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涯與海之濱
孤墳 棄堡 宮廟
老樹 金酒 聚落 閩南人在天之涯
傳統 愚孝 守舊
鄉愿 逐顏 迷信 河洛人在海之濱
金門遍地都有孤墳野塚,當年埋在自己的田埂上,護衛著祖產;可如今已有富麗堂皇集中的處所了(靈骨塔),何忍祖先再受風吹、雨淋、日照之苦呢?何忍讓其孤單於荒郊野外呢?對自己故鄉的發展亦有所不宜啊!
金門長期受軍方統治,昔日的十萬大軍,如今未滿萬人,於是廢棄碉堡比比皆是,或草長閒牛,或屋破牆倒,或野狗橫行,或鼠輩肆虐,再活化再利用之法條,仍然要遵循台北政府,久矣。
金門(含小金門)約有500間大小不一的宮廟,以約150平方公里的蕞爾小島,其密度在華人世界裡是最高的,宮廟林立象徵著金門人沒有一個中心的宗教信仰。
金門百年老樹,將原本寸草不生、塵土飛揚、萬物不長的海島,藉老樹之庇蔭而豐富了島上的綠化,綠色的植被將金門的生態造就美麗的香格里拉。
金門高粱酒揚名立萬已一甲子了,享譽海內外於白酒之林,造福金門地區的經濟發展,使金門在中國人(含兩岸)的社會裡是福利最好的縣民。
金門的聚落原先是以單姓宗親為主的群聚而居,宗親凝聚的村落散於金門各個角落,以閩南建築、番仔厝(樓)或新建樓房、或現代透天厝分佈於全島。
泉州系的閩南人生活在遠離政權(南京、北京、台北)核心於千里之外的南方海島。海盜、倭寇、戰爭一再摧殘、肆虐、流離於天之涯的金門。
居住在金門的人,一直保有中國儒家的傳統思維,縱使已進入科學、資訊極度發展的新時代,金門人仍困囿於傳統的窠臼。
金門人的天一直以來都是女人在撐起這片天,於是由媳婦熬成婆之後,兒子媳婦,唯命是從,不問對錯與是非,不問是否合時宜,只要是長輩說的就對,因體諒母親的生長過程過於艱辛,寧願做一個愚孝之人。
住在金門的鄉親永遠守著古老的規矩,違反規矩者被視為不孝、不尊敬祖先、不重視倫理道德,無怨無悔永遠守著不合時宜的守舊思維。
子曰:「鄉愿,德之賊也。」外貌忠厚老實,討人喜歡,實際上卻不能明辨是非的人。只知道一味的討別人歡心就好,但實際上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都不重要,沒有自己的想法,看起來對人都很好,有點像「濫好人」。
金門人重視顏面、好面子、愛比較、受鄉里鄉親的三姑六婆們的閒言閒語的影響、大部份生活在為別人而活的世界裡。生活在傳統聚落的鄉親們大至蓋房子、小至孩子的補習,每一個人生活都是為了「面子」,輸人不輸陣,怕輸了面子。
人類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先進的科學已探究整個宇宙的奧秘、萬物的演變、天災的探討、預測等資訊瞭若指掌了,生活在金門的人,還處在徬徨、躑躅、恍惚、冥濛的氛圍之中,是中華民族的道統禮教如緊箍咒地將金門人牢牢拴住,才會讓金門人無知的迷信於怪、力、亂、神之說。
來自中原的島民擁抱著傳統的束縛、抱殘守闕、拘泥古禮、故步自封、好面子、極度迷信的河洛人,生活在海之濱的金門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