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洲李氏源流考

發布日期:
作者: 南山芸叟(李怡來)原作‧南庭山人(李國偉)纂述。
點閱率:8,653

  一、源於黃帝
  中華民族,皆稱為炎黃子孫。炎為炎帝神農氏,黃為黃帝軒轅氏。此二族系,蕃衍數千姓氏,成為今日之中華民族,尤以黃帝之裔為最盛。《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為首曰:「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又曰:「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國語.胥臣》云:「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葳、任、荀、僖、姞、儇(音宣)、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又云:「青陽、蒼林為姬姓」。是則十四人為十二姓也。其後由此十二姓,歷代分衍為無數氏族,而不同姓氏,其始皆出於一也。
  《史記.五帝本紀》又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國也)。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今陜西省黃陵縣)。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又曰:「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按:北宋歐陽修(1007~1072) 、宋祁(998~1061)等合撰《新唐書卷七十上.表第十.宗室世系表》謂:「李氏,出自嬴姓,帝顓頊高陽氏」。《姓纂》亦云:「李氏,帝顓頊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皋陶」。今依《史記.五帝本紀》載:顓頊乃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則李氏之先,亦源於黃帝,自應以黃帝為始祖也。
  二、以官為氏
  李氏原姓理氏,係以官為氏。《通志﹒氏族略﹒以官為氏》:「李氏,皋陶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姓纂》載:「皋陶為堯理官,子孫因姓理氏」。唐李延壽撰《北史卷一百.序傳第八十八》載:「當唐堯之時,高陽氏有才子曰庭堅,為堯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新唐書.宗室世系表》曰:「顓頊高陽氏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皋陶,字庭堅,為堯大理,生益,益生恩成,恩成子孫歷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南宋羅泌(1131~1189)撰《路史.疏仡紀》亦云:「理氏,皋陶後恩成之伷(音冑),世為理,以官命族」。而《姓纂.考略》則云:「理、李,古字通,老子因祖為理官,以為氏」。理、李,古字通,或然,至於理氏,已早於夏、商時,皋陶子孫,世為大理,而為氏,非始於老子,因祖為理官,以為氏也。總之,理之為姓,係以官為氏所由來者也。
  《漢書藝文志》載:「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理官,係掌訟獄之官,猶今之司法官(一曰相當於今之司法部長)。《史記.五帝本紀》:「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虞時曰士,夏、商皆曰大理,周曰大司寇,秦、漢並曰廷尉,北齊復曰大理卿,歷代因之。清末迄民初,設大理院,專掌審判,今改曰最高法院。
  三、逃難變姓
  《新唐書卷七十上.表第十.宗室世系表》謂:「恩成子孫,歷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至紂(商朝末代暴君,暴虐無道)之時,理徵字德靈,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於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與子利貞逃難於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為李氏」。《姓纂》亦載:「皐陶裔孫理徵,得罪於紂,其子利貞,逃難於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因變姓李氏」。《通志‧氏族略》亦云:「商季,理徵改為李氏」。足證確因逃難,由理氏改為李氏。按:夏朝自禹至桀,傳十七世,歷四百二十二年,商朝自湯至紂,傳二十六君,歷六百有四年,兩朝共歷一千有二十六年,理氏自恩成至理徵,約當傳三十世左右,惟均因無名可考,而《李氏大成公譜》註云:「中間歷二十六世無考」,蓋亦約略計之耳。
  《新唐書卷七十上.表第十.宗室世系表》又曰:「利貞亦娶於契和氏女,生昌祖,為陳國大夫,家於苦縣(苦音互,故城在今河南省鹿邑縣東),生彤德(按:彤德之子及孫闕名,《李氏大成公譜》列:彤德子名慶,慶子名承),彤德曾孫碩宗,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按:碩宗以下三世又闕名,《李氏大成公譜》以藹、顯、奭三字接之)。五世孫乾,字元果,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生耳」,即世稱老子。
  四、柱史傳芳
  老子於周平王至莊王時,為守藏室史(周藏書室之史也),亦稱柱下史,簡稱柱史。《史記.老莊列傳》曰:『老子者,楚苦(音互)縣厲(音賴)鄉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孔子去,謂弟子曰:「……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著《道德經》五千餘言,後世尊為道家之祖。
  唐李延壽撰《北史卷一百.序傳第八十八》又載:「周時,裔孫曰乾,娶于益壽氏女嬰敷,生子耳,字伯陽,為柱下史,子孫散居諸國。或在趙;或在秦;在魏者,為段干大夫,段干木,其後也,別孫悝,為魏文侯興富國之術焉;在趙者,曰曇,以功封柏人,武安君牧,其後也;在秦者,名興族,為將軍,生子伯祐,建功北狄,封南鄭公」。
  老子之子名宗,字尊祖,宗為魏將,封於段干(按:《新唐書》云:魏封於段,為干木大夫)。宗生同,為趙大將軍,秦圍邯鄲,同戰死,趙封其父為李侯(按:《集解》:徐廣曰:河內成皋有李城。《正義》:懷州溫縣本李城也,李同父所封)。同子兌,為趙相。兌生躋,趙封為陽安君。生二子,曰雲、曰恪。恪生洪,字道宏,為秦太子太傅。洪生興族,字育神,一名汪,為秦將軍。興族生曇,字貴遠,趙封為柏人侯(按:柏人,春秋晉邑,故城在今河北省唐山縣之西,東魏改人為仁,移今唐山縣治),入秦為御史大夫,葬柏人西。曇生四子,曰:崇、辨、昭、璣。崇為隴西房始祖,璣為趙郡房始祖也。
  五、隴西郡望
  郡望者,郡中之望族也。亦即郡姓。《資治通鑑.齊紀》:「明帝建武三年丙子(公元四九六年),乃入郡姓」。注:「郡姓謂郡之大姓、著姓也」。清朱彝尊(1629~1709)撰《李氏族譜序》:「李氏望隴西,其次趙郡。隴西之系興唐,本支日蕃,定著房三十有九,而趙郡亦有南、東、西三祖之別,定著六房,族最大,出張、王、劉、趙之上。太白詩云:『我李百萬葉,柯條遍中州。』其言大而非夸者耶!」(參見朱彝尊著《曝書亭集.卷四十.序(七)李氏族譜序》等載)。
  隴西郡,秦置。有今甘肅省東南部之地,治狄道,在今臨洮縣東北。晉徙治襄武,在今隴西縣西南,唐廢。《漢書.地理志下》:「隴西郡,注)秦置。應劭曰:有隴坻在其西也。唐顏師古(581~645)曰:隴坻謂隴阪,即今之隴山也,此郡在隴之西,故曰隴西」。《讀史方輿紀要.歷代州域形勢》:「秦隴西,今臨洮府、鞏昌府,郡治狄道,今臨洮府附郭縣」。
  隴西房始祖崇,字伯祐,事秦為隴西郡守,封南鄭公,生二子:長曰平燕,次曰瑤,字內德,為南郡守,封狄道侯。瑤生信,字有成,為秦大將軍,即追得燕太子丹者也,封隴西郡侯。信生超,一名伉,字仁高,入漢為大將軍、漁陽太守。生二子:長曰元曠,官侍中。次曰仲翔,為河東太守,轉征西將軍,因討叛羌於素昌,戰歿,贈太尉,葬隴西狄道東川,因家焉。仲翔生伯考,歷隴西、河東二郡太守,生二子:長曰尚,為隴西成紀令(成紀縣,漢置,故城在今甘肅省秦安縣北三十里),因居成紀,次曰向,范陽房始祖也(范陽,三國時,魏置的一個郡,治陜西省涿縣,晉朝時,為范陽國,後魏復為郡)。
  尚生廣,為前將軍,歷右北平等九郡太守,禦邊四十年,匈奴憚之,號曰「飛將軍」。生三子:長曰當戶,為騎郎將,生陵,字少卿,少即為騎都尉,次曰椒,為騎郎將,代郡太守,早卒,三曰敢,字幼卿,為郎中令,封關內侯。敢生禹,字子通,官至丞相,弟忠,頓丘房始祖也(故城在今河北省清豐縣西南二十五里)。禹生丞公,字丞公,為河南太守,丞公生先,字敬宗,為蜀郡、北平太守。生長宗,字伯禮,為漁陽郡丞。長宗生君況,字叔干,一字子期,為博士議郎,太中大夫。君況生本,字上明,為郎中、侍御史。本生次公,字仲居,為巴郡太守、西夷校尉。弟恬,渤海房始祖也(渤海,漢朝所置的一個郡,當時治河北省滄縣,後漢時,把郡治移至河北省南皮縣東北八里,此後,歷代有因有廢,治地不同)。次公生軌,字文逸,為魏臨淮太守、司農卿。弟潛,申公房始祖也。軌生隆,字彥緒,為長安令、積弩將軍。隆生艾,字世績,為晉驍騎將軍、魏郡太守。艾生雍,字儁熙,歷尚書郎、濟北、東莞二郡太守,生二子,長曰倫,丹陽房始祖也(丹陽,後魏所置的一個郡,北齊廢,故治在今河南省項城縣東北,一曰在今江蘇省鎮江市);次曰柔,字德遠,晉舉秀才,為相國,從事中郎,北地太守。倫生蓋,安邑房始祖也(安邑,為漢朝所置的一個縣,地屬今山西省夏縣、安邑縣),柔生弇(音演),字季子,高亮果毅,有智局,晉末大亂,與長兄卓居相國,晉王保下,卓位相國,從事中郎保,政刑不脩,卓率宗族奔於張寔,弇亦隨焉,因仕於前涼張駿,弇本名良,妻姓梁氏,張駿謂弇曰:「卿名良,妻又姓梁,令子孫何以目其舅?昔耿弇以弱年立功啟中興之業,吾方賴卿有同耿氏,乃使名弇」,歷天水太守、守衛將軍,封安西亭侯,卒年五十六,贈武衛將軍。弇生昶,字仲堅,幼有名譽,涼太子侍講,年十八卒,遺腹子暠,字玄盛,即西涼武昭王興盛皇帝也(參見唐李延壽撰《北史卷一百.序傳第八十八》等載)。(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