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八二三烽火學子錦華錄》人物故事之2:楊忠全

發布日期:
作者: 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
點閱率:2,518

一、撰述緣起
客居台灣,轉眼四十三載。入夢的情景,並沒有不知身是客,也沒有條件貪歡。來台後,自求學、當兵、考試、求職以至服務社會,自認一生敬謹;生活點滴,縱有許多可值回憶者,但難自腦海中割捨的,仍然是兒時金門農村特有的情景。九三及八二三砲戰,迫使一群在學青少年(整個金門中學自初中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的九百二十一位學生),在無可選擇的疏散撤離政策下,遷台繼續求學;不是整校擇地遷台,而是將學校的師生分成小群體,由台灣地區的一、二十個省立中學以認養的方式分別寄讀。兒時友伴離散各地,在尚懵懂生澀的年紀,即進入生疏的環境過集體的學校生活,境遇由是各不相同。之後陸續離校,音訊不明,各自的歷練,回憶一些,也算不留白。適逢《八二三烽火遊子》一書徵稿,對主編人用心,敬佩之餘,自應從命,草擬本文,以記述個人之心路歷程。
二、分發斗中
四十七年的國慶日,我們是數著浪花,橫跨台灣海峽來到高雄的,慌亂中,知道分發寄讀的學校是雲林縣的斗六中學--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樸質的學校,我們被安排住在禮堂內。兩天後的迎新朝會,我被領隊的郭冷塵老師臨時安排上台作致謝詞。本是官樣文章,行「話」如儀,未料三分鐘的致謝詞,卻引來了如今憶起猶讓人莞爾的小插曲。迎新朝會的第二天,訓導主任及生活組長前來探視我們的食宿問題後,竟會同郭老師要我代表斗中參加十月底的救國團演講比賽,地點是莿桐農校,題目五抽一。在我還沒有回過神來時,郭老師已答應且把我介紹一番,毫無推託餘地。由於時間不多,詳情不明,第二天起,也僅能就所知的五個題目「腹稿」一些大綱。時間到了,好像是十月廿五日,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學生,毅然佩上「斗中」的名牌(尚沒有斗中制服)搭車赴莿桐農校報到。剛到會場,就看到虎尾女中的同學在「背」稿,一經打聽,原來救國團歷年慣例是題目可以事先自行五選一,抽籤僅抽上台順序,並順便告知主辦單位你所選的題目。我知道這對我很不公平,但既然準備抽籤,一時也不知如何選擇,於是當眾堅持抽籤。「你真的要抽?」「要!」在場的評審及其他參加的同學當然聽得很清楚。最糟的是,我竟抽到順序的第二號!也就是說,我沒有多少時間整理我抽到的題目大綱。上台時我只好說明我來台灣不滿兩個星期,又未被告知抽籤的事,講得不好,請多包涵。在台上,我很清楚地看到了好幾位評審在點頭。比賽結果,我竟然得到十二個學校的第二名,其中有多少是同情分數,就不得而知了。在斗中十個月中,記憶最深刻的第二件事是斗中特有的「紅黑榜」。斗中為配合大學聯考初改制,即改為甲、乙兩組招考(後來改分三組,更後來又再分為四組),高三班也改為文、理組分開上課,且主要課程提早在暑假授課,聯考前的幾個月再分組複習所有課程。金中的暑假,就是出名的八二三砲戰,同學們得在防空洞中生活!我們是十月中旬來台灣的,所以沒有參加第一個月考考試,於是教務主任告訴我們:斗中實施紅黑榜,即考試各科全部及格,且達75分者列入「紅榜」,並可領取十元獎金,有兩科以上不及格者上「黑榜」作為警惕!金中的學生必須參加第二個月考,但因來自戰地,耽誤課程甚多,他特別請「在地」同學溫習功課時多加協助,有需要時可利用晚間請老師到禮堂(我們住的地方)補課。語意懇切,印象深刻,我們自己也因為有教育部的「甄試」在後面等著,大家相互勉勵切磋,效果不錯。其實斗中本身也流傳著「上有彰中,下有嘉中」,意思是說「夾」在兩個好學校中間,功課好的大都「上彰下嘉」去了,斗中同學參加聯考的處境尤難!所以有心的同學拚的苦衷可以理解。那時候,彰中、嘉中、竹中加上南一中、中一中,與在台北市的「五名校」並列,卻是事實。但金中同學的意思卻是,斗中與金中的水平應該不會相差太多,大家可以拚,以此來自勉。果真我們在第二月考七人中有六人上紅榜,一人不列榜。紅榜一公佈,教務主任對在地同學「勉勵」的話就更多了。在斗中雖僅十個月,卻交了不少朋友,後來在台電碰頭,同班同學居然有五位之多,包括台電的總經理及斗中的班頭。你說這種機緣有多麼可貴!
三、八七水災
斗中是我求學生涯中最難忘的轉折站,不僅因在此完成最重要的高三課程,始能接受高等教育,且在離鄉背井,時空轉換、環境變異的實際生活中,養成克服艱辛、樂觀進取的重要人生指標,極富體驗與磨練。暑假一開始,已算畢業,參加教育廳甄試後,卻仍然是有家歸不得,留在學校矮房中接受八七水災的洗禮;那年「八七」對台灣中部的衝擊,絕不亞於今年「桃芝」對高雄、「納莉」給台北引起的水災,只是農業社會與工商社會的情景不同而已。當時政府還因而發行「八七債券」及擴增「臨時捐」,影響的程度可見一斑。當然,工商社會損失大,但錢也多了,不必發行債券,卻也多了「土石流」這一流行的惡名。水災一來,我嗎,則躲在竹床上,在竹床下,水可及踝的情形下,讀完了《藍與黑》及幾本名著的簡譯本。出學校後,重讀一些全譯本,總覺得似曾相識,讀來容易的多,也算「八七」水災一得。「八七」數日後鐵路恢復,就此匆忙離開難忘的斗六中學。
四、大學生活
個人的學校生活在進入大學後,因環境、同學、活動及授課方式的不同,必然有所改變;但有一項與中學時代無多大差別的,就是仍然要為生活費傷神。那時候,這現實需求雖是所有來自戰地、邊疆、甚至是隨軍隊來台的流亡學生的普遍現象,但因個人背景及際遇不同,經歷就大異其趣。「打工」在農業社會並不容易,「寫文章」要有特殊本事,靠「獎學金」名額奇少,「送報」也不流行。同學間最多數的工作是當「家教」,但在一年級時功課奇重,小本字典隨身帶,整天翻找英文單字,數理底子又不好,那敢應徵?唯一就是爭取工讀生機會。實際上學校很少交付工作(記憶中只幫忙張貼公佈欄數次),每個月領的九十到一百二十元卻可應付大部份的伙食費用,就這樣生澀中過了一年。一年中最大的娛樂是在月夜裏與嘉中來的「下鋪」(我睡八舍上鋪)陳勝雄君學唱「望春風」、「綠島小夜曲」。最大的安慰是商學系(三個組,現已改四個系)近百位同學中近半有一至二科需補考,我居然勉強通過,對以後修課建立不少信心。二年級時因需至徐州路法學院上課而遷居溫州街一舍(交通工具仍是中古自行車),學校也通知無法繼續兼任工讀生,正惆悵中,久無音訊的大哥忽自馬來西亞寄來一筆學費,說是父親生前在新加坡給我留下的教育費,因存入親戚的公司經營不善,把剩餘的部份特地寄來。初中時,我原被告知有此款項,但八二三砲戰後,二哥亦舉家來台,東搬西遷,大家亦未再提。大哥此舉雖解決了我一年的學雜費及生活必需,卻使我對著從未謀面的父親遺像(父親離金七個月我才出生)哭了一夜。父親原是私塾教師,若非戰亂,何至一家分居四處,彼此牽掛一生!(本文摘述自楊忠全刊行於《八二三烽火遊子》一書中〈八二三後的心路歷程〉)
後記補述:
楊忠全台電退休後,曾任金門縣副縣長,學歷:金門中學(48年畢)、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系(52年畢)。經歷:台電公司課股長16年、台電公司高雄市服務中心主任、台電公司營業處副處長、台電公司台北市南區營業處經理、台電公司台北市北北區營業處經理、台電公司台北市區營業處經理、台電公司營業處處長、台電公司配電專業總工程師。考試:高等考試財政金融科(53)及格、特種考試工商管理科(53)及格、特種考試航運管理科(53)及格。(資料來源金門縣政府網站)。民國九十七年五月二十日因該校校長由原金門高中李世峰校長接任,因而促使成立「斗中金門校友聯誼會」,在創立十七位成員中,包括李世峰(校長)、廖福榮(7屆)、林湖(退休主任)、黃金池(4)、陳調鋌(20)、張起凰(17)、黃基礎(12)、何惠音(黃基礎夫人)、林永茂(17)、鄭豔紅(林永茂夫人)、李錫津(15)、蔡信夫(11)、黃富男(12)、黃聰敏(24)、陳國華(15)、許晉瑋(高三)、洪婕(高三)。謹有黃基礎是屬於昔日烽火學子之一,可見滄海桑田人事已非,尋找鄉親音訊誠然不容易。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