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美車站1樓空間 設置金沙日間老人長照中心之芻議
據金門日報2018年12月19日報導金門老人高達17712人,佔全縣總人口12.74%一文略以:「……截至今年11月底止,金門縣總人口數13萬8千9百60餘人;其中,本縣65歲以上老年人口計有1萬7千7百12人,約佔全縣總人口百分之12點74,呈現高齡化社會現象;縣府社會處致力推動各項老人福利工作與措施,建構金門成為高齡友善、健康、快樂的幸福城市島嶼……縣府社會處在辦理日間照顧服務中心拓點業務,委託規劃金城鎮珠山社區日間照顧服務中心,已完成室內裝修設計,正辦理工程發包作業。其次,縣府積極尋覓適合場地佈建日間照顧服務中心,目前與金寧及金沙地區社區發展協會洽談中,期能借用社區活動中心佈建,提供社區可近性服務。另,配合高齡友善城市,積極推動老人共餐,計有13社區,約服務人次14萬9千2百70人次,以及送運動與學習至社區計畫……」。
再者我國於2017年2月份第1次65歲以上老年超過幼年之人口,俗話說,沒遇過,你就真不知,要照顧高齡老人及瀕臨老人失智與行動不便老人的艱辛,更何況我國已於2017年底邁入老人多於年輕人的社會,此時發展及關注在家或老人居家生活狀況及老人生活照顧、社區長照,著實重要!
回首十八世紀末,金門因鹽質粗黝,開發千年鹽業,日漸式微,礙於土地貧脊,諸多先民,紛紛搭船外出或南洋(落番)討生活,此乃貧脊浯島子民,不得已選擇,是以無數正值青壯年華之浯島子民,拜別年邁雙親或新婚妻子,毅然遠離故鄉,在外開展一連串在異鄉安身立命及忍受人生幾許的離愁與悲歡及開創事業、光宗耀祖之血淚史,如今,隨著時代繼續往前推進,金門相較於過往,現在對外之交通的確方便許多,如今拜兩岸小三通之賜,目前往返臺金之班機依然頻繁,惟利用小三通過境旅客,真正停留於金門島內各鎮(鄉)消費與過夜之人數,寥寥無幾,這對金門島內一般商家經濟與觀光復甦,無太大助益,現今諸多浯島子民,依然必須遠離家鄉外出奮鬥,惟在故鄉的雙親,日漸年邁衰老,無人照料,並倚門而望,望那離鄉的遊子,是否捎來歸鄉信息?
家母(人稱:查某婆),出生4個月被大地村先外祖父送到砂尾王家當養女(22歲成為童養媳),過往在金門外島物資貧乏,惟先父及家母皆不識字,只能寄居於沙美小浦頭之先父外婆家(日本侵華期間遷居南洋)遺留下古厝及些許田地耕種,生活清苦,但先父與家母從不埋怨,更茹苦含莘養育我們長大成人,家母今高齡83歲,因長年身患糖尿病及口腔僅剩稀疏2顆牙齒咀嚼食物,2014年夏暑在金門因疑似營養不良,差一點失去生命,胞姊(兄)遂接往調養近8個月,2015/2/24至2015/12/31及2016/12/31迄今,家母長年在筆者這裡安養天年,筆者開始周一至周五風雨無阻的早送晚接家母到住家附近之私立日間老人安養院「日間安養費用2萬元(時間AM06:45至PM19:30)及回家,筆者每天清晨5點叫醒家母起床及打理其早餐(喝鮮奶)及服藥,並與家母天南地北聊天和訓練家母走路(每趟路程350公尺,約需20分)到住家附近安養院,晚上重複清晨步驟,並讓家母使用衛生棉式尿片(自行更換,早晚各1片)及練習自己上廁所與擦屁股及拉褲子和穿衣服,,過程著實艱辛及需要耐心,惟令人開心的事,家母虛弱身體及步伐,日益硬朗,以及擺脫失智與遠離依賴輪椅代步。
希望藉此文,喚起公部門思索於沙美車站1樓空間,設置金沙日間老人長照中心,並設置老人復康接送巴士與收取低廉安養費用,以建立金沙完善長照體系及維持老人尊嚴(生活品質)與減輕家庭(照顧者)負擔,讓諸多家屬於外出工作,能安心將家裡年邁雙親,就近送到日間老人長照中心安養,俟於夜間再接回家,以利發展金沙地區的長照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