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多元並進許外配與青少年健康成長
各縣市約於1987年左右,設置「親職教育諮詢中心」負責推展家庭教育,散亂而欠規範,對於逐漸惡化的青少年問題及其家庭問題無法發揮效用;直到家庭教育法頒佈後,才自1994年起納入教育部體制內,各縣市均成立「家庭教育中心」。本縣家庭教育中心於2005正式掛牌運作,並組成家庭教育諮詢委員會。
金門是美麗而幸福的城市,然而下列數據資料,卻讓人憂心:在「獎勵友善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績優學校頒獎典禮暨觀摩會」上提到,本縣現有學生數是12857人(包括3千多個大學生),來自新移民家庭的學童,佔全縣國小學童的1/4。還有17個國小學生「應入學而未入學」且不知道身在何處。顯見我們的通報機制尚有改善空間。
而金門縣外籍配偶已增加至2354人(其中大陸籍2051人,其他303人),平均外配家庭1/16戶。對照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金門分會專員李有忠,在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第二次業務聯繫會報」表示,近年來處理外配離婚案件一年平均就有12件。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7-11月接案服務數46件(家暴案件40件,性侵害案件6件),其中新住民10件(多為家暴)。
這三者間有無相關?下落不明的學童,是否也是受家暴、性侵害或離婚的外配之子女?這是大人的不幸,危害無辜的孩子!並非所有外配都會遭遇家庭處境與生活不適應的問題;來自福建的周細妹就不一樣,她可以每個星期往返大小金門,利用工作、家庭、照顧孩子的空餘時間在空中大學念書,取得大學文憑。我們能不能建構優質的社區環境,放手鼓勵更多社區的新住民,學習周細妹及其家人的榜樣,走出家庭,健康生活?
在「少年輔導委員會」上公佈本縣103年6-11月份查獲少年犯罪案計17件23人(竊盜案8件13人最多)。另外社會處在「103年度第二次兒童及少年福利促進與權益保障委員會」上指出,0-18歲佔全縣人口數為15.11%(合計19193人)。去年6-11月個案通報數共35件。這些青少年暴露在不健康的成長環境,我們必須設法找到對策,誠如吳副縣長所言,「大家不要輕言放棄,能把他們帶上來、拉他們一把」。
整體而言,本縣家庭教育是成功的,綜合以上少數資料,仍然有某些「感情基礎薄弱的婚姻,帶來生活適應不良、婚姻穩定性不足、家庭暴力、子女教養不易等社會問題」,存在於我們社區角落。我們亟需一個整合研究的系統,來找出其中的關聯,以便對症下藥。
各級學校都很重視家庭教育之推廣,也經常辦理親職教育活動,然而參與者普及率低,多數人依然不重視家庭教育,總認為「家有家規」「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家醜不外揚」,不必學習的。這些謬誤的觀念,就是導致某些家庭教育功能不張的原因,企需導正。
家庭教育法第15條:高級中等以下學生有重大違規事件或特殊行為,其家長需接受家庭教育課程。第14條:提供民眾四小時以上家庭教育課程。促請各社區發展協會及樂齡中心納入家庭教育推廣體系。我們的社會福利要讓真正勤苦的弱勢者獲得撫慰與貼心服務,可研究賦予落實家庭教育法中規定之工具性任務。
從以上各單位召開會議中發現,會報多頭馬車,因而在拼圖不完整的架構下,各行其事,建請整合為一,並以研擬對策、分工合作、落實執行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