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一位古寧頭居民的感想

發布日期:
作者: 李增城。
點閱率:5,301
字型大小:

一、前言
我以一位世居古寧頭居民的身分,以中華兒女的悲天憫人,來緬懷古寧頭七十週年戰役,並提供一點感想給兩岸領導人參考。
二、歷史的殷鑑
先欣賞詩聖杜甫寫下了那首流傳千古的《兵車行》,揭露了唐玄宗窮兵黷武的罪惡: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詩人以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別圖:兵車隆隆,戰馬嘶鳴,一隊隊被抓來的窮苦百姓,換上了戎裝,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開往前線。征夫的爺娘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著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痛哭。車馬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連咸陽西北橫跨渭水的大橋都被遮沒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雲際迴盪。
「牽衣頓足攔道哭」,一句之中連續四個動作,又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表現得細膩入微。詩人筆下,車馬人流,灰塵瀰漫;哭聲遍野,直衝雲天。這樣的描寫,從聽覺和視覺上表現生死離別的悲慘場面,集中展現了成千上萬家庭妻離子散的悲劇。
接著,從「道傍過者問行人」開始,一針見血地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萬民無辜犧牲,全國田畝荒蕪的根源。杜甫將矛頭直接指向了最高統治者,這是從心底迸發出來的激烈抗議,充分表達了詩人怒不可遏的悲憤之情。
詩人寫到這裡,筆鋒陡轉,開拓出另一個驚心動魄的境界。詩人用「君不聞」三字領起,以談話的口氣提醒讀者,把視線從流血成海的邊庭轉移到廣闊的內地。詩中的「漢家」也是影射唐朝。華山以東的原田沃野千村萬落,變得人煙蕭條,田園荒廢,荊棘橫生,滿目凋殘。
最後,詩人用哀痛的筆調,描述了長期以來存在的悲慘現實:青海邊的古戰場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陰風慘慘,鬼哭淒淒,場面淒清悲惋,情景寂冷陰森。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也揭露得淋漓盡致。
三、簡述古寧頭戰役
今年(民國108年)10月24日是古寧頭戰役70週年紀念日。民國38年10月24日晚,共軍發動突襲,意圖拿下金門,達成其攻佔臺灣的戰略目標。25日凌晨,中共以船團200餘艘,趁夜暗潮漲時機,秘密航至嚨口、古寧頭一帶海面,進犯金門本島;我海岸守備部隊201師立即進入陣地拒阻敵軍,雖然造成敵軍傷亡慘重,但共軍仍以優勢兵力持續強行登陸。
當時,國軍官兵在高昂鬥志下斷然逆襲,分別於湖尾、林厝、南山、北山與共軍展開激戰;另一方面,我國空軍、海軍機艦、戰車部隊臨陣助攻,並以艦砲支援陸上作戰,終將共軍各型船隻擊毀於灘頭,截斷其退路及增援。這場戰事前後歷時雖僅3天,但史稱「古寧頭大捷」的驚天一役,讓共軍從此不敢再輕越雷池,是國軍繼「光復臺灣」之後,成功「保衛臺灣」的第一戰,也為後來「建設臺灣」奠定堅實的基礎。
金門古寧頭萬善祠石碑說,看似小衝突,卻是奠定海峽兩岸分治的基礎。根據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 RonaldH. Spector 所著美國《軍事史季刊》秋季號刊載〈金門古寧頭戰役救了臺灣〉(The Battle That Saved Taiwan)專文,說明了這場戰役不僅震驚國際,更道出共軍因誤判情勢,貿然進犯金門,儘管當時國軍駐守金門兵力懸殊,卻能善用古寧頭地勢及建築屏障,全島軍民上下齊心,終確保本島前後方安全,捍衛中華民國民主自由的果實。然而70年前的10月24日,萬餘共軍趁夜暗突襲金門,守軍奮勇反擊,雙方激戰3日,最後7000餘名共軍被俘,約3000名共軍(中共登島部隊共3個多團9086人,內有船工、民夫等350人大部陣亡;是第二次國共內戰中解放軍一次重大損失)與1200名國軍躺在金門島西北角這個過去默默無聞的古寧頭,再也回不到親人的身邊。
站在古寧頭戰場,遙想當年廝殺的慘烈,今天我們以同是中華兒女的心情來憑弔告慰於那些長眠斯土的兩岸國、共軍的弟兄們的,不再是兄弟相殘,而是期盼把一個「殺戮戰場」變成「和平廣場」的理想。面對兩岸和解的曙光,馬英九執政時曾以誠意經由交流協商,希望化解兩岸的仇恨對立,讓殺戮走入歷史,使和平成為永恆。
但當前中華民國由民進黨執政,為了贏得明年總統大選,拉緊了兩岸的緊張情勢,國防部老調重彈「金門大捷」,正忙著規劃「紀念古寧頭戰役70周年整體文宣」,從海報到金門酒廠設計紀念酒的各種比賽中,刻意以「大捷」來包裝古寧頭七十週年戰役。我們不否認當年國軍捍衛中華民國的犧牲奉獻,但我們反對國防部在金門設置攻擊型的飛彈,將「共軍」又視為「敵軍」,將和平的金門(含馬祖)又推向前線戰地;我們金門人不怕打仗,但怕的是,被奪權的政客當棋子,做無謂的犧牲。
從中國歷史來看「一將功成萬骨枯」,專制時代英雄群起,各為其主,逐鹿中原;到國父孫中山先生創建民國迄今,依然面對一個分裂的國家。期間歷經對日抗戰,猶有「抗日民族英雄」;然而國共內戰,借名曰各為其主義、信仰,其實還是各為其主,縱有「戰鬥英雄」,已不可媲美「抗日民族英雄」的格局了。
四、由民間來推動兩岸和平
緬懷古寧頭七十週年戰役,中華民國執政當局萬不可以「大捷」來慶祝,並企圖掀起兩岸的敵意與緊張;我們必須以同為中華民族的子孫,以哀矜勿喜的心情,不分國、共,一起來共同憑弔當年被犧牲的兩岸軍民同胞。兩岸執政當局不便或做不到的地方就讓民間來完成。我們金門古寧頭鄉親為撫慰當年古寧頭戰役被犧牲的兩岸國共子弟與鄉民,就在古寧頭戰史館後,因整建中挖掘當年被犧牲的國、共與鄉民的大批骨骸,檢視其中骨骸,約有9成是共軍戰役犧牲的將士,0.5成是國軍戰役犧牲的無名將士(有名的國軍將士均安置於太武山忠烈祠軍人公墓),另0.5成是原古寧李氏及各姓先人的遺骸。
古寧頭鄉親為安置這些骨骸,特別在距古寧頭戰史館前約五百公尺處建構一處萬善祠,裡面供奉四塊祭祀神位:「古寧共軍戰役殞軀軍魂神位」、「古寧國軍戰役殞軀軍魂神位」、「古寧李氏歷代祖考妣神位」、「古寧萬姓歷代祖考妣神位」(請參閱圖檔)。每年清明與中元節均有鄉人前往祭拜,這些都只因具有同根同源的中華子孫的素樸想法與作法(可惜很多遊客只參觀古寧頭戰史館,而忽略了附近的萬善祠)。
今年時值古寧頭七十週年戰役,我們鄉人呼籲兩岸民間共同於10月24日,在萬善祠前以民間祭祀方式一起前來祭祀當年被犧牲的國、共將士的英靈,並且在和平園區共同敲響和平鐘,以期待兩岸同胞萬世和平。
五、給兩岸領導人的諍言在緬懷古寧頭七十週年戰役之餘,提供中西反戰哲學思想,以作為兩岸領導人參考。
中國反戰哲學以孫子和老子為首,《孫子兵法》通行世界,第一句話便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但是對發動戰爭的強國而言,總誤以為敵亡我存實屬必然,忽視了自己可能上演的悲劇。整部《孫子兵法》重點教導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而寧願不要百戰百勝。孫子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所以兵法的最高指導原則是不用兵。
老子與孫子的用兵思想脈絡相合,老子是人道主義者,又深知勝利與驕狂必招禍亂。一個國家如果迫於形勢不得不戰,戰勝則不該去慶祝,反而要遵行喪禮。
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他接著說,「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老子的每一警句都在每一戰場上具有深意。
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說過一句名言:「即使戰爭取得勝利,也是罪惡,政治家要盡力不讓國家捲入戰爭。」頗能和老子遙相呼應。誰不要百戰百勝?但東方有老子、孫子,西方有俾斯麥,他們做了更好的選擇。在這紛亂世界,從華盛頓、莫斯科到北京,從平壤、到中東;更遑論兩岸都是中華兒女,血濃於水的同胞情,更值得兩岸領導人細思考這些人的諍言。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