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讀心情
不久前媒體報導一則新聞,內容提到有幾位考取公營事業單位的年輕人,選擇先行就業而暫時捨棄念大學,俟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再重返學校進修拿學位。
也許在就業市場極其競爭的年代裡,這些年輕人的抉擇非常正確,而且也頗符合社會的實際狀況,因為從經濟收入的角度來看,即使大學或是研究所畢業之後,都不見得能夠進入公家機關服務,所以與其遲緩那麼多年還是未定之天,倒不如先行卡位之後再思索下一步進修之路。
當然也有些人抱持不一樣的看法,認為先把本職學能充實之後,再好好規劃人生美好的道路,即使沒有進入公家單位服務,其實也可以在私人機構或自己創業而開啟一片天,哪怕沒有更為光明的前途呢?
雖然那幾位優秀年輕人的抉擇,和某些不同角度所切入的看法有所差異,可是想必兩者都各有其道理,而且也都有蠻合理的說服力;只不過不同角度所看到的情況畢竟不盡相同,況且都是對自己的選擇負完全責任,所以並沒有甚麼對與錯的爭論議題。
這些優秀的年輕人能夠找到好工作,而且並沒有真正放棄爾後再繼續進修的念頭,當然值得大家給予高度而正面之肯定;不過相較於許多在學的大學生而言,仍然有人樂於閒暇之餘,嘗試打工賺取學費和累積工作經驗,顯然兩者頗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對於這些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而汲取工作經驗的大學生,不管其動機是為了賺取學費、生活費或提早進入職場學習,基本上也值得家長們予以鼓勵,畢竟那也不是一件不好的事。
「雖然有人曾經說,大學生打工是很笨的行為。但那是見仁見智的看法,因為在我們求學過程中,很多同學都有過打工的經驗,不論是擔任家教、或是在服務業半工半讀、還是在學校提供的工讀職缺中工作,大部分都留下很好的記憶和工作經驗。」一位同學回憶當年念大學而工讀時表示。
也許建議大學生好好讀書,不要把寶貴時光浪費在打工之上,其所關心與原始動機乃出自於好意,並沒有貶低工讀生的價值,或是批判大學生只愛賺錢是很笨的作法,只是希望大學生把握人生難得黃金時期,多多唸書好充實本職學能,等到畢業之後再去賺錢,才是最聰明的生涯規畫。
然而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與事實來看,我們發現很多原本喜歡讀書的孩子,並不會因為多做家事或是半工半讀而荒廢學業;反觀根本不愛唸書的學生族群,即使不必打工而能夠全心全意讀書,有時候卻不見得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功課方面,甚至因此而沉迷於網路世界,並且可能因而成為「宅男」也說不定。
所以孩子們或更多的大學生,他們用在追求學問與知識的關鍵點,並不在於有沒有打工、或是讀書的時間夠不夠充裕,反而在於學生本身的內心深處,是否有自己的想法和整體規畫?才會依據既定的步驟而努力於知識之探討,以及追求更為高深的學問。
除了對於莘莘學子的殷殷告誡與期勉之外,我們看到的情況其實蠻貼近事實,因為真的很多傑出的孩子們,都是出自於清寒家庭,或是在求學過程極其艱辛與曲折,可是卻能夠在逆境中奮發圖強,進而為自己創造出光明的前途。
因此假如從這個角度來看,能夠半工半讀而完成學業的莘莘學子,雖然讀書過程比其他的孩子更為辛苦,可是卻也因此而得到比較多的生活體驗,進而珍惜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和成果,那麼反而成為求學階段極為難得的挑戰,所以是一種正面而珍貴的人生經驗。
談到這裡反過頭來看社會風氣,我們可能發現孩子們的學習過程,確實有許多來自於各個層次而不同面向的歷練,也許是在風平浪靜與一帆風順的背後,更需要一些面臨障礙與刺激的挑戰,然後用自己的方式予以克服,那麼才會因此而成長與茁壯。
因此我們可用比較細膩的心情,來體會莘莘學子的工讀心情,也許能夠為他們而肯定與鼓勵之外,更值得用正面的角度予以喝采,並且樂於和他們分享工讀時候的點點滴滴,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