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新世紀─「閱讀」與「寫作」缺一不可
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同時,全球各國也紛紛提出了《職能技術報告書》,皆說明未來的工作職場上必須具備的能力,其中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高居前三名。由此可見,未來的教育已不再是過度重視傳統的讀、寫、算能力;取而代之的是,閱讀、思考、寫作的高層次整合能力。
過去,一般人都會認為多閱讀,自然就會妙語如珠的成為天才作家,但往往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目前學校大多會重視學生的閱讀習慣,例如:晨讀時間、閱讀課、作文競賽等活動,無非是為了促發學生將閱讀與寫作兩者予以創意結合。遇到寫作一事,許多學生總是會意興闌珊、左思右想地不知如何下筆,抑或是學校僅僅指派某些「下筆如有神」的常勝軍參加寫作競賽,如此一來,久而久之就演變成妙筆生花者依然名列前茅,執筆困惑者依然坐困愁城。由此可見,只有閱讀而無寫作技巧的指導,則易陷入「滿腹經文無以為詩」的窘境;而不喜閱讀的學生,若遇寫作則有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痛苦難伸!
然而,閱讀與寫作雖重要,但我國教育體制,長期以來,寫作教學常遭到許多主要科目趕課進度的擠壓,導致寫作引導時間不足,無法正常化教學,教師們也只能無可奈何稍稍帶過,讓學生帶回家成為「父母的回家作業」,此種「老師無法教,學生不會寫,家長想破頭」的悲慘情況,也造就了寫作學習「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惡性循環。在十二年國教多元入學的新思維衝擊下,也讓教師和家長們體認到,教育已不再只是用填鴨式或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角度來看待,而是應培養並發掘學生多方面的學習潛能,進而以優勢潛能來帶起弱勢能力。其中,尤其以閱讀與寫作能力最受矚目。所謂「寫作」為「閱讀」之手,「閱讀」為「寫作」之眼;「閱讀」與「寫作」兩者是相互為用相輔相成的。閱讀教學,應讓學生自然而然的喜愛並大量地接觸文字,更能自在地徜徉在千變萬化的文字想像海,藉由漸進式閱讀,達到整合性思考與分析後,進入更高層的創思寫作天地,將所閱讀的內容運用「賦、比、興」的豐富巧思,編織成一篇篇如詩如畫的文字圖像,以完成這寫作的巧筆創思工程。
大多數人會認為,閱讀只是單純的閱讀,讀懂就行了。然而,閱讀不僅僅只是「讀字」,更要用心理解文章的內涵與體會作者欲表達的感受,此為「培養同理心」的閱讀深度境界;若能擁有知人所知、感同身受的高層次閱讀能力,那麼,寫出深富情感令人動容的篇篇佳作亦不遠矣!但是,「心的閱讀」是如何做到呢?在教學上,可運用分組討論、角色扮演、欣賞探討相關影片或生活題材等內容,主題式的活動安排並與學生互動對話、視野交融,讓他們學習「用心」閱讀,深度閱讀理解力才易提升且心的感知能力亦會相對敏銳。再者,閱讀力的增強,也會讓其他的主科,例如:國語、數學、社會、自然……等科目多方面受惠。閱讀能力是為所有學習科目的基礎,若能好好提升理解力,則閱讀其他科目時,像是數學應用題的理解或語文科目的統整重點閱讀,必然事半功倍,不費吹灰之力地獲得佳績。
寫作是一種「跳躍性思考的過程」,人們因無法具體看到大腦的思維過程,故運用寫作來加以表現,讓自己能對大腦一連串靈活的思考運作過程一覽無遺。其實,就如同說話一般,個人的口語表達方式則會展現在你的寫作模式;然而,口語表達能力是人的天生本能,但寫作卻是需要被教導的,根據研究指出,只有佔大部分人的少數人是天生的筆墨文人,而絕大部分的人,都是需要有系統、有技巧的引導思維,才能將其支離片段的生活印象統整成有意義的文字內容。其次,「寫作亦是高層次的統整思考能力」,若平日無法培養細微觀察力,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隨手紀錄下來,雖廣泛閱讀旁徵博引,也易有「下筆無感情」僅做「文字堆砌」的粗俗鄙文之慨!
面對未來新時代的挑戰,閱讀與寫作日益重要,每個人應在平日多方充實自己的閱讀能力,並嘗試抒寫生活的點滴,養成「隨手寫寫」的簡單習慣,而重複簡單的習慣自然會成為該項能力的專家。我們可以預見未來,必是個「處處有閱讀、處處需寫作」的「活語言」世界,例如:各種考試、找工作投履歷、買東西、交朋友……等等。閱讀與寫作有如「魚幫水、水幫魚」缺一不可;況且,現今的寫作亦不再只是文人雅士的專屬技能,而是現代人都需具備的基本能力。因此,培養這「帶著走的能力」,將會使你終身受用無窮,並勇敢自信地迎向快速溝通的新紀元,成為一位隨時能掌握溝通脈動的「新互動作家」。那麼「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就讓我們拾起手邊書與鵝毛筆,敞開心胸和它們愉快地成為知心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