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稅制改革體現資源重分配
日前新任財政部長許虞哲在回應某些行業要求政府減輕資本利得稅率、降低富人稅等減稅措施訴求時指出,政府必須在稅收總額不變前提下從事稅賦變革,有減就要有增,財政收支才能健全。
官方統計數據指出,我國賦稅負擔率相對於歐美先進國家嚴重偏低,僅有百分之十二點八,更遠低於經合組織(OECD)會員國的百分之二十七,也遠低於對岸、日本、韓國,筆者愚見認為,新政府既要開辦長期照護,又要落實高教機乃至潛艦國造等選舉支票,這些重大公共政策投資所需不貲,是以在這種情況下實不宜貿然減稅,否則將重蹈歷任前政府寅吃卯糧舉債度日,導致國家財政赤字居高不下的惡性循環。
但若要加稅,現階段該朝什麼方向著手比較好?筆者愚見以為,遺產稅、營所稅、營業稅稅率提高恐怕不可避免。馬前總統執政時期將早先最高可達百分之五十的遺產稅率降為百分之十。希望富人將資金回流台灣,投資國內產業。誠然國外和在對岸投資的台商資金雖顯著回流,但其中竟有一半資金投入房地產市場炒作,導致房價居高不下激發民怨,貧富差距更形惡化。再者馬前政府以提升產業競爭力為訴求,將營業所得稅率從原先的百分之廿五降為百分之十七。但台灣就業機會有增加嗎?有吸引更多台商資金回流和外資嗎?最後是否只有資方享受到國家降稅的好處呢?
此外新政府宜規劃提高現有營業稅率,與他國相比,我國營業稅率明顯偏低。試觀歐洲各國營業稅率平均在百分之十五以上,對岸更高達百分之十七,鄰國南韓亦達到百分之十、新加坡數年前也調高營業稅率至百分之七。若我國能提高稅率一個百分點,一年即可替國庫增加數百億元稅收,將有助於紓解財政壓力促進收支平衡,況且新任閣揆就是財稅學者出身,何樂而不為呢?
俗話說財政乃庶政之母,若無穩健平衡的財政收支為後盾,新政府哪來的經費從事基礎建設投資、照顧社會弱勢階層?哪來的經費投入替代能源研發與發展綠能產業?兌現開辦長期照護的選舉支票更是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