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被媚日大眾文化流行誇大渲染的歷史悲情

發布日期:
作者: 鄭長庚。
點閱率:1,974

以描述日本據台半世紀殖民統治期間在台灣生長,於1945年8月日本戰敗、台灣光復後被遣返日本的日本人(俗稱「灣生」)遭遇為主題,由自稱是「灣生」後裔的藝術工作者陳某(日本姓名田中實加)所著的「灣生回家」一書,搭上近年來在台灣社會大行其道的懷念美化頌讚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文創風流行列車,一度成為暢銷書在台灣社會大受好評,供不應求還發行增訂版,本書更曾榮獲文化部主辦的金鼎獎非文學類圖書獎並獲頒獎金,拍成紀錄片在台灣引發轟動賺人熱淚,該片甚至入圍角逐前年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在日本國會放映,受到媚日病入膏肓的台灣綠營政客與一票為該書寫序推薦之獨派文人、學閥大加推崇吹捧的熱烈程度,一如先前魏德聖執導創作的電影「海角七號」與「KANO」,在政治正確前提烘襯下被當成是「台日(日台)親善」的民間交流樣板文創典範。然而「灣生回家」一書內容情節,卻在台灣與日本媒體追蹤訪查下發掘出若干疑點引發爭議(諷刺的是,率先對「灣生回家」內容情節和作者身世學經歷提出質疑者,竟是以保守右翼立場著稱的日本媒體產經新聞記者)。作者陳女的身世和學經歷被踢爆部份係出於杜撰虛構,自稱是「灣生」後裔的陳女,實際上是不折不扣土生土長的台灣高雄人,她聲稱的日籍外婆田中櫻代雖是「灣生」確有其人,但與陳女間並無絲毫血緣關係。該書部分內容情節更非出自陳女親身經歷訪談,連陳女聲稱用於籌措拍紀錄片經費募款的畫作,也被踢爆是模仿與盜用日本、對岸乃至台灣畫家作品,利用現代影像科技變造後改頭換面招搖上市。去年底陳女向發行「灣生回家」的遠流出版公司認錯,並發出道歉聲明稿,向台灣公眾、行將就木的「灣生」們、以及支持她的人公開道歉認錯,坦承她向台灣公眾撒謊。文化部已表示不排除邀集該書獲獎當屆的評審重新討論。陳女在學經歷和身世細節造假的欺騙言行被拆穿,使這群被利用、垂垂老矣行將就木的「灣生」生活史的可信度與訴求正當性大打折扣。「灣生回家」一書與紀錄片,更已淪為媚日政治正確懷舊風包裝下販賣的應景黑心文創。
從歷史大環境論,「灣生」實乃二戰前日本對外巧取豪奪、侵略擴張亞洲鄰國之國策大方向下的產物。與日本併吞並殖民統治朝鮮半島期間出現的「朝生」、強佔中國東北並扶植清廢帝溥儀成立「滿州國」傀儡政權統治期間之「滿生」並無二致。不論是灣生、滿生、朝生,相對於被佔領地(台灣、朝鮮半島、中國東北)居民而言,他們本質上均屬日本殖民統治佔領體制下的既得利益受惠者,彼等早年生長台灣、朝鮮半島或中國東北期間,享有日本政府為紓解國內人口壓力、鼓勵日本平民移居當地國策前提下給予之各類程度不等的經濟、法律或社會身分優遇。以台灣為例,日據時期的台灣總督府在今花蓮吉安鄉等地設置的日本移民聚落,除了在日本移民遷入前以公費先行整地成方塊狀耕地、重建水玔、構築堤防外,還設置屋舍、道路與飲水設施。而預計種植作物,除了糖廠所需的甘蔗外,也允許自給自足的稻米耕作。而此政策也完全符合滿足日本國內市場為考量。由台灣總督府配合,臺灣拓殖株式會社主導的半官半私移民村設置模式,也成為日後「滿洲拓殖公社」在中國東北設置的眾多日本移民聚落(俗稱滿蒙開拓團)之張本。況且無論是在台灣或中國東北,日本移民聚落耕種的土地大多是強徵掠奪原先由當地居民所開墾者。
縱觀「灣生回家」一書與紀錄片內容,最令筆者感到不以為然之處,在於陳姓作者以偏概全、有意無意地美化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藉「灣生」之口向台灣社會公眾灌輸並誇大影射中華民國政府在日本戰敗後強制遣返包括灣生在內的滯台日俘軍民回日本本國、沒收其大部分財產等決策是多麼不人道。但若對照當時歷史,1945年8月中旬日本侵略者戰敗投降後,日本遺留在中國東北或朝鮮半島的軍人或平民,淪為打落水狗式的對日開戰、摧枯拉朽勢如破竹搶拾現成勝利果實的蘇聯紅軍俘虜,青壯被擄到酷寒的西伯利亞淪為苦役長達數年(日本小說「不毛地帶」創作文本主場景),許多滯留當地的日本婦女淪為軍紀敗壞的蘇軍大兵性侵洩慾對象(當時許多在東北的日本婦女為避免被蘇軍玷辱,寧願嫁給普遍痛恨日偽統治的東北當地居民,甚或是國民政府派往東北接收的軍政官員,譬如舍弟的已故乾媽),日本投降之際更曾發生過整村日本移民集體自殺的人間慘事。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允許包括台灣等原日軍占領區內的日本平民,每人可攜帶價值相當於一千日圓(請注意,七十多年前的日圓實際購買力遠遠大於今日)財物和三十公斤行李回日本本國,與前蘇聯對待日本軍民俘擄的野蠻行徑相比,當時中華民國政府措施已經是非常寬大(請記住日本不僅是戰敗國,更是主動挑起戰火的侵略者)。與前蘇聯或東歐國家在二戰結束後,以避免納粹第五縱隊復活為由,將上百萬日爾曼裔居民掃地出門(與日俘軍民不同,這些東歐或波羅的海國家的日爾曼裔,定居入籍歸化當地已數百年,某些人甚至早已不會講德語)強制驅往德國或奧地利,並沒收其房產土地的作為相比,更有天壤之別。
不帶國族政治偏見地說,垂垂老矣的「灣生」世代,彼等七十年前的際遇固然有令人同情之處。但以同樣經歷過二戰的日本人來對照,相較於同樣被遣返的「滿生」、「朝生」,乃至配給物資嚴重缺乏、多處於半飢餓狀態的日本本土居民來說,「灣生」或當時滯留台灣等待被遣返的日本軍民俘擄際遇已經好得太多,「灣生」們真正該控訴甚至求償的對象,應該是鼓勵他們的上一代移居台灣、並發動對亞洲鄰國侵略戰爭的日本政府。筆者愚見以為,許多購買「灣生回家」一書甚至欣賞過這部紀錄片的閱聽人,正是衝著作者杜撰的特殊身世背景,從事文創消費行為,陳姓原作者恐已有觸犯詐欺罪之嫌,該書原作者除了公開道歉以外,更宜與發行「灣生回家」的出版商共同負起回收此書的道義責任,讓購買本書的讀者有權退回此書並收回購書款項。藝文創作本質在於追求「真、善、美」,主辦金鼎獎的文化部以及金馬獎主辦單位更宜考慮主動追回「灣生回家」先前獲得的獎品與獎金,以維護前述兩項國家級藝文創作榮典的尊嚴與公眾形象,不容被諸如此類挾帶推銷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史觀之嫌的應景黑心文創拖累玷汙。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