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行家顯智慧 品味蘊風華

發布日期:
作者: 李錫南。
點閱率:3,896
字型大小:

─拜讀陳益源院長「『臺灣中文學者金門行』繽彩紛呈」一文之迴響

宋代王安石《勸學文》:「貧者因書富,富者因書貴」;以現代觀點,「書」是知識與智慧的借代,所以窮苦者擁有它變得富足安適,富有者因而益顯高貴雅緻。報章雜誌等平面或影視媒體是另類大書,能以精簡傳播當代新知,即時與快速回應閱聽大眾,增廣見聞,增益智慧,為社會教育的一環。
9月3日金門日報《言論廣場》(以下簡稱金報)刊登國立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陳益源博士,一手精編的佳文「『臺灣中文學者金門行』繽彩紛呈」,是該報自設置本欄以來,最具知識與智慧的呈現,非常珍貴;尤其此文原本是陳院長主導「臺灣中文教研的困境與願景」金門論壇與「邊界文學與文化研討會」籌劃會議時,與會雅士完整發言記錄,發表於九月號《國文天地》,策畫了「臺灣中文學者金門行」專輯,對邊界(離島金門)文學與文化的研究與發展,關切之殷。陳院長獨力策劃,跨界串聯,既能拉近兩岸金門之空間距離,又可牽絲抽縷般將過往與現今,無縫接軌,鋪排有致。方寸巧妙,一來拓展了論壇的侷限性,增添活潑與延伸滋味,二來讓《國文天地》與《金門日報》讀者在此交會。
對照0905日《中國時報藝文副刊》剛出爐的黃克全與陳慶翰「金門文學縱橫談」,從「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金門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及《金門學叢刊》之探索,引發對金門「重史輕文」的惋惜與期待;畢竟金門只是兩岸的邊陲島鄉,陳院長則著眼於邊界文學與文化之探究,較能切入核心。不論就時空背景,自古以來浯島先民與鄉親過著墾荒漠、避兵災、抗瘟疫,與天災人禍拚搏的生活,能在純文學裡詠嘆者幾希?完成掃除文盲還是民國100年後之事,近年來拜文史人士承先啟後的深耕,文化與觀光單位、縣政府及中央文化部門的鼓勵,族譜與宗廟祭禮的尋根溯源方能蔚為風氣,村史留痕,因此「重史」是必然;至於「浯島文學獎」之設置、「老兵與戰地文學」之開發,旅台同鄉會之藝文俊彥、南洋僑親華文出版品之流入,更是晚近著力猶可迨之應然。前者對話是從學術與文學角度切片,後者對談則是爬梳金門文化裡的文學成份,兼及探索金門文化之行蹤花絮。兩者先後交輝,從《金門日報》而《國文天地》、《中國時報》,將金門行銷與放射出去,有益於拓展視野,讓金門人知識與智慧再出發!
金門為何是邊界?大師們如何看待金門?
五度來訪的學者認為「邊界島嶼是共黨的斧頭鐮刀撞擊島嶼軍民的反抗意志激升而成的」,使用「邊界」,大概還是「指向具有明確文化分隔的兩種民族、國家或政治實體之間的地帶之稱謂」;「邊界也是人類歷史存在的現象,凡有集體性、社會性的組織存在,從部落到方國到國家,彼此之間即會有邊界存在」(楊儒賓);「因為金門的歷史沒有脫離過中華民國的懷抱,在歷史的微妙機緣上卻造就這邊陲之地成為民國的守護者,其所近者遠,其所遠者近,這一座淳樸寧靜、洋溢古味的島嶼,依舊置身在敵我、善惡、醉醒、張緩的中間狀態,我們立足於此,不只是站在『俯仰宇宙間』的高度,亦不得不帶著雙重視野的眼光,去正視這瞬息萬變的世局與詭譎難料的政治所可能帶來的不安與衝擊」(吳冠宏)。他們是從歷史、政治、軍事、文化角度論定,我們只是無端捲入古往今來的黑洞,錯愕矛盾的糾結在一團謎霧裡,擠壓掙扎後深知「訴諸暴力絕對贏不了,……,尊嚴才能戰勝一切。」(黃克全引唐‧薛利名言),於是海峽之西,金門水域,兩岸文化流動,釋放在愛與包容的氛圍。
「邊界文學」如何定義呢?
「『邊界文學』一詞如果可以當作一種新的文學的話,它當指向圍繞邊界一詞所顯現的文學現象」(楊儒賓);「金門既像海市蜃樓又是青天白日般的存在,島嶼瀰漫濃厚的歷史感,濃得化不開」;「這些熬過砲彈威脅的建物依舊傲然地仰視長空,並引來了許多詩人來此歌詠殘酷戰爭背後的詭譎命運」(楊儒賓);「金門不是只有菜刀與高粱酒,也有詩人,更有詩。詩人是金門的女婿,戰爭將湖南衡陽的慘綠少年推向了戰地前線,他成了戰士成了詩人」(楊儒賓);「作為邊陲地域,……,它一方面含英咀華地接受、吸納兩岸或同或異的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卻又很自然地形成先人出海經商所引致的僑鄉文化,乃至兩岸對峙時期砲火洗禮下的戰地文化,融匯出金門特有的強大適應力與平和兼容的性格。因為地處邊界,不論是共產中國與民主臺灣兩極政治形態之間,還是東南亞文化與閩南文化的因承與變革之間,甚至是戰爭與和平之間,金門人的體會與感受,都遠比兩岸人民更為深刻」(陳麗桂);因為感受深刻,才吟詠李子恆的《蕃薯情》,刻骨銘心的紀錄《落番》,產出《古寧頭大戰》、《八二三砲戰》之影劇,讓陳長慶《走過烽火歲月的金門特約茶室》,噴灑出李錫奇的《本位.色焰》,所以「到金門談邊界文學,再恰當不過了。」(陳麗桂)
「邊界文學」能作為「金門文學」的代稱嗎?
「『金門文學』也不是邊界島嶼有意創造出來的,它是來自三江五湖的殘兵、抓伕、流亡學生被命運擠壓到這個島嶼後成為戰士,並由戰士蛻變為捍衛自由詩人的產物,它源於命定的自由意志,也源於自由意志的命定,它是歷史女神對這座堅忍的島嶼最慷慨的餽贈」(楊儒賓)。楊教授引由外而入的洛夫、鄭愁予等鍍金詩家佐證,卻忽略由內而出的黃克全、張國治、許水富等「漂游」詩人,至於那登陸台灣文學界的吳鈞堯、牧羊女,或者報導文學之楊樹清,或在地深耕的陳長慶,「以感同身受的切入視角,貼近烽火倖存者的心情,期許身處其境者的現身與對話」(廖美玉)或能補白。
對於金門,大師們有獨到的體察:「凍齡的金門卻仍保有難得的宗族傳統與閩南建築,它站在大陸的前端,又似為海洋的後線,始終處在新舊的交接、中間、緩衝的位置,而成為各種複雜力量的交會所在」(吳冠宏);「島嶼的風情,總是在花崗岩的地形中,走出自己的個性。再高,也不過是200多公尺,但來自歷史的考驗,卻使此地的意味,跳出丈量的尺度,任由人們各自思量。」(林啟屏)「每次來,都覺得金門的街景巷道儘管風貌略有不同,……,依然沉穩自信地向我展示它麻雀雖小,卻內容豐富的不凡氣勢」「古聚落依然樸實端莊,巷弄街道依然簡潔清靜,坑道依然堅固沉重地向我陳述它們烽火洗禮、歲月沉澱後,依舊從容不迫、堅定素樸的風姿。」(陳麗桂)「這個地標在八二三砲戰時,……,卻炸出了完整如初的祠堂、書院、洋樓、坑道,在炙熱沉寂的午後,這些熬過砲彈威脅的建物依舊傲然地仰視長空,並引來了許多詩人來此歌詠殘酷戰爭背後的詭譎命運。」(楊儒賓)「時過境遷,歷史扉頁翻動之際,生離死別的愁緒、家仇國恨的糾結、漫天煙火的驚駭,都已收束於書軸裡,微風過處,我們早就無法丈量兵燹之禍的溫度。但或許就是人間事的不平凡,方才造就了此地的特殊」(林啟屏)。品味金門的人文情懷,鍛鍊出洞察金門的細致。
由搜尋陳炳容、葉鈞培、楊天厚等碩博士論文中獲得資訊,理解「《朱子家禮》……,明顯表現在生命禮俗、歲時禮俗、宗祠文化等各種生活習俗上。」(林素英)由生命禮俗、文化交流感悟,「並非僅僅存在非黑即白之兩元對立而不相容之狀態,相互融合是促使生活更美滿之重要主因。」(林素英)經過「吸納、接收、轉化、開展……來自異地的諸多歧異性質的文化……,都能自然平和且優質地並存共榮,這就是金門特有的邊界文化。」「足以讓我再一次深刻理解到金門人既平和素樸又自信寬容的性格之根源」。(陳麗桂)「詩人以詩軟化了砲彈,以菜刀砌出了文宴,以高粱釀成了《再回金門》」(楊儒賓)。有酒、有詩、有史實與深邃文化,「諸多的遊子,散遍世界。金門的酒,在高粱搖曳的穗影中,釀就最能勾引離愁的酒。今夜,……,敬這時間所釀造的金門」(林啟屏),勾勒林教授此刻的心情感受,卻是金門人代代相傳的生命故事。
身兼臺灣中文學會理事的陳院長,以其縱橫兩岸及海外文史行家之高度與格局,登高一呼,吸納六位台灣當代學研俱優,又都與金門有緣之大師,薈萃浯島,機緣難得;將他們觀察敏銳的視角,見微知著的菁華,藉由金報專版披露,品味風雅;七位大師平素在各自領域擁有一片天,如今難得桂冠雲集,對金門表達關切、加持與期許,一時之間,盛景無限,是日金報身價翻漲!
歷年來金大、空大或社大、銘傳及本縣教育文化單位或民間社團所辦之專業性或大眾化研討會,其研討內容非常珍貴,只靠記者的零碎報導難以竟全,引不起共鳴;由於金報篇幅限制,所以很少有機會透過金報發表;若全文刊登恐無法一一涵蓋,而且學術專業流於冗長枯燥,一般讀者閱讀無趣;假如能比照陳院長以其內行人之熟識度,去蕪存菁摘錄,適合完整刊登,可作為借鏡,有助於提升金門人文素養。
本文場景從嚴肅的台北學術殿堂,轉為活潑的金門實地踏查,與所欲探究主題相符應,學者們跳脫象牙塔的霧裡看花,實地來金門夢裡尋他,驀然回首,體驗邊界文化,敘事到位貼切,抒情回味無窮。
六位大師中,首度來金者廖美玉教授是「從前線到邊界」看金門,訪金最多的是楊儒賓教授(五回)、陳麗桂教授(四回),吳冠宏、林啟屏、林素英三位教授則是再續緣;從這些學者俊彥看金門,應比泛泛過客更深入,觀光部門可作為焦點座談般發掘盲點與改善空間。
陳院長之文,正好呼應黃克全與陳慶瀚對金門文學之期待。尤其懷有使命感的黃克全,振臂發出三支箭:一方面喊出「金門文學復興運動」,二方面如曹丕《典論\論文》般氣魄親力而為編撰《金門現代文學作家選》,更藉著縣政顧問會議面詢官方懇切提出「金門現代文學」外譯計畫;金門文化園區暨歷史民俗博物館設置「閩南文化圖文館」及「閩南文化研究中心」,以為策應;緣於詩家洛夫辭世,與鄭愁予對金門文壇,李錫奇對金門美學的啟發與深造具重要貢獻,而有「金門文學館」、「金門美術館」之倡議;小而美的碧山睿友文學館首先試點,引來雙響砲-陳長慶、張國治兩位方家先後在此展出手稿作品;至於金門美學則錯置侷限於文化局等狹小場館,竟讓碉堡藝術展或其他型態展示的巨碩身軀,無所安頓。
不論是陳院長暨諸位大師之於金報,或黃克全與陳慶瀚對話之於中時,都是行家智慧;媒體承載社會教育責任,提供學習平台,因而品味雅致。風華獨具的金門文化,能否燃旺金門文學火種?就創作者而言,應堅持黃克全「風格即人格」,擁抱「感恩文學」,鼓起「勇氣才能改變人心」(唐‧薛利博士)持續創作,震動文學生命。雖然金門擁有「一個非常適合書寫、創作的環境」(陳慶瀚),可惜文學種子萌芽不足,未來必須「把文學閱讀當作基礎建設,讓小孩、老人、各行各業的職業工作者主動的閱讀文學,培養文學素養」(陳慶瀚)。這是一針見血,舉凡金門文化的種種,包含金門文學、金門美學,不是蓋一座文學館或美術館就能成事,最重要是培養廣泛的參與者、觀賞者、守護者作為基礎;更多創作者,願意深耕,以之作為發展舞台與交流平台,方能增益功能,彰顯價值。期待共同努力,務期人文風華的春天從金門出發!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