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樂齡教育發展之我見

發布日期:
作者: 孫毓玫。
點閱率:4,468
字型大小:

壹、參與樂齡培訓之緣起
金門衛生局於106年開始推行長照2.0,由各社區舉薦人員進行種子師資的培訓,再讓培訓的種子師資回到社區開始服務關懷據點。我所屬的社區是金城鎮的北門社區,因為里長的舉薦,開始接觸社區。里長許績才在鄉鎮、學校及社區裡不斷的推動許多民俗技藝,其中一項---醒獅,不但小朋友非常喜歡,更是金門自古傳承的技藝(金門天震堂);連帶孫子來的阿嬤也跟著一起下來打鼓。適逢社區接了衛生局-預防及延緩失能的方案,經過考試取得衛福部認可資格的舉薦人員便開始執行計劃;在計劃進行的時候,我們看到社區的長輩們越來越有力的上、下肢及從被動通知到積極參與活動時的開心笑容,就越覺得想要給長輩們更多的東西;恰好此時,衛生局開辦的音樂體適能教練課程讓我進入金門的安養機構---大同之家,開始為期一個月的實習。這一週3天的實習,我分別帶領安養、養護區的長輩們做運動;養護區的長輩們大部份都是失能的狀況(甚至是失智);而安養區的長輩們狀況雖然比養護區長輩的情況較好,但因為下肢活動的程度相差很多;其中又分成了可站立及無法久站等等的許多差別。在一個月的實習及7個月的義務服務裡,有許多長輩因為認真的參與,在持續運動約3個月以後,我從數據裡發現長輩們無論是上肢或下肢都有明顯的進步。領取衛福部頒布的指導員證照後,因為認真又有成效的服務,我受邀去許多不同的社區及鄉鎮里公所協助服務。在這些社區或據點裡,接觸的長輩們平均年齡都在80~90歲左右,且是以失智的長輩居多。為了更了解失智的狀況,我開始積極的去上衛生局開辦的失智講座及相關課程。在上了許多的課程及接觸了這麼多失智的案例,我發現無論是體能訓練或腦部訓練,對於已臥床或已失智的長輩能給予他們的幫助真的很有限;這讓我停下了腳步,開始思考,我該怎麼做,才能幫助長輩有個健康、開心的晚年?我的家人朋友們能不能有個開心的老年?我也會老,我希望我的老年是什麼樣子?
「預防勝於治療」這句耳熟能詳的話在我腦中出現,但是到底該怎麼做?要從什麼年紀開始最好?要從什麼方向切入?一直到7月份,「樂齡教育中心」開辦了樂齡專業人員培訓;我從同學的口中大致了解樂齡是指55歲的長輩。我聽到以後,心中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如果從55歲就開始,而不是等到銀髮族(65歲)才開始想要預防、延緩,我們憂心的狀況搞不好就能找到解決的方式。但是,如何將「預防勝於治療」這句話實際執行,而不是喊喊口號而已呢?所以,我決定參加「樂齡專業人員培訓」,希望能從中學習我想要、需要的東西,進而回饋給我最敬愛的長輩們。
貳、學習心得摘要與反思
張德永老師在第一堂課告訴我們:老化會有的變化與現象,包含了生理、心理與社會互動以及人格的發展情形。我在課程中了解到老化之後可能會面臨的退化,例如各種慢性疾病及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健康、家庭、經濟、工作等……)這讓我意識到,應該提早規畫自己的老年(健康的生活習慣、養成運動習慣、跟社會保持良好的互動),不要因為老化讓自己跟社會脫節,好好的度過一個有尊嚴的老年。課程影片中,「芬蘭的祖母俱樂部」讓我大開眼界---原來老了,也能做這麼多有意義的事情!不但能夠照顧別人(照顧者或志工)也能夠提供自己過去的工作經驗,創造新的服務價值;如果我需要服務(被照顧者)也有這樣的單位也有志工能夠為我服務;我們的社會真的很需要這樣的「俱樂部」。
「欲受之,必先與之」---人人都會老,老後自己會受何對待?張鐸嚴老師用幽默詼諧的方式,教導我們在了解高齡期生命發展與靈性狀態、人格與情緒的發展後,如何協助高齡者做好生活規劃,安頓「身」、「心」、「生死」及因應。老師說了一句我覺得非常重要的話----「用聊天的模式、長輩能理解的方法及立場,去切換長輩的心境」,例如:長輩突然大小便失禁,覺得非常難堪、沒有尊嚴。我們可以用---「如果是我,我也會覺得很羞愧;但是,我會更感謝跟珍惜願意照顧的我人;同時也會記得跟他們說一聲謝謝!」引領、鼓勵、啟發、協助,是我們可以為長輩做的,讓長輩坦然的接受老化的轉變,成為可愛的老人。
學習「生死教育」---對高齡者來說,是目前很重要的一件事!你的遺產要處理?要急救嗎?是否選擇安寧照護?想要什麼人來跟我們告別?想要什麼樣的告別方式?在倒下的時候,這份尊嚴是由自己給予的。老師教我們用引導的方式,讓長輩自己去思考,自己的身後事要怎麼處理;不要因為沒想過、不知道要怎麼做,或是沒說清楚,導致身故之後,造成子孫之間的紛爭,影響家庭的和諧。預立遺囑---把自己的不動產如何處理、要不要接受急救、葬禮要用什麼方式?說清楚、講明白---除了口頭上和家人商量,更要將已經決定的事寫下來,交給可託付的家人或是律師,是我覺得馬上要做的事情。
老師更是例舉了許多高齡者會出現的狀態,如「老是說一些悲觀消極的話」、「這個看不慣,那個看不慣」、「貢高驕傲、倚老賣老」……,並教我們如何因應這樣的狀況---「讓他覺得你最能理解、憐憫和同情他」、「世代經驗的差距會影響溝通,用同理心努力體察高齡者的心情」、「在稱讚頌揚中,引君入甕」……。要做好這些之前,我們要先增進對上世代生活經驗的理解,方能運用不同的溝通原則,處理不同高齡者的人格與情緒。
第三堂課中,林振春老師一開始就對身體老化時會出現的器官變化及老化的慢性疾病做了更詳盡的說明,老師要我們在每年的生日都要幫自己拍一張照片,記錄自己每一年的變化,加強我們對身體的印象,這樣才更能認識身體與生命的關係,進而愛惜自己的身體。其中的一個腦部影片讓我感到非常震驚,影片的名稱是「大腦神經」,片中的腦神經迴路,竟然可以在斷掉聯繫、中止作用之後,透過運動及復健,再度的連結起來。一直以來---腦死等於沒救的觀念,深植人心;看到實驗團隊有這樣的結果,真的讓人很開心振奮!
林振春老師後來提到了「失智」,這是在擁有許多先進的科技、醫療下,一直無法解進的一個病症。衛生福利部(民國100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內政部106年12月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65歲以上老人共3,268,013人,其中輕微認知障礙(MCI)有598,694人,佔18.32%;失智症人口有259,013人,佔7.93%(包括極輕度失智症105,180人,佔3.22%,輕度以上失智症有153,832人,佔4.71%)。也就是說65歲以上的老人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依此流行病學調查之結果,每五歲之失智症盛行率分別為:65~69歲3.40%、70~74歲3.46%、75~79歲7.19%、80~84歲13.03%、85~89歲21.92%、90歲以上36.88%,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且有每五歲盛行率倍增之趨勢。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我們的生命越來越長,在老年的日子裡,這樣沒有印象的度過8~10年,絕對是我們不想要的。所以,我們要從現在就好好的愛惜自己的身體,不停的學習新的事物,過一個有尊嚴的老年生活。
金門大學社工系的葉肅科老師用許多數據讓我了解現今台灣的老化情形,根據聯合國定義及國家發展委員會105年推估,我國自82年起邁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比率超過7%),107年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超過14%),預計115年老年人口將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106年2月底平均每百位工作年齡人口扶養之老年人口數為18.2人(扶老比,較96年增加4.0人),首次超過扶養幼年人口數之18.1人(扶幼比,較96年減少6.2人),亦即人口老化指數(每百位幼年人口所當老年人口數)首次大於100,我國人口扶養結構轉變為以扶老為主,扶幼次之。
葉老師在高齡者的智力與學習中指出:老人仍有學習的可能性---老人的舊有經驗是豐富的,在學習新知時,新訊息與舊經驗之連結能力不會因為年老而退化、統整思考的能力較年經人周延,只要提供適當、適合的學習機會,高齡者學習能力與青少年的學習能力是一樣的。學習,有助於高齡者以正面態度面對並妥善因應生命任務與課題,達到成功老化或健康老化。
周海娟老師特別強調的是高齡者記憶發展,在高齡者的記憶裡,短期記憶(短期儲存)是最容易忘記的;長期記憶(長期儲存)則擁有非常大的容量。所以,要運用編碼策略(材料有意義)才能進入長期記憶。而阿茲海默症正是一種漸進性記憶喪失的老人疾病,嚴重的影響日常生活。阿茲海默症的發生率隨著年齡成倍的增加。周海娟老師也例舉了增進大腦的可塑性的方法,用以預防、減少阿茲海默症的發生。
魏惠娟老師對於樂齡的貢獻與堅持讓我非常敬佩,尤其是樂齡學習理論基礎中的:關注「需要」不只是「想要」。給高齡者需要的東西,而不是想要的東西,才是真正落實樂齡終身學習的意義。魏老師在活躍老化中,用心的在「學習新知」→「行動」→「持續學習」中規劃了不同的課程,讓高齡者不但能活得久,還能活得好!針對男、女兩性中年危機會遇到的問題,找出因應的方法,讓我們額外的生活更輕鬆、有意義。
最後一堂陳雪珠老師的課程,教導了很多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如曲目播放時,要注意版權的問題,使用youtube直接播,不要下載、講師的資料不要拷貝,如果引用,要記得引註出處、如何設計課程?其區域、特性?(用對方的語言溝通、收集情報,接觸長輩、文化代表經濟),課程中隨時微調等等。而在服務倫理中,老師教導我們用非口語的技巧拉近和長輩的距離(用朗誦文章讓大家聽聲調的感覺)。陳老師在方案設計中,其中的考量要素,都明確的提點出來,更是讓我覺得受益匪淺。陳老師說:想要成為樂齡講師,記得多思考、多辨別、訓練注專力,這些都是讓我前進成長時要注意的地方,謝謝老師無私的分享與教導。
叁、本人有待加強的高齡教育專業知能
自107年初拿到衛福部許可的體適能證照,我開始進入機構及社區、關懷據點授課。我們簡單的將來參與活動的長輩們分為,衰弱、失能、失智等3個區塊,不同狀況的長輩要有不同的訓練方式,當接觸越來越多的長輩之後,我發現所學的體適能對於長輩是不夠的!而且,若要規劃老年,從銀髮族開始真的太晚。(依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滿65歲稱為老人,即所謂的銀髮族)。所以,對老的規劃越早越開始越好!當我知道樂齡(泛指55歲開始)後,發覺這才是對的時間;但在老人心理、生理老化的專業知識以及老人情緒上這一方面的知識我實在太缺乏,能到樂齡中心來學習,真的是很正確的選擇。
肆、我國樂齡教育現況與發展困境
隨著醫療及社會的進步,我國早在民國82年就已正式邁入聯合國定義的高齡化社會,即國內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7%,到民國106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13.67%,距離14%的「高齡社會」只有幾步之遙。對人類社會而言,老人人口的比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或社會發展的指標之一,人口結構的老化是社會發展成就,亦是另一種挑戰。根據內政部最新的臺灣人口統計顯示,2006年9月65 歲以上人口總數為226萬3,422人,占總人口數的9.91%;加上少子女化現象愈來愈嚴重,我國的老化速度已排名全世界第二,現在是8個人養1個老人,2、30年後將變成2個人養1個老人。國內人口結構已呈現高齡少子女化現象,無疑會帶給社會在經濟、醫療及家庭上極大的衝擊,如:國家財政負擔加重、經濟成長下降、商業及消費行為的改變及家庭結構窄化等。為了因應這些無可避免的衝擊,學者們提出相關的對策包括:延後退休、鼓勵生育、加強老人健康照顧、加強老人休閒活動、促進老人社會參與及學習等……而終身教育的配合推動更是重要關鍵。老人教育的施行視為全民教育,並揭示四大願景為:終身學習、健康快樂、自主尊嚴、社會參與。其最重要的施行意義在於:一、保障老人學習權益,提升老人生理及心理健康,促進成功老化。二、提升老人退休後家庭生活及社會的調適能力,並減少老化速度。三、提供老人再教育及再社會參與的機會,降低老人被社會排斥與隔離的處境。四、建立一個對老人親善及無年齡歧視的社會環境。而在目前樂齡教育發展困境有以下幾點:1.經費齊頭補助,應以實際所需寬列補助項目2.未顯辦學特色,應強調與鄰近學校之差異化3.師資來源單一,應建立人才資料庫以利共享4.代間學習受限,應以多元模式進行世代交流5.自主學習推動不易,應宣導資源共享之理念6.行銷宣傳不足,應採多元管道擴展招生來源。107年臺灣已迎接高齡社會的到來,從教育的角度做好積極的準備,高齡者所需要的服務,將不只是長期照顧,舉凡老化預防、家庭人際關係、技藝傳承、社會參與,甚至人力再開發等方面,都將是未來高齡者所需要學習的課題。在推動高齡教育方面,除了持續運作推動全國鄉鎮市區開創高齡者學習之機會與管道外,更積極開發銀色高齡人力資源,翻轉觀念,讓高齡者成為資源而不是社會負擔,協助國民必須及早做好因應退休準備,積極面對老化。迎接高齡社會來臨,高齡教育不應視為一種消耗,也不僅是福利,而應視為是一種投資及人力資源的再開發。投資高齡就是投資未來,年齡長者需要一套完整的學習體系,使其透過各種多元學習活動和積極參與而更加健康,進而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並且減少醫療資源及長期照顧的支出,進而達到成功老化的目標,讓未來的中高齡者更健康幸福,人生圓滿。
伍、結語
剛步入40歲的我,眼下面臨的就是少子化及可能要撫養雙親的雙重壓力,還有對自己未來老年的規劃;何其幸運的接觸到這些課程,讓我對老年有了更清楚的認知,也讓自己的未來生活有了目標。最重要的是,將我所學的、所見的,再投入於社會給需要的長輩,無論是陪伴、引導,相信在樂齡中心師資陣容如此堅強、對長輩們態度如此的積極,我將學到的東西再回饋出去時,一定能為長輩們帶來更幸福健康的老年生活。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