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化作春泥更護花

發布日期:
作者: 倪振金。
點閱率:2,890

由金門縣政府主辦,各鄉鎮公所、金門縣殯葬管理所、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協辦的「金門縣107年度殯葬禮俗研習班」,今起將於金門縣政府新聞發佈室,及殯葬管裡所各舉辦一場次。據承辦單位民政處指出:近年來社會結構鉅大轉變,衝擊傳統價值觀念與社會規範,特別是生命禮儀習俗。本次研習班,期望能藉由教育訓練,倡導殯葬禮俗核心價值,端正不當禮俗,使地區喪禮禮儀更莊嚴,提昇殯葬服務品質。
偉哉斯言,養生送死,本就人之大事,更是禮俗之一環。但誠如民政處所言,因為世俗之鉅變,衍生諸多弊病與不當之風俗。尤其是處此民粹當道之世代,欲撥亂反正,非有至大之智慧與毅力,豈是易事。作者不才,願以立足傳統,放眼普世價值之人文遠見,針對此一重大議題,提供淺見以襄。
「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于所聞。」意以為,為力挽金門陳腐、舖張、迷信之殯葬陳習,唯有以開天闢地之毅力方足成之。遠瞻未來,放眼世局,「簡約、莊嚴、人文」之殯葬良俗,方是至道,更是大道,允為本文之核心價值,更是筆者力倡之現代殯葬禮俗!基此觀點,「環保自然葬」毋寧是最佳方案;最佳之現代殯葬禮俗。
所謂「環保自然葬」,又名「綠色殯葬」,早已被聯合國列為前景可期的綠色產業,也是許多先進國家,大力推廣的殯葬型態,鼓勵人們以自然、環保、節能、簡約、可循環利用等概念,來處理遺體,不占用過多的土地資源,常見的有海葬、樹葬、花葬、植存等形式,堪稱為對生態環境最友善的創意殯葬文化。
具體而說,所謂「環保自然葬」禮俗,展現於細節者,諸如不設花圈幛聯,待葬期間不宴請,出殯儀式簡單、安靜,不動用車輛,不僱吹鼓手,也不講究任何排場,更不會有唐突之麼紙車紙馬、童男童女等。此種極簡之禮俗,其核心思想是認為:身體也是地水火風,物質變的還歸物質,身體還歸大地就好了。
此問題涉及千百年來中外哲者、宗教家無解之思考,就我國思想史,及今日影響禮俗者來看,且舉儒、道、釋生死觀,以供志者參思。
儒家清楚意識到生死乃自然之現象,因此主張對待生死應該超脫。孔子在回答子路「死事如何」之問時說:「未知生,焉知死?」強調勿需追問死後之事,應關心生,而不必想到死。孟子也說:「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不必過於關注較壽命長短,只須致力於一己之修身立命。而孔子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更明的道出儒家生死觀之大義所在!
較之於儒家,道家生死觀更為超脫。進入此議題前,且先說明道家與「道教」之關係,因為在傳統所謂「殯葬禮俗」者,道教具有其重大影響。基本上,道教在創始時,是把老莊黃老之學、神仙長生之術及民間巫術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特定的宗教形態,其中道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思想來源。在道教的長期發展中,始終依託道家思想,如:《老子》、《莊子》等成為道教的重要經典,而道家始祖老子,也成為道教之「太上老君」,可知兩者之關係。因此,藉助於追溯道家之生死觀,或許更能協助後人理解此一課題。
老子思想體系的最高原則是:「道法自然」。在人的生死問題上,他認為生死乃是自然變化的必然軌跡,視生死為一種很普遍很平常的「自然」現象。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所謂「不仁」,即無意於為仁,或自覺無所謂仁與不仁,天地順任自然,無所偏愛,如此方致得見其大仁,如有意於為仁,則表明有主觀的意志目的混雜其中,而這並非天地的本性。易言之,道家強調天地間萬物自然生長的狀況,「莊周鼓盆」更是明顯之生死觀。
再來深思影響禮俗之大宗者:佛教,又是如何看待生死觀。佛陀教義早已布滿「環保觀念」。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世間萬物皆是因緣和合而生,換句話說,一切有情與無情眾生,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彼此可謂生命共同體。佛教認為,人類只是構成自然生態環境的諸多因緣其中一環,就如同宇宙並非以地球為中心,娑婆世界也不是以人類為中心的。也因此,佛陀提倡火葬是,認為「一火能燒三世業」,一把火把這個身體燒了,這個身體也是三世因果的一個產物,用火把它清理了,正如聖嚴法師之偉行。
聖嚴法師是國內推行環保自然葬的第一人:一向歡喜自在看待生死的聖嚴法師,積極教導人們用佛法觀念,破除地理風水的迷思。在具體行動方面,他不但主動將法鼓山建置好的植葬園區,無償捐贈給政府,成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並且早在2007年,就將其師東初老和尚的骨灰植存於此。至於自己的身後事,也早有交代:「不需鋪張的追思與傳供,不需布置得富麗堂皇的靈堂。我已預立遺囑,身後既不設牌位、不立碑、不築墳,也不建塔。…我的身體,用薄薄的棺木封釘,火化以後,也不必有一個骨灰罈來占地方,骨灰就灑在法鼓山的環保生命園區。」於是,聖嚴法師在2009年捨報後,法鼓山僧團即遵照其遺囑,將他的骨灰植存於園區內。
聖嚴法師畢生倡導心靈、生活、禮儀、自然環保,他認為自然葬法可以完美體現這四重環保精神:「環保自然葬」以知福、惜福為初衷,一不破壞既有景觀,二可循環利用土地,不造成後代負擔,三有助於人類與自然生態共存共榮,骨灰入土後,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自然環保」。
「環保自然葬」簡化了殯葬儀程,既不需要香燭冥紙供品,也可以省略傳統禮俗的繁文縟節,以一瓣心香,祝福往生者放下萬緣,自在回歸天地,這是「禮儀環保」。
「環保自然葬」一改傳統殯葬風俗慣見的鋪張浪費,減少人對土地資源的占用,並且順應自然、反璞歸真,實踐了節葬、潔葬的精神,這是「生活環保」。
「環保自然葬」追求天人合一,不設墓塚,不立墓碑,捨離一切外在形式,讓人學會歡喜自在看生死,也使「慎終追遠」得以回歸一心,這是「心靈環保」。
「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死了跟回家一樣,死後隨便怎樣,不要注重這個形式了,只要把他收拾好下葬就好了。此種源於墨家的薄葬思想,正是本文之核心所在。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一千多年前,李白就告訴了我們:對無垠無涯的天地來說,萬物眾生都只是暫居其中的旅客;對亙古亙今的光陰而言,人間百代都不過是過眼匆匆的一瞬。既然如此,又何必拘泥於身後的墓葬形式?誠如東初老人所言,「做人不要那麼愚蠢,既知活著時這樣那樣都是幻相,死了後還要一座墳墓,豈非可笑。」
 世間緣起緣滅,一如花開花落,「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何須罣礙?正如同那首令人低迴不已的「千風之歌」所云:
 請不要佇立在我的墓前哭泣,因為我並不在那裡,我並沒有沉睡不醒,而是化為千風,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秋天,我化身為陽光,照射在田野間;冬天,化身為白雪綻放鑽石光芒。晨曦升起時,幻化為飛鳥輕聲喚醒你;夜幕低垂時,幻化為星辰溫柔守護你。
 是的,放下萬緣之後,回歸自然化作春泥滋養花樹,或者與眷養水族的汪洋融為一體,正是我們能回饋給這個世界最好的禮物,也是遺贈給後代子孫最好的祝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