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201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金門場)

發布日期:
作者: 陳益源。
點閱率:4,971
字型大小:

【前言】陳益源(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201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計畫主持人)
  過去由金門縣文化局連續舉辦七屆的「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因有效突顯出金門閩南文化研究的諸多特色,因此已確保金門閩南文化研究之優勢地位,而其中有一重要關鍵是金門文風鼎盛,歷來科舉人物輩出,存世作品亦多,影響深遠,故第八屆「201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一個主題方向乃規劃為「閩臺科舉文化」,如此可使出過近五十位進士的金門再度成為世界閩南文化研究的焦點所在。其次,「金門與各地閩南文化」的各項主題探討或綜合比較研究,亦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也列為本屆研討會的第二個主題方向。
  在「閩臺科舉文化」、「金門與各地閩南文化」這二個主題之下,今年的「2019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特別邀請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中國大陸和金門、臺灣各地的專家學者,蒞臨12月6日「金門場」發表二篇主題演講和十四篇論文、一場綜合座談,並且安排12月8日在「泉州場」發表另一篇主題演講和八篇論文、一場綜合座談,內容精彩可期。
  為了服務《金門日報》讀者,本專輯特別披露「201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內容摘要,讓讀者先睹為快,並籲請各界共同關注金門以及世界閩南文化。
主題演講(2篇)
1、陳慶元(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制義「迷」——金門蔡獻臣對制義的終身求索〉
  制義,又稱制舉文,是明清兩代應試的一種特殊文體;或以為是科舉的「敲門磚」。金門蔡獻臣(1563-1641)鄉試第二,廷試二甲第六名。他認為制義是「我明神物」,終身求索,至老不疲,並形成自己的制義理論。他把制義的經驗、心得傳達給子弟門生,提高家族及鄉梓制義的水準;他把制義創作,看作是一門藝術,熱愛有加,自信有加,甚至超過詩古的寫作。晚明閩南熱衷甚至癡迷制義的士人眾多,即便走上科舉仕途之後仍然樂此不疲,切磋討論,相互批評,大量刊刻具有典範意義的制義集,提高了整個閩南地區的制義水準,這恐怕是萬曆到崇禎七十年間閩南科舉成績輝煌的重要原因之一。
2、楊松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唐代福建開基主陳淵陳元光信仰文化探究〉
  本文論述兩位福建開基主陳淵、陳元光的事跡、其受後代尊奉的情況,以及影響。陳淵、陳元光出身不同,奉命開闢黃土情況不同,在後代信仰的傳播也不同,遂構成開基主文化的不同特色。
本文分四章,前言闡釋開基主名稱來源及其含義,第一、二章分論陳淵及陳元光開基事跡,三、四章分論陳淵和陳元光的信仰文化及其影響。
研討會論文(14篇)
1、許維權(國立金門高級中學前主任、秘書):〈科舉汪洋浮沉互異兩編修:許獬、徐光啟〉
自陳綱高中宋太宗淳化壬辰科,至李景銘登科舉最末一榜光緒30年甲辰恩科912年間,金門出了51位進士(含武進士三人)。這51位進士中,以萬曆29年(1601)辛丑科的會元傳臚許獬,最讓浯島後人難忘。茂年32之得意境遇,使許會元短短37年的一生似乎有無盡的傳奇,說不盡的故事。
許獬於1570年生於一個八世能詩、父祖初俱功名的金門後浦許家。出生前三年,海疆方靖,海禁初解,又擁有一個福建試行萬曆清丈土地新政的童年。4歲誦詩,過目不忘,髫齡入社學,9歲能文,13歲便淹貫經史,14歲起遊學晉江飽讀詩書,博覽群籍。可惜運氣欠佳遲至25方為秀才,28歲才中舉泉州。次年首次會試不第,寄居同安梵天禪寺文公書院苦讀。1601年行年32許獬通過會、殿試,高中萬曆29年辛丑會元傳臚,並錄取庶吉士,開始在天寒地凍的北京,過著為期三年的無職、無薪的翰林院「實習生」生活。萬曆31年34歲授翰林編修(七品)。次年因病辭官南還,於萬曆34年辭世,得年37。方授官便殞身,留下無限的可能和遺憾。
與許獬同在萬曆25中舉的徐光啟,雖然境遇欠佳,仕進多艱,但因結識西洋教士,得見世界之大,自然之奇。因此,任官數十年間,不論其因病或因事被罷,他無不是優雅轉身,投身接觸實學之神妙:或翻譯著述,介紹西學;或開渠造園,進行各種農作實驗。故能在程朱理學之外,開拓數學、天文、曆算、農學、水利、測量、火器、以及兵學種種更寬廣的學識領域。
這兩位萬曆庶吉士的對照,正見證:士人不一樣的視野,必能展現不一樣的行事風貌,造就不一樣的事功和結局。
2、高啟進(澎湖中正國中退休教師):〈泱泱東海寶氣所鍾,必有奇士梃生其中—記開澎進士蔡廷蘭與金門舉人林豪的關聯〉
開澎進士蔡廷蘭(1801-59)與金門舉人林豪(1831-1918)兩人相差30歲,在世時有交集的年份才二十餘年,且兩人活動的地點也不盡相同;但因蔡廷蘭祖籍地是金門瓊林,林豪是三度出任澎湖唯一書院的山長,有這樣的因素雙方就關聯起來了。誠如本篇論文題目就是林豪為蔡廷蘭所寫的墓誌銘中之部分銘文,有提到泱泱東海,東海與南海的分界線是中國大陸廣東省南澳島與臺灣南端鵝鑾鼻的連線,所以金門與澎湖都在東海範圍內。兩人在科舉上、書院的經營、地方志書的輯錄均有重大的成就。由於蔡廷蘭會試硃卷尚未尋得,僅能找到當年同科且同遭移會的同年焦肇瀛來知曉會試的題目。另亦搜尋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內蔡廷蘭相關的報導。幾年前進士第的重新整修也增添了澎湖古蹟的內容。文末提及兩人都曾擔任過山長的澎湖文石書院特殊澎湖味意涵的「祭倉聖送聖蹟」供品。
3、徐志平(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教授):〈嘉義進士徐德欽的科舉歷程及其八股文表現〉
  臺灣士子參加科舉考試的二百多年間,所撰寫的八股文絕不在少數,但保留下來的少之又少。嘉義進士徐德欽兩次應舉,第二次即中舉並於隔年聯捷成進士,其中舉及中進士的五篇八股文得其家人保存,大體完好。由於臺灣士子的八股文十分罕見,這五篇八股文實為研究臺灣科舉的重要文獻。
本文先考察徐德欽的科舉歷程,並細論其八股文〈中庸不可能也〉篇,發現寫作技巧及經典詮釋之能力皆表現優異。另四篇除經典詮釋外,其邏輯推理與思辨能力亦有足稱道。雖偶有語句生澀及內容空疏之處,但不算嚴重,而各篇最後兩股的收結大多氣勢不凡,曾獲會試閱卷官的賞識。更難得的是,徐德欽能夠突破八股形式的限制,借題發揮,展現才情。
4、蔣敏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翰林李清琦考〉
清代彰化縣兩翰林,為道光6年(1826)的開臺翰林曾維楨,以及光緒20年(1894)的李清琦。翰林曾維楨的相關史料論述,學術界有多篇學術文章刊行記錄,而對於翰林李清琦的研究論述,少之又少,主要著墨在於他的公車上書及與鹿港洪棄生相識事蹟。光緒21年(1895)臺灣五舉子公車上書的事略,他曇花一現,又在歷史中隱身起來,是一個臺灣清代科甲謎樣人物,實在值得加以探討。筆者因為編纂《花壇鄉志》的關係,在田調中方知兩翰林事蹟,兩人都是清代時期故鄉賢者。因緣際會,而對故鄉兩翰林曾維楨與李清琦有了初步的認識,也為兩人寫了簡單的人物傳,記錄他們的相關事蹟。李清琦在彰化縣燕霧上保灣仔口莊定居求學的經過與文人相交,以及設帳授徒,在史料上完全沒有記載,他如何來臺讀書相關歷史也闕如?然在近年來,筆者試圖在極少的史料與族譜中,釐清他在臺灣與大陸的相關史料,期能稍解歷史的欠缺,補實十幾年前編纂時之不足。十分慶幸,今年自行到南安與泉州田野調查中,總算得以一償宿願,得到初步的研究成果,將逐漸揭開他的歷史面紗與容顏。
5、張守恒(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博士生):〈清代科舉制度對臺灣文化發展的影響〉
  科舉制度是我國傳承了一千三百多年的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透過這個科舉制度,讓社會底層的菁英可透過讀書考試進入官場,徹底剷除獨由豪門士族把持國政之局,堅實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基礎,在我國千年文化中,對政經、社會影響非常深遠。
  臺灣因地理位置特殊,處於邊陲地帶。從早期的南島文化、古閩越文化以及殖民的西方文化,直到明鄭時期漢族的大規模來臺移墾,所帶來的中原的儒、佛、道等宗教文化、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碰撞融合出臺灣文化。
  康熙25年(1686),在臺推行科舉考試,雖特別提供保障名額,但臺灣社會多為移墾人士,對科舉並不太熱衷,文風不盛。乾隆時期,逐漸以地主、郊商與士紳為社會上具有名望及影響力的頂層階級。直到道光3年(1823)出現了開臺進士鄭用錫後,社會風氣逐漸變遷。科舉制度逐漸影響臺灣民眾的思想與觀念,甚至及於飲食、娛樂、婚喪、嫁娶、信仰、歌謠等各個社會文化層面。
6、陳秀玉(中華書法教學研究學會理事長):〈科舉制度對臺灣書法藝術風格的影響〉
  書法藝術為我國的傳統文化,是世界上獨有的瑰寶,始終散發出特有的魅力,也展現出東方藝術的美以及東方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科舉制度是我國歷史上影響最深、延續最久的文官任用考試制度,是古代文人實現自我理想的唯一正途。同時也左右著書法藝術的發展與演變。
  臺灣書法藝術的發展,初萌於明鄭時期,於清設科舉制度造就讀書人出路之後,逐漸興起文人讀書寫字之風,但因臺人科舉成效不興,有所成者甚少。直到清道光三年(1823)產生第一位開臺黃甲鄭用錫進士,書法也才隨著科舉成就,而逐步受到重視。
  不過,這種興學的時間並不長,在1895年清廷戰敗後,臺灣淪為異族統治,加上1905年清廷頒布廢除科舉制的詔令後,書法藝術的發展即脫離千年科舉制度的枷鎖,朝向多元性的發展,不再以傳統帖學為主,更直接催生了碑學的發展。本文試圖探討在科舉制度下,以及廢除科舉制度後,臺灣書法藝術風格的發展與變異。
  7、蔡桂芳(世界華人民間信仰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金門瓊林蔡氏宗族文化在新加坡流傳的探討〉
瓊林是蔡氏單姓村,有嚴密的宗族組織、量多質精的宗祠、莊嚴的官宦祭祖儀式,加上文風盛與出仕者多,瓊林蔡氏在原鄉有獨特的宗族文化。但是,瓊林蔡氏獨特的宗族文化在族人移居新加坡之後,不論是其宗族文化本身或是和金門其他社群的宗族文化比較,其延續卻有趨弱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宗親會的設立。宗親會正是在多元文化社會中面對他元文化的衝擊,仍然能夠保留、弘揚宗族文化的堡壘。
瓊林蔡氏沒有組織宗親會有兩大主因:一、他們極少從事海上運輸行業,而沒有經由「估俚間」發展成為宗親會的路徑。19世紀中、後期,金門的其他社群為初到新加坡的鄉人解決住宿及保障工作等需要,而設立估俚間;有些估俚間在較後期間發展成為宗鄉會。二、瓊林商人遲至1900年代初期發跡,那時上級地緣的金門會館已經成立四、五十年,成功的瓊林商人發揮社會功能的平臺是超越瓊林村的較大地緣組織,如:金門會館、福建會館,甚至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實沒有回頭設立瓊林宗親會的必要。
儘管如此,由於受原鄉特有的宗族文化的影響,瓊林蔡氏的宗族文化,在新加坡的不同歷史階段,仍然有所延續,下有六點進行說明。
8、范軍(泰國華僑崇聖大學副教授):〈媽祖信仰的跨境傳播與衍變—以泰國媽祖信仰的多元宗教文化融合為例〉
  北宋以來,媽祖信仰是中國閩南語方言地區最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在朝廷政府的認可和支持下,媽祖信仰迅速散佈到中國沿海各地,並通過內河、運河蔓延至中國內陸腹地,進而通過商幫的國際貿易和跨境移民將媽祖信仰傳播至韓國、日本、琉球、東南亞乃至全世界,成為影響海外華僑華人最主要民間信仰。作為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彌散性宗教」信仰,媽祖信仰是儒釋道三家思想與民間信仰的融合。媽祖信仰超越階層,超越族群,超越國界,成為聯結大傳統與小傳統、精英文化與底層文化、南方信仰文化與北方信仰文化、外國文化的橋樑,以泰國媽祖信仰的傳承和衍變為例,可以看出媽祖信仰是多元宗教文化融合的典型範例。
9、陳耀威(馬來西亞檳城陳耀威文史建築研究室主持人):〈同慶社考察,檳城閩南人古老的拜神會組織〉
同慶社是檳城華人社團相當古老的一個,大約成立於19世紀40年代,至今已有173餘年的歷史。同慶社是19世紀華人因共同信仰而結合的民間組織,特殊的是它同時具有一定的地緣和「血緣性」,成員清一色是閩南人,而且社友依世襲制傳承。社團的宗旨是禮敬神農聖帝,早年的另一宗旨是在社友逝世時助理喪事與送殯。同慶社沒有設廟,香火輪流奉祀在爐主家,自1908年起,它始設址於檳城喬治市本公巷福德正神廟,在二樓中堂奉祭神農聖帝至今。本文考察同慶社的信仰與組織,百多年的演變,以及如何維持這社團的存在。
10、林緯毅(世界華人民間信仰文化研究中心副主席):〈閩南宗族文化外移的流變:破地緣局限,回歸血緣認同—以集美英村汪姓移居新加坡為例〉
移居新加坡的中國福建集美英村汪姓宗鄉親,在1938年所創立汪氏平陽堂。1939年,汪氏平陽堂正式向新加坡社團註冊局申請註冊為平陽汪氏公會。這是以地緣為基礎的血緣宗鄉親組織,是閩南汪氏宗族文化以宗鄉團體的形式在新加坡流傳的開始。在流傳的過程中,經歷了若干的流變。
平陽汪氏公會最大的流變是在1997年修改章程,打破英村的地緣限制,擴大招收會員的範圍,凡是屬於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的汪姓人士或配偶,年齡十八至六十五歲,不論是否來自英村,都可申請入會,成為會員。這是結構性的改變,完成了突破地緣限制,回歸血緣認同的過程。這一改變符合新加坡小型宗鄉會館發展的必然歷程。
2008年6月12日平陽汪氏公會改名為Ang Society (Singapore),中文名稱將原為新加坡汪氏公會的譯名,擴大稱為新加坡汪氏總會。
平陽汪氏公會和後來的汪氏總會的宗族文化在新加坡流傳中的一大困擾是與六桂堂所包含的汪姓的糾結。本文通過汪氏族譜連結英村汪氏與汪氏得姓始祖,論述英村汪氏並非由翁氏所分出的汪姓。論文也針對新加坡汪氏總會今後在回歸血緣認同後所面對的一些挑戰。
(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