所」所用,作為接待軍眷、勞軍團體的住宿場所。民國五十五年,許文言洋樓又被移交至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的金門軍人服務站手中。民國七十六年,歷經滄桑的許文言洋樓物歸原主,戰地政務解除後,地區觀光旅遊熱潮正旺,出租作為旅社使用至今。
記得以前位於金城鎮西門里、莒光路一百五十八巷三號的「甲政第」,也是因為所有權人易主,而在一夕之間夷為平地,而後改建大樓。據當時「金門日報」報載該棟獨具建築價值,係後浦人黃成真赴印尼經商致富、獲荷蘭殖民政府冊封為「甲必丹」後,匯銀圓回金門,於清宣統二年建造的三落大厝加左護龍格局,精雕細琢的磚碉、燦爛奪目的彩繪磁磚、寓含忠孝節義的交趾燒、線條繁複多樣的水車堵,可謂經典建築,只可惜最後卻仍躲不過被拆除之命運。
緣本宗開基始祖宋時來自福建永春,因此每年冬至都會到永春岵山祭祖,睹目所及,看到的不是高樓大廈,而是2000多棵百齡以上的荔枝樹和成片的荔枝林、350多幢的古厝和許多三、四層的房子。在距永春繁華縣城7公里的岵山,為何還能留下這多麼古樹和古厝?據當地耆老解釋說:「因永春地處山中,昔日生活拮据,許多人都向海外發展,旅居東南亞者尤甚,故永春亦稱僑鄉。從岵山這裏走出的海外僑胞有10多萬人,多年來,不斷把僑匯寄回家鄉興建,在十幾年前,為了阻止這裏的大規模商業開發,他們聯合起來寫信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僑辦等處,才能留下這些古厝、古樹」。
的確在早年,金門也是同岵山一樣,許多先民前輩同樣旅居海外,胼手胝足的努力下,也不時將僑匯寄回家鄉,在金門興建了無數的洋樓與具有歷史意義之建築物,而這些古色古香之代表作就是他們在異鄉辛勤努力奮鬥所留下來的碩果以及表徵,而這些洋樓、古厝更可以讓漂遊在外的海外僑胞遊子們回憶過去、思緬祖先!這也是聯繫他們回來的橋樑。
如果冀望我們旅居海外的僑胞遊子們一代接一代地回到家鄉尋根祭祖,唯有把金門的古厝、洋樓、歷史建築保存下來,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他們的根留住!有關單位也需要能有因應對策,加以保護那些洋樓及歷史建築,避免重蹈「甲政第」覆轍,始能有效的發展觀光事業,造福金門,弘揚祖先艱苦的創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