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201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金門場)

發布日期:
作者: 陳益源。
點閱率:5,137

  11、江柏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主任):〈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巴生金門社群的生活場域及認同建構〉
  馬來西亞的金門移民眾多,19世紀中葉起主要分布於馬來半島的城市或附屬島嶼,包括雪蘭莪州巴生、瓜拉雪蘭莪、浮羅吉膽、馬六甲州的馬六甲(Malacca)、柔佛州蔴坡、峇株巴轄、龜喀及邊加蘭、檳州的檳城以及後期的吉隆坡等;東馬的砂勞越古晉等地亦散居一些金門裔鄉僑。其中,地處吉隆坡西側的雪蘭莪州巴生是大馬金門人最集中的一個地方。濱海的巴生及其周邊地方,因開採錫礦而迅速發展,同時也因豐富的木材及漁業資源,致使華人聚居在此。
金門人最早的鄉團是1909年以前成立的巴生金浯江公會,是照顧新僑的苦力間(估俚間),奉祀邱府王爺。之後隨著移民人數的增加及分布的擴散,鄉團紛紛成立,包括1920年浮羅吉膽金浯江會館、1921年巴生港口金浯嶼公會(奉祀蘇府王爺)、1946年雪蘭莪金門會館、1947年巴生浯聲協進社等。本文以雪蘭莪州巴生的金門社群為例,了解其移民歷史及其在地化過程,特別是聚焦於會館、祠廟的建立及其社會功能;接著以浮羅吉膽的漁村為例,討論金門社群的生活場域,包括生產方式、民俗信仰、聚落型態及社會組織。最後,通過近十餘年來雪蘭莪金門會館與金門原鄉的再連結,進一步探究其移民記憶及社群網絡的建構過程。
12、阮清風(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所屬安江大學講師):〈越南南部閩南廟宇及其廣澤尊王信仰初探〉
閩南文化很早就由華人移民傳至越南北部,直至十六世紀以後才跟隨海貿浪潮的中國商民以及明末清初遷移浪潮的明鄉人難民傳至越南南方。尤其在十九與二十世紀上半葉,福建人不斷遷居到越南南部,將兩地的文化民俗緊密地聯繫起來。至今閩南文化仍保留很濃厚在聚落眾多華人的南部各地,包括胡志明市第5、6、10、11等郡及各省市都市如芹苴市、同塔省沙瀝市、安江省龍川市等。筆者經在地閩南廟宇的田野調查,參照越南華人文史上的豐富書本材料,聚焦呈述南部閩南廟宇的發展歷史及其文化信仰特徵,基於此深入探討華人當地的廣澤尊王信仰及其的本地化現象。
13、呂紀葆(印尼華文作家協會海外顧問):〈印尼華裔詩人柔密歐.鄭的文學創作生活〉
印尼華裔詩人柔密歐.鄭(1924-1995),是70年代至90年代印尼創作最豐碩,成就也最卓著的華文作家。他寫新詩、舊體詩、也寫散文、微型小說與短篇小說;尤其是新詩,更為人所贊譽。華文被禁錮的那段日子,正是他創作力最旺盛時期。生活在自己熱愛的語文被禁止使用,華文報社、華校、華社被封閉,他和許許多多印尼華裔一樣,苦悶、壓抑,心情崩潰到了極點。
柔密歐.鄭,祖籍廈門。1924年出生於印尼廖省望加麗縣甘拔丁宜村。著作有:《躍起》詩集、《隨著漣漪散去了的槳聲》微型小說與短篇小說集和《夕陽紅上白頭來》散文集;另主編《新荷》印尼詩人新舊詩集。在這之前,柔密歐.鄭還在雅加達出版了兩期《新荷》影印手執本。此外,也影印《雞聲馬號》手制本舊詩集,和《椰城地方的掌故.傳聞.想像》、《抒情的時候》兩本手制本新詩集。
柔密歐.鄭的詩,清新雋永,簡潔凝練;散文也一如詩歌創作,字句美麗。微型小說則簡潔俐落,結尾屢有意想不到的結局,令人回味無窮!
14、曾逸仁(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烏坵—一個邊陲島嶼的歷史與環境〉
烏坵鄉隸屬於金門縣管轄,位於臺灣金門縣與連江縣(馬祖)之間,臨近大陸福建省中部(閩中)莆田地區。原屬福建省莆田,在歷史與文化上與莆田密不可分,其何時開發並不可考,然在明代即有文獻指出乃福州東航琉球航路的重要指標。
烏坵鄉居民,大多主要從閩中莆田地區遷居而來,或因1949年後之兩岸斷絕往來時所遺留之莆田地區前來捕魚或住居於此之漁民,以及反共救國軍留駐至今之民眾及其後代。早期曾經達一千多人居住,且多數住居於平緩地形的小坵,南側灣口聚集許多因漁汛而來的捕魚人口,採簡易的木板及石确搭建房舍而成,而成為早期臨時性的於漁村聚落。而後逐漸在此興建分靈於湄洲之媽祖廟及其他王爺廟等,形成莆田外海的小型島嶼聚落。
烏坵在資源匱乏及長期的軍事管制下,發展出一個特殊的生活空間與環境體系,除漁獲外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則是紫菜採集與倚靠軍方消費的經濟行為。在交通不易與軍方嚴格管制下,從一臨時的漁村聚落、東海沿線重要的航路指標點,轉化為軍事化為主的空間環境。本文試圖從烏坵的文化根源、實質空間及軍事化的管制影響談起,分析其環境資源與發展脈絡,探討此邊陲島嶼的人文歷史與空間特色。
(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