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探討第二十二兵團移防金門-紀念古寧頭戰役七十週年

發布日期:
作者: 金門縣戰略發展協會/鄭瑞堅。
點閱率:5,387

前言
民國(以下同)三十八年十月,古寧頭戰役之前,進駐金門的國軍部隊有三大主力,包括福州綏靖公署(以下簡稱福州綏署)、第十二兵團與第二十二兵團。本篇主在補述二十二兵團的成軍緣由、移防金門的過程(包括從大陸轉進或由臺灣移防來金),以及到金後的駐地變遷,一直到作戰前完成兵力部署為止,並藉探討讓鄉親能夠瞭解這一段歷史。
當大陸軍事逆轉之時,二十二兵團奉命移防金門,《金門保衛戰》略述其經過:「第二十二兵團司令官李良榮,親率第二十五軍(轄第四十、第四十五師),配屬第二○一師(欠第六○三團)及戰車第三團第一營(欠第二連),擔任金門防務;(三十八年)九月中旬,第五軍(轄第二○○師,欠第一六六師)(先)守備廈門,(然後)進駐烈嶼,歸還第二十二兵團建制,其第一六六師,迄至十月十七日廈門戰後,僅以殘部退金門歸建(第五軍),然已無戰力可言。」上述內容,已清楚記載二十二兵團所轄的建制與配屬部隊,其移駐金門的時間點與先後順序,本文將逐一說明。
第二十二兵團成軍的緣由
三十六年七月四日起,國民政府頒布動員戡亂令,戡亂初期,國軍部隊在作戰當中,官兵有所傷亡,為迅速恢復戰力,三十六年底,於行轅、剿總、綏署所在地,設立訓練處,負責戰地整補與部隊編練。其中,第一訓練處位於福建龍溪,王敬久中將(江蘇豐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擔任處長。
國共三大戰役(遼西、徐蚌、平津會戰)期間,由於國軍作戰敗衄,東北、華東、華北戰場節節後退,造成精銳逐漸喪失。林桶法教授所著《一九四九大撤退》內,統計國軍約損失一百五十萬人。如何儘速補充戰耗,以增強部隊戰力,實為當務之急。
三十八年一月,當國軍在徐蚌會戰失利後,戰火逐步向南漫延。此時,福建地區的兵力現況,《戡亂戰史》(第十四冊)記載:「惟賴地方自衛武力及少數重建之警備部隊,勉力防止海盜、土共之騷擾而已。」可見,閩省境內的正規軍力非常薄弱,當時為了擴充兵源,採取兩項重要措施,以充實其軍事力量。分述如后:
一、第一編練司令部改編成第二十二兵團
三十八年一月,在陸軍總部規劃之下,將原先的訓練處改組成編練司令部,主在收容作戰失敗的部隊與戰場離散的官兵,並補充人員裝備,以利重組部隊,達成訓練、補充、作戰三合一的目標。同年二月,福建龍溪的第一訓練處改編成第一編練司令部,由王敬久將軍升任司令,下轄第五、二十五、一二一軍。
國共三大戰役結束之後,林桶法提及兵力對比:「一九四九(三十八)年四月,共軍渡江之前,國軍二百萬人,共軍為三百五十七萬人,共軍人數已超過國軍。」四月二十二日,共軍渡長江南下,在我兵力劣勢的狀況下,南京(四月二十三日)、上海(五月二十七日)相繼淪陷。基於作戰的需要,五月間,第一編練司令部改編為第二十二兵團。該兵團舊屬林怒潮在〈古寧頭一戰誰指揮的?〉內,證實:「二十二兵團司令部是由第一編練司令部改編的,當時改編後,是駐廈門曾厝垵。」
依《戡亂戰史》(第十四冊)的〈插表七-福建作戰國軍指揮系統表〉(註記時間:三十八年五月)所列:「第二十二兵團下轄第五軍(第四十五、二○○師)、第九軍(第一六六、二五三師)、第一二一軍(第三二五、三五○師)。」兵團成立後,部隊於晉江、龍溪、同安、廈門一帶整訓。其中第五軍、第九軍是徐蚌會戰喪師後,突圍的倖存官兵,經收容整頓在浙江重建,入閩之後,納入二十二兵團序列,然部隊戰力均殘破。
有關第一二一軍的成編經過,《戡亂戰史》記述:「閩省前任主席李良榮,早於三十七年底,奉准在榕(按:福州)成立第五十、第三二五師。三十八年元月,國防部應福州綏署之申請,再成立第三五○師,連同原先成立之兩個師,合編成第一二一軍,以沈向奎為軍長。嗣後以第五十師改為獨五十師,歸綏署直轄,第一二一軍遂僅轄第三二五、第三五○兩師。」另外,該書〈插表二-國軍福州綏署指揮系統表〉(註記時間:三十八年五月)的附註十一:「為在閩建立之單位,約兩萬人。」這就是一二一軍的官兵總人數。
新編成的二十二兵團,其官兵有多少,依《戡亂戰史》的記載:「重建之第五(軍)(約四千人)、第九軍(約萬人),均由浙入閩接兵,因就近與第一二一軍合編成第二十二兵團,是為福建省境唯一完整新銳之國軍部隊,然總兵力亦不過三萬人。」
二、閩省保安團撥補第二十二兵團
三十七年起,國家的情勢日漸危殆,中央為了穩固地方政權,特命閩籍的李良榮中將(福建同安人,黃埔軍校第一期)主政福建省,他於是年九月奉派為省政府委員兼主席。任職不久,十月二十三日,蔣中正總統(以下簡稱蔣)致電省主席李良榮:「閩省現有保安團,望即抽出六個團,編成國軍兩個師,限十一月杪組訓完成,師長人選准由弟負責保薦奏核,至閩保安團,仍可從新編足原有之團數,如能抽出九個團,編成三個師更好,如何立復。」(錄自《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九冊)李良榮奉示後,即著手規劃辦理。
蔣下野之前,三十八年一月二十日,任命重慶綏靖公署主任朱紹良中將(江蘇武進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為福建省政府主席(《總統府公報》第二○八號)。朱紹良將軍其父朱清澤曾遊宦福建,所以他在福州出生及成長,閑習閩省情勢,應可勝任此職務。
研判朱紹良主席繼續執行蔣交辦事項,因《戡亂戰史》寫道:「三十八年五月間,福建地區之國軍乃集地方保安部隊,在榕成立第二十二兵團。」又曰:「福州綏署成立時,原轄有保安團六,嗣為撥補新建之第二十二兵團,只存保安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等四個團。」換言之,保安第四、六團撥補到二十二兵團。這兩個團撥交兵團何單位,依《戡亂戰史》(第十四冊)的〈插表二-國軍福州綏署指揮系統表〉附註十二:「保四、保六團編入第一二一軍。」
綜上所述,蔣指示「由保安團編成師」之事,在李、朱兩位省主席的努力以赴下,有兩個保安團編入第一二一軍。爾後,又將在閩的第一編練司令部改編為第二十二兵團,使福建地區除了地方自衛武力與警備部隊外,還有正規部隊,雖然剛成軍不久,兵力也不多,但在未來的金門保衛戰中,功不可沒。
李良榮中將接掌第二十二兵團
李良榮將軍任職省主席的任期很短,未滿半年的時間就離職。調職之前,三十八年一月十八日,蔣致電省主席李良榮:「今後局勢艱危,閩省政務益見繁重,吾弟長處似在帶兵作戰,而不在行政。不如用其所長,辭去主席職務,專心在閩浙督訓二、三個軍,以為他日完成革命之基礎。故閩主席,擬以老成熟練之朱紹良同志繼任,望弟竭力襄助,同心一德,建立八閩;並於新任未到以前,如常負責主持,勵所屬勿使政務停頓。」兩天後,一月二十日,朱紹良將軍發布為福建省主席,如前所述。隔(二十一)日,成立福州綏署,由朱紹良主席兼主任(《總統府公報》第二一○號)。
四月十一日,李良榮將軍調任福州綏署副主任(《總統府公報》第二一九號)。爾後,接任二十二兵團司令官。兵團舊屬鄭正言在〈李良榮先生傳略〉提及:「六月間,福建吃緊,先生奉調為第二十二兵團司令官。」由此可知,李良榮將軍是在福建情勢告急的情況下,調任此職位。
三十八年五月底,上海保衛戰結束後,共軍第十兵團(轄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一軍)於江蘇蘇州、常熟、嘉興一帶休整。七月二日,奉命提早入閩,八月十三日,福州保衛戰開打,戰至八月十六日,狀況危急,經請示核准之後,向南撤退。《戡亂戰史》記曰:「綏署主任朱紹良,為挽救僅存有生戰力,經呈請最高統帥部批准,下令向閩南轉進。」撤退的同時,朱紹良主任依示將福州綏署交湯恩伯上將(浙江武義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八期)接管,《戡亂戰史》記述:「福州綏署除遵照指示,將福建全省軍政大權,統交湯恩伯將軍負責外,旋於八月十六日一五三○時,令飭第六兵團兼司令李延年,即按預定計畫,指揮轉進。」
八月十七日,福州淪陷,福州綏署撤至廈門,《戡亂戰史》記下:「福州綏署之撤離,除主任朱紹良,隨同湯恩伯將軍,逕飛臺覆命外,綏署朱主任以下重要幕僚,迄十七日拂曉,始搭專機飛廈,途中因受天候影響,被迫先飛臺北,至八月十八日始抵廈門。」這是福州綏署重要幕僚單位到達廈門的時間,另其所屬部隊則依轉進計畫,向南撤守廈門。
李良榮司令官奉命調防金門
福州綏署撤至廈門後,整個金廈地區的兵力部署重新調整,二十二兵團奉命移防金門,《戡亂戰史》記載:「第八兵團司令官劉汝明駐守漳廈,負責指揮廈門地區的全般之作戰;第二十二兵團即移防金門,負責金門、烈嶼之守備。第九軍與第五軍併編為第五軍,下轄兩個師,其第一六六師仍留置廈門歸綏署直轄。該軍僅率第二○○師,守備烈嶼;第一二一軍與第二十五軍(未移駐金門前,原為第五軍),併編為第二十五軍,即移防金門,負責金門之守備。」由上述得知,二十二兵團奉示移防金門時,計轄兩個軍(第五軍、第二十五軍)。這兩個軍如何編成,必須再予以說明,俾能瞭解其梗概。
依《戡亂戰史》(第十四冊)的〈插表八-福州綏署轉移廈門後之指揮系統表〉(註記時間:三十八年八月三十日)所列:「第二十二兵團下轄第五軍(第一六六師、第二○○師)、第二十五軍(第四十師、第四十五師、第三五○師)。該表附記三:第一二一、第五軍,是於八月初併編為第五軍,轄第二○○、第三二五、第三五○師,八月下旬移防金門,改番號為第二十五軍,撤銷第三二五師(因該師副師長陳言廉投匪),嗣又以空軍警衛部隊,成立第四十、第四十五師,再撥出第二○○師,使與第九軍之第一六六師,重新編成第五軍。」沈向奎將軍(福建紹安人,黃埔軍校第四期)見證這一段編成的過程,他原是一二一軍軍長,在其回憶錄〈沈向奎筆下的金門保衛戰〉,提到:「我的部隊正由福州南移,八月在泉州整編為第五軍(後改為第二十五軍)。」
在金廈情勢危險的狀況下,李良榮將軍受命率二十二兵團移防金門。其實,三十八年一月底,朱紹良將軍接任福州綏署主任後,就已規劃「李良榮部進駐金門。」他說:「三月二十八日,因鑒於戡亂局勢日趨嚴重,特指示綏署參謀長范誦堯,謂我人今後應據海島生根,囑就此原則速擬計畫。」(錄自《朱紹良先生年譜》)所謂「速擬計畫」之事,就是儘速擬定「李良榮部進駐金門」的相關計畫。不過,此時李良榮將軍尚未接任二十二兵團司令官,這可能是朱紹良將軍對未來兵力部署的構想,後來果真執行此一規劃案,可見,綏署朱紹良主任有先見之明。
《金門縣志》(第六冊-經濟志)記載:「金青輪:約四十餘噸,民國三十六年廈商購置,行金廈間,三十八年協運國軍轉進金門。」研判二十二兵團所屬部隊,搭乘金青輪進駐金門。二十二兵團移防金門時,其官兵總人數約有一萬餘人。至於到達的時間,以及兵力如何部署,《金門縣志》(第一冊-大事志)記述:「民國三十八年九月三日,國軍二十二兵團駐防金門。兵團司令官李良榮來金佈防,兵團部駐金門城,由第二十五軍守備本島,第五軍駐防烈嶼,積極構築工事。」二十二兵團司令部參三科中校參謀張鱗選所寫〈古寧頭大捷之回憶〉,也憶述到金日期:「兵團部於九月三日進駐金門。」此與《金門縣志》所寫的時間相同。
陸軍第四十及四十五師成編概述
三十八年一月,徐蚌會戰期間,國軍突圍倖存的官兵,經收容整頓之後,第二十五軍在浙江重新建立。爾後該軍入閩,轄第四十、第一○八、第一四八師,原屬第六兵團序列,於福州、馬尾地區加強防禦工事,積極完成備戰。八月十三日,福州保衛戰開打,戰況慘烈,基於「放棄福州,集中兵力,確保閩南」的應變考量,二十五軍隨六兵團向南轉進。
到了廈門之後,前述第一二一軍與第五軍於八月初併編為第五軍,八月下旬移防金門時,再改番號為第二十五軍,並以空軍警衛部隊為主力,編成第四十、第四十五師。也就是經過併編及改番號的整編過程,二十五軍是一新單位,已非原來在浙重建入閩的二十五軍了。
空軍警衛部隊的前身是航空委員會教導總隊特務大隊,二十四年八月,李良榮曾任特務大隊上校大隊長,大隊於二十五年擴編成空軍特務團。二十二兵團第二科科長莊子卿在〈李良榮先生的一生〉,提及特務團的主要工作:「擔任空軍地面護衛任務,舉凡空軍各基地之人員和機、油、彈之安全,均由其派隊負責警衛。」抗戰勝利後,三十五年六月一日,國防部成立,航空委員會改制為空軍總司令部,並成立空軍特務旅,負責空軍各軍區警衛任務。
三十六年八月,空軍特務旅改編為空軍地面警衛司令部,下轄兩個旅。空軍警衛第一旅駐地在上海;空軍警衛第二旅駐地在漢口。三十七年十二月,第一旅旅長是范麟少將(四川資陽人,中央軍校第六期);第二旅旅長是勞聲寰少將(廣東南海人,中央軍校第六期)。此時,第二旅已由漢口移駐南京,爾後在上海集中。這兩個旅後來都奉命撤退來臺,並分別編成陸軍第四十、四十五師。其經過概述如下:
一、第四十師的編成
該師第一一八團舊屬陳明昭,在《碧血丹心:古寧頭戰役六十週年參戰官兵口述歷史》中,敘說成編的情形:「民國三十八年五月,共軍進犯上海,空軍警衛(第一)旅奉命移防臺灣,……全旅移防高雄旗山、美濃一帶整訓。……在臺灣駐防沒多久,因為福建戰況吃緊,部隊奉命至高雄搭船移防金門。空軍警衛旅移防金門後,部隊改番號為陸軍第四十師,師長是范麟,副師長是陳維金,隸屬第二十二兵團第二十五軍。」
有關師的三個團如何編組,勞聲寰將軍提及:「由空軍警衛第四團與福建部隊兩個團編成四十師。」也就是編成的單位,除了空軍警衛部隊,還有陸軍部隊。另外,大陸王洪光所著《絕戰:金門-古寧頭戰役.血戰到底》,也認為:「第四十師轄空軍警衛部隊改編的第一一八團和福建地方游雜武裝改編的第一一九、一二○團。」由此看來,該師只有一一八團是由空軍警衛部隊所組成,這個團正是勞聲寰將軍所說的原空軍警衛第四團,其他一一九、一二○團則由福建部隊編成。至於四十師何時前往金門,勞聲寰將軍說:「范麟的部隊於八月中始開赴金門。」就陳明昭所言加以印證推算,八月中旬進駐金門是合理的。
二、第四十五師的編成
三十二年八月,勞聲寰將軍奉調空軍入伍生總隊總隊長(駐地:四川銅梁),三十七年十月,總隊撤來臺灣,在屏東東港整訓。嗣後,勞聲寰將軍升任空軍警衛第二旅旅長。他在〈古寧頭戰役藍方空軍戰績彪炳〉,提到:「三十七年十二月初,……接任警衛第二旅旅長。該旅下轄第三、第六、第七,共三個團,四千六百餘人。」十二月底,第二旅依令撤退到臺灣,駐防台中、南投地區整訓。
三十八年一月二十一日,蔣引退,回到老家浙江溪口,仍任國民黨總裁。五月初,蔣擬由溪口前往廈門視察,勞聲寰將軍憶說:「需要一支忠誠可靠的部隊維護安全,經空軍總部推薦,調派我這個旅擔此重任。」六月二十日,警衛二旅船運到達廈門。七月二十二日,蔣蒞臨廈門,隔(二十三)日召開「東南沿海軍事會議」,會中決議將空軍警衛第二旅擴編為陸軍師級單位,所需人員與裝備由福州綏署負責籌撥。
八月十六日,警衛二旅整編為陸軍第四十五師,勞聲寰將軍所著《陸空兩棲軍事生涯》,憶起成編的情形:「我旅原有的三個團縮編為兩個團,即一三三團、一三四團。另由五十師移撥一四九團及一五○團,約兩千餘人,編成第一三五團。……本師編號為四十五師,受(二十二兵團)二十五軍節制。」第四十五師編成後,起初負責廈門與鼓浪嶼的防務,九月初移駐金門,金門人俗稱為「空衛」部隊,其師部位於金東沙美附近,官兵人數約四千五百人。
綜觀,四十師跟四十五師都是以空軍警衛部隊為主體所編成的單位,但有所不同,四十師是一個團;而四十五師是兩個團,由空軍警衛部隊所組成。另外,空軍警衛部隊改編成陸軍單位之後,軍種之間的關係有否受到影響?四十五師師長勞聲寰說:「從表面上看,我和我原來的警衛旅已脫離空軍,一變而成為陸軍部隊了。其實不然,在精神上我們與空軍仍維持緊密的聯繫。」
第二十五軍戍衛金西地區
前述四十師於八月中旬;四十五師在九月初進駐金門。四十師副師長陳維金(福建永定人,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九期)於〈金門保衛戰省思與檢討〉,提到新編二十五軍軍部移駐金門的時間:「(三十八年)八月十九日,二十五軍由南安、同安移防金門,為金門防區主力部隊。」可見,二十五軍比其上級單位二十二兵團,先到金門部署。二十五軍到金門之後,其軍部位於金門城。
三十八年九月初,二十二兵團命令二十五軍防守整個大金門,范鱗將軍在〈金門保衛戰之認識與建議〉,敘說軍的兵力部署:「軍概以瓊林為中點,向南北延伸線為戰鬥地境,劃分金門為東西兩守備區。東區守備部隊為四十五師(欠一個團)(按:概為官澳至瓊林之線),而以小嶝及東碇為前哨。西區守備部隊為四十師(欠一個團),並以一一九團駐守大嶝為前進陣地。四十五師之一個團為預備隊,位於雙乳山附近。」三十八年九月間,四十師師長范鱗奉命再率一一八團增防大嶝,而該師所遺西北防務交由二○一師接替。四十師(欠)到大嶝之後,原在金門的一二○團(駐地:舊金城),其任務不變,仍擔任金門西南守備。
金門北方除了大嶝島之外,尚有小嶝、角嶼等小島(按:大、小嶝島原屬金門縣大嶝鄉)。大嶝島由四十師(欠一二○團)負責駐防,師長范麟於〈金門保衛戰之緒戰-大嶝島戰鬥〉,談到兵力部署:「以(大嶝島)上下蟳窟與雙滬連成之線,分全島為東西兩部,東部以第一一八團(欠一營);西部以第一一九團分任守備。第一一八團第三營為預備隊,置於師指揮所陽塘附近。」另外,小嶝與角嶼兩島,湯恩伯將軍命令四十五師派一個加強營防守,師長勞聲寰提出不同的意見:「建議只派小兵力駐守,並配備船隻,於必須撤退時,即撤回本島(金門),以保存實力。」但未獲上級採納,勞聲寰將軍只好派賴治奇營長率一個步兵連、重機槍排前往駐防。
第十二兵團第十八軍(轄第十一、一一八師),奉命從廣東潮汕增防金門,三十八年十月十日到達後,歸二十二兵團指揮,當時防區的兵力部署作了一次大調整,《戡亂戰史》記載:「時金門防衛部署,以第十八軍指揮第十一、第四十五師,守備金東;第二十五軍指揮第四十(主力戰損)、第二○一師(欠)守備金西;另以第一一八師所屬三個團,各配屬戰車兩個排,分別控置於沙美、頂堡、西村各附近地區,為機動打擊部隊。」
依上述所言,十八軍接替金東地區防務後,本來戍守大金門全島的二十五軍,現只負責金西地區防務。整個防守部署作了重大改變後,二十五軍兵力不足的問題獲得解決。
第五軍戍守小金門地區
徐蚌會戰失敗後,國軍突圍倖存的官兵,經收容整頓移駐浙江,重新建立第五軍。三十八年五月間,重建的第五軍由浙入閩,爾後與第九軍、第一二一軍編成二十二兵團。福州綏署賦予第五軍「固守建甌、南平地區,就地整補,逐次增強戰力」之任務。為了避免在不利的狀況下作戰,六月下旬,第五軍來到同安整訓。
前所述,二十二兵團的第一二一、第五軍於八月初併編為第五軍,八月下旬移防金門時,改番號為第二十五軍,然後從二十五軍撥出第二○○師,與第九軍之第一六六師,又重新編成第五軍。經過撥編、重編的過程,第五軍奉令移防金門。接任第五軍軍長的李運成將軍(湖南湘陰人,中央軍校第六期)在〈師門風義永難忘〉,憶及:「三十八年八月,我奉先生(按:湯恩伯上將)電召赴廈門,晉見時先生面示:『現奉准恢復第五軍番號,由你任該軍軍長』。」周自強將軍於〈湯故上將在京滬、金廈〉也說:「把新組成第五軍(軍部及一個師)開往小金門。」就李運成軍長與周自強將軍所言,證實第五軍是新編的單位,已非原來在浙重建後入閩的第五軍了!
新編成的第五軍轄第二○○、一六六兩個師,其中一六六師奉福州綏署之命,留置廈門歸綏署直轄。一六六師四九七團作戰參謀樊開印所寫〈我對古寧頭大捷的體認〉,憶及該師在廈門所擔任之任務:「我們一六六師當時負責廈門東南至何厝之間的海岸防禦。」換言之,三十八年九月中旬,第五軍只帶二○○師移駐烈嶼(小金門),約一千九百餘人。其進駐時間無誤,因《增修烈嶼鄉志》亦記載:「第五軍駐防時間是從三十八年九月開始。」
十月十七日,廈門陷落之後,一六六師殘部,退守烈嶼,歸建第五軍。樊開印說:「我們(指一六六師)有幸退小金門的,只有一個師部及四九七團的一個殘團,尚仍有官兵一千餘人。」另外,《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軍史》也提到:「軍屬之第一六六師,在廈門與敵激戰後,僅存官兵千餘人,亦撤回金門,擔任金西區之預備隊。」
整個第五軍編成的情況,胡璉將軍所著《泛述古寧頭之戰》,敘及:「(二十二兵團)轄下之第九軍縮編為一六六師,由廈門撤至小金門,僅有一千一百餘人。原在小金門之第五軍及其所屬二○○師共為一千九百餘人。」由此看來,整個第五軍只有三千餘人。《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軍史》記其任務是:「本(第五)軍係防守小金門之任務,除加強戰備外,並未直接參加戰鬥。」綜上,第五軍在古寧頭戰役期間,並未直接參戰,只負責小金門的防務。
第二○一師防守古寧頭地區
抗戰末期,三十三年十月,蔣委員長提出「十萬青年十萬軍」,號召知識青年從軍,全國青年志士熱烈響應。三十四年一月(一說是三十三年十二月),第二○一師在四川璧山正式成立,隸屬青年遠征軍編練總監部。
抗戰勝利之後,三十四年十月,二○一師改隸第六軍,十一月又更隸第九軍。三十五年五月,第一期的青年兵實施復員,先徵詢個人意見後,決定留退,二○一師計有五千四百餘人,志願回籍、就業或升學。七月,陸軍實施整編,八月初,二○一師縮編為陸軍整編第二○三師第二旅,移駐四川綦江、江津一帶訓練,並招訓第二期青年兵。三十六年八月,到安徽安慶參加綏靖工作。三十七年三月間,旅移防蚌淮地區,並脫離二○三師編制,改番號為陸軍獨立第一旅。(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