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八二三烽火學子錦華錄》人物故事之3:楊清國

發布日期:
作者: 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
點閱率:2,328

一、生離死別
民國四十七年,我初中於第六名畢業,當時我想申請保送讀公費師範學校,老師告訢我前十名直升高中將來會更好,師範學校必須離開家鄉遠渡重洋到台灣去讀書,還是金門中學讀好。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天有不測風雲,高中尚未入學,金門「八二三」砲戰發生,這次砲戰比「九三」砲戰更嚴重,更恐怖,「八二三」砲戰,經過四十四天砲擊,估計將近五十萬發砲彈-落在金門島上,幾乎每一寸土地,都著彈如雨。當然金門中學校舍多處被毀,政府為顧及學生學業與安全,遂於同年十月九日,遷全校師生九百二十一人至台灣,分別寄讀於臺灣省立之三十所中學,使我們的學業得以繼續不斷。回憶當時一輛軍用卡軍,停在我們村莊大埕,鄰長到我家通知要我搭車到台灣讀書,我不願去,祖母含著眼淚連哄帶騙強拖我去搭車,卡車上下哭成一團,像是一場生死之別。如今彷彿還看到高齡祖母堅定與期盼鼓勵的眼神,要我勇敢去開創未來,眼淚又不知不覺地流下來。
二、寄讀斗中
我們跟逃難的鄉親一起擁進登陸艇,像豬樣地擠在一堆睡,幾乎動彈不得,經過二十四小時搖擺困熬,終於到達高雄,我像生了一場大病似地全身無力。勉力徬徨地跟人又搭上軍車,我還不知道我要到那裡?結果我們有三十幾位從初一到高三的同學被分發到臺灣省立斗六中學分別以公費寄讀,省斗中校園美麗,學校把禮堂改變成宿舍,三十幾位像阿兵哥睡在我家大廳一樣排排而睡,這樣我們更可以相依為命,彼此照應,也更有安全感。我在省斗中寄讀三年,非常感懷當年同學對我們的照顧,但我還是算金中畢業生。金門「八二三」砲戰這場浩劫造成我們離家背井,流浪他鄉讀書的苦難,但也激發了金門子弟日後在台灣各界生根茁壯,開花結果的傑出表現,我們何嚐不能說:因禍得福呢?(前文摘述自楊清國刊行於《八二三烽火遊子》一書中〈烽火學子話當年〉)
三、老年少心
〈離校五十年,老盡少年心〉是楊清國於九十八年四月十八日,記錄斗中金門校友首次應邀返母校參加校慶典禮,亦是國立斗六高中建校六十三週年校慶。當年斗中金門校友,楊清國、黃水木、王宗忠、張清泉、陳世耀、黃基礎、鄭藩海、許振地、宋炳榮、胡丕真,以及金中校友會理事長顏達仁、總幹事楊忠模主任等十二人,應邀參加斗中校慶大典,這種人生良緣際會,是何等難得與殊勝。只是昔日十幾歲的紅顏青少年,如今見面都已是白髮蒼蒼,垂垂老矣的老人!令我感嘆歲月之不饒人!讓我們老盡少年的雄心。離校五十年,故地重遊,人與物全非。
後記補述:
在金門,歷任五所國中校長的楊清國,是一位走在路上、接近家喻戶曉的人物,卻很少人知道,祖籍金寧鄉湖下村的他,是「跑日本」時代,1941年在新加坡出生的金門人,也是1958年八二三砲戰時的「流亡學生」。2008年10月,對楊清國而言,別具紀念意義的月份,10月3日接受鄉鎮「模範老人」獎外,10月9日,八二三金門中學學生離開金門流亡到台灣五十周年日,10月26日,日軍占領金門七十一周年紀念日;如果不是日據,逃難的父母不會在星洲生下他,如果不是八二三,他不會流徙到台灣,之後再入台灣師範大學社教系就學,學成後返鄉服務。因此,一般人看似「苦難」的年代,楊清國卻充滿感恩的心,2006年Discovery(探索)頻道在拍攝六十分鐘紀錄片《謎樣金門》時,看中他特殊的金門背景,找來他現身說法,獨見他對日據戰亂、國共戰爭帶給金門人動盪流離大環境的不同論述,災難的背後,反而淬煉金門人的生存韌性、人才輩出。(上文原作者楊樹清,原文刊登於《金門鄉訊版星期人物》〈楊清國亦儒亦佛一文士〉)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