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為《金門文藝》說句公道話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延宗。
點閱率:734

對於曾與金門這塊土地有淵源的文友而言,《金門日報浯江副刊》是塊難忘的園地,不論是在這塊園地耕耘、灌溉,或是品味、欣賞,它是陪伴眾多讀者成長的綠洲。六零年代初期,在嚴苛軍管下,陳長慶創辦《金門文藝》雜誌,更在這塊綠洲中開出一片新葉,而讓戰地金門的文藝氣息更加濃厚,並繼《浯江副刊》後成為眾人精神糧食。
即使在當下,經濟取向的出版市場,要辦一份藝文雜誌誠屬不易,更何況是私人獨資,尤其是在戰地金門,應該是難上加難,勇敢堅強的陳長慶卻為當時的藝文園地點燃火苗,《金門文藝》傲然出版,為金門文學史與出版史寫下燦爛的新頁。雖然,由於經費與各種因素,《金門文藝》陪伴著文友行走兩年,就吹起熄燈號,但這個開頭,也為文學金門點燃馨香。
十年前,在陳長慶同意下,《金門文藝》以雙月刊模式發行,並在金門縣文化局升格前夕創刊,隨著公共圖書館資源共享,兩岸文化交流熱絡,暨海內外僑社鄉團互動頻仍,《金門文藝》順勢走向廣泛的華人世界,既成為各地金門鄉親對家鄉的訊息來源,以及抒發鄉愁的重要園地,同時也成為兩岸各地文友認識金門與金門文學的重要窗口。
金門縣文化局是各縣市成立文化局最晚的單位,但出版成果與文學著作則是各縣市所稱道與效法。雖然,有人曾提出同時發行《金門季刊》與《金門文藝》等兩份雜誌會不會太多?對於全體鄉親來說,《金門日報與浯江副刊》及《金門文藝》雜誌正是全國民眾認識金門的最佳模式,而《金門文藝》雜誌原創性與諸多特性,正可與《金門日報》取得互補作用,同心用力為金門發聲。
2011年,《金門季刊》新主編上任,《金門文藝》雜誌預算遭刪除,2012年選舉過後,農曆新年前夕,《金門文藝》雜誌承辦人被告知已無薪水,在度過連續三個月的「志工」階段後,便順應時勢的離開,自此餘波乃平,雜誌預算歸與承辦人走路竟成為一體兩面,實在匪夷所思。
《金門文藝》雜誌在軍管時期突破艱難取得發行權,卻因經費問題及某些奇妙因素,二年後吹起熄燈號,頗令人惋惜。軍管解除,文化金門大力推展觀光,金門縣寫作協會的成立,以及《金門文藝》雜誌的復刊,都成為島鄉金門文化宣言的無形支柱。解嚴後,照道理說應不再有白色恐怖之事,但一份在軍管時期好不容易獲得出版的刊物,竟然在解嚴即將屆滿二十年的當下難以發行,頗為費解。
《金門文藝》雜誌預算刪除時,巧合的是,幾位參與其事者既是地方政黨活躍份子,也同是金門縣寫作協會會員,更都為陳長慶的好朋友,被這樣的看待,對於陳長慶來說,實在不公平,對於八年來,諸多看到《金門文藝》雜誌方才重拾鄉情的人來說,及諸多看到《金門文藝》雜誌方才認識金門的貴賓來說,都是不公平。
事件最後目的,不過是要承辦人走路,為何不直接執行後段指令?亟待檢討的刊物不檢討,在全國各縣市首屈一指的公辦文學雜誌竟被迫熄燈,這樣對文化工廠與《金門文藝》雜誌而言,實在不公平。金門解嚴二十週年,「文化立縣」高喊二十年的當下,復刊後的《金門文藝》雜誌再度停刊,也反映著一個事實。
鄉親近年與南洋互動熱絡,應該瞭解到,近一甲子頗受排華運動之苦的印尼文友,對於華文文學的經營不遺餘力。中國崛起後,華文文學的共享天空將更寬廣,繼「金門文藝研習營」停辦後,《金門文藝》雜誌復停刊,原鄉與異鄉的差距這麼大,頗讓人有錯覺之感。
解嚴後的金門,萬象更新,《金門文藝》雜誌承辦人的離職,已符合要求,也應該平衡某些心情,既然如此,為了展現文化金門的好,為了讓解嚴二十週年紀念更加有意義,為讓金門藍天白雲常伴璀璨陽光,一份文學雜誌的未來,不論公辦或民營,仍是值得眾人思考的方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