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廈經貿共榮圈雛形初探

發布日期:
作者: 張岳/台商。
點閱率:1,202
字型大小:

壹、前言:

金門與廈門同一地理區塊,人民生活習性觀念相通,在歷史上互有往來且曾同一轄區,兩岸開放尤其在政府開放(及擴大)小三通政策後,來往更加頻繁,雖然目前金廈經貿往來,金門輸出者寡、輸入者眾,有經貿往來不對稱之現象,但也顯現出經濟共同體的共識與需求,尤其廈門市自1980年被大陸定位為台商特區以來,台商對廈門做出了不少貢獻(惟最近有部分外移趨勢如燦坤企業已把重心事業移至同屬福建省的漳州市);近數年來大陸成功實施「社會主義式市場經濟」及「九五計畫」,站在經貿角度而言,廈門幾乎已看不到共產主義的影子了,目前要說它已經民主化(或臺灣化)並不為過。

貳、金、廈經貿共榮發展現況及問題分析:

一、金門經濟發展現況:

金門地區目前金融機構有臺灣銀行(一分行、一簡易型分行)、臺灣土地銀行(二個分行、一個簡型分行、數個辦事處)及金門信用合作社(總社及數個分社)、復華銀行、郵匯局、證券業:::等,客戶來源有三大系統,一為軍方單位、二為縣屬公庫單位、其他則為民間商業及住民,根據資料顯示金門現住人口約六萬三千人,商業登記家數約一萬一千餘家,每戶家庭年所得水準為全國十五名之內,但每戶家庭的消費支出偏低(大部分民眾勤儉成習,將消費誤視為浪費),連帶使得每戶家庭儲蓄率躍居全國之首,復地方工商以小型企業為主,未具經濟規模、基礎建設緩慢、工商建設受到限制,投資誘因不足且符合工作條件的年青人所佔比重不高,屬於高齡化的福利社會,經濟難以大幅成長,所以存款者眾、融資者寡,金融機構存、放業務差距呈數倍之巨,誠如俗話所說「錢水不活」(有如一灘滯水);金門與比鄰廈門,在地理環境及經濟往來,宿昔就是一個共存、共榮的共同體,政府遷台後,戰地政務使然及兩地體制迥異隔絕自免,但在精神上是屬於統一的。

二、廈門經濟發展現況:

廈門自1979年大陸開放,實施中國式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後,宏觀調控、國際企業競相進駐、經濟發酵沸騰,成為全世界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國家之一,尤其大陸自2001.12.16進入WTO後,經濟加速成長,市場經濟及自由貿易已然成形,如今已很難再走回頭路,人民的思想潮流一旦洞開,有如長江、黃河之水,一發不可收拾,歷經20餘年的持續發展,未來的趨勢,恐將會朝黨政剝離,進而政經分離的趨勢,最近部份大陸經濟學者專家,依國內地理、文化、經濟環境與條件,提倡區域經濟發展(如長三角連結、泛珠三角、渤海沿城、大西部、東北地帶、九省加二:::等等),此更將有利於未來金門與廈門的經濟契合。

金門自「小三通」以來,雖未見明顯成效,但與廈門的實質關係益見密切,廈門市是著名的國際風景港口城市(大陸城市競爭力排名第八) ,也是中國大陸五個經濟特區之一(1980年設立),曾是大陸最大的台商投資區,也是最早的經濟特區之一,除工商業發達外,在投資區內之電子、機械、化工等工業系主題工業,其由於是沿海城市,與外界接觸較早且頻繁、思想較開放,在九五、十五計畫以及正實施的十一五計畫,皆占一「舉足輕重」的角色,廈門市土地總面積約1565平方公里、人口約135萬、屬福建省省轄市,轄下有思明、湖里、海滄、集美、翔安和同安等六個行政區(原有七個行政區二零零三年廈門為大舉建設成為海灣型城市計畫特改為六個行政區)各行政區各具經濟特色,依九十二年資料顯示,世界500大企業已有27家左右在廈投資,有登記的外商約3000餘家,三資企業占極大的份額,台商投資亦不斷創新高,台商與外商企業已成為當地經濟建設重要之一環,至去年為止,全市設有國有商業銀行4家、股份制商業銀行4家、外(合)資金融機構19家、保險公司4家,其分支機構營業網點遍佈全市,光中國銀行廈門分行(成立於1915年5月20日)就有30多個網點,另以廈門市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成立於1989年的福建興業銀行廈門分行)為例,其機構網點亦達26家,其成立迄今短短13年間,各項存款和資金總值就增長了100多倍,可見國家政策改變對經濟影響之巨,非用跳躍式成長無以形容。

廈門因種種條件限制,在地區比較優勢方面已漸不如昔,尤其廈門並未整體開發,以往經濟行政重點局偏在廈門島及少部高新產業區,形成島內中、西部擁塞、成長空間侷促,髒亂污染漸生(影響該市花園旅遊城市之譽),島外各區荒馳未開或從事低階農業、粗級養殖,生活水準差、貧富差距大,有限腹地尚不能充分利用,更難與其他省份相競;當地政府或有鑒於此,與中央共籌擬於2010年將廈門初步建成「海灣型城市」(在此計畫中隱約有看到金門的影子),屆時廈門將與海爭地、串串片連、市在海中。

三、金門經濟的核心競爭力究在那裏?

廈門市如同大陸早期開放的重點城市一樣,除了得自政策的網護外,還要拜賜于外商(包括台商)的參與演出,如果把外商、尤其台商這個元素抽剝掉的話,剩下來的僅是空殼子,而外資的貢獻並非僅僅在「被招資」,而是在投入了國際行銷通路、先進的製程技術與經營管理模式,加上速配了資本主義所欠缺的~~廉價努力的勞工,形成企業競爭優勢,引起發酵作用,有如「亞當初嘗禁果」,此種情形與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早期所創的「臺灣經濟奇跡」相類似,只不過時空背景與規模不同,臺灣50年來受西方教育影響頗深,臺灣的企業模式與西方先進的企業模式接軌,在大陸發展的外商也好、台商也罷,已將此先進的商業模式整廠輸出,既然此種商業模式加上勤勉努力、已曾造就了「臺灣經濟奇跡」經驗,移植到大陸自然也能形成「大陸經濟奇跡」,但是「臺灣經濟奇跡」在發展的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這些衝突、折騰醞釀了「臺灣經驗」,這「經驗」是大陸一時之間無法取代的,這「經驗」也是臺灣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

當臺灣在歷經「臺灣經濟奇跡」之時,金門地區正值戰地政務(這也是金門地區對臺灣能安全、順利造成「臺灣經濟奇跡」,最大的貢獻,日後以「離島建設條例」來補償,也是應該的,但是成效問題,值得另文探討),待1992年戰地政務解除之時,臺灣經濟已受大陸磁吸效果影響,無法帶動金門的經濟成長(大陸1979年開放,1980年廈門即成立經濟特區,係大陸最早的台資特區,台商對廈門的貢獻遠大于金門) ,所以金門的經濟建設,大都以軍方替代民間(臺灣經驗已被跳躍而過),後來雖有「離島建設條例」之出爐,亦實「緩不濟急」,基礎建設非一蹴可幾,況乎人才外流難復還,金門地區經濟受戰地政務之影響實難評斷(惟民間小型消費型商業受惠良多,其他福利措施亦不少)。

金門地區,地理環境優越、居住條件良好,係中華民國政府唯一尚存,一塊有開發潛力與價值的福地,這是臺灣當局所忽視(或故意遺漏)的,「小三通」立意明確,執行成效卻有限,個中因素難以評斷,自不贅言,目前金門的核心競爭力究在那裏?可說是眾說紛紜,管見以為,金門地區除了在既有的地理、歷史、文化背景優勢(靜態的形)外,就是另有一股潛在的力量(動態的勢),這股力量就是50年來與臺灣同軌受自由經濟體制薰陶的經驗與金門人特有勤奮、上進、越挫越勇的精神,這股百折不撓的毅力,如果一旦能結合產生共識,將是一股龐大的資源與力量。

四、大陸經濟發展的特色與隱憂

很多人羡慕大陸經濟開放與高度發展,但未能深入瞭知其內容,大陸經濟發展早期借重「臺灣經驗」,後期直接導入西方國際經驗與資金(因臺灣經驗與國際接軌較易導入),其成長之巨,超乎當政者所預期,與其說是驚喜,不如以驚悸來形容更為貼切,因為從一個高度管制型經濟突變為自由經濟,會產生瞬間的高度成長,若無監理配套措施或施行不當,一段期間後,會導致泡沫現象,將會付出沉澱的代價,有如目前的日本,1999年的東南亞、南韓經濟危機、或更早期(1930年代)西方的景氣蕭條,「臺灣經驗」有鑒於此,事先已有部份防範機制,使亞洲金融危機不致波及(因資產掏空案影響內傷難免),大陸或早有警惕,政策不取中間但取兩端,計畫與市場一把抓,將矛盾融入勃興之中(非融合),才有所謂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式市場經濟(計畫與市場經濟並行),或許這正適合大陸當局的戰略運用,另大陸的經濟表現高度成長,但此成長相當不均衡,以往皆靠沿海重點城市或高新技術產業撐著,除此仍有許多成效不彰之鄉城,嗷嗷待哺,高失業率(下崗工人嚴重)及國企、三農、地方金融、三角債、造假……等問題叢生,大部分人民的生活水準顯然趕不上經濟成長的節奏(雖然最近大陸胡錦濤先生有鑒於此,為遏抑投資過熱及通貨膨脹,宣佈往下調整宏觀調控政策,但技術及成效值得懷疑,除非甘願付出慘痛的代價,否則通貨膨脹有如平原放馬、易放難收),復以錯綜複雜的地方主義與大一統的民族情操,造成一幅難以融合的調色盤,大陸雖大有如「一塊礦石」,各項元素呈不規則的點狀或條狀分佈,有黃金也有泥土,臺灣雖小有如「一顆鑽石」,金門就是一粒「未經琢磨的鑽石」。

、從「金、廈共榮圈」雛形,談金門實施小三通後顯現的問題與因應對策

金門經濟環境的重大變化:

1992年(民國八十一年)金門戰地政務解除後,金、廈之間就走上,以經貿、文化交流往來,替代軍事敵對關係,也就是金、廈之間,除人民往來密切(尤其金門之對於廈門,據非正式資料顯示已投資購屋六千戶以上)外,金、廈之間已潛在一場貿易保衛戰,雖然現在金、廈之間已聽不到隆隆槍炮聲,但是小額貿易走私品的猖獗、漁民跨界捕魚糾紛不斷、沿海漁業資源的保衛戰、船隻侵入及挑釁、偷渡客的犯罪行為、大陸貨的充斥管理及查緝尺度的拿捏:::等等,形成一種新的議題與威脅。

兩岸小三通形成地方熱中央冷之現象:

兩岸對小三通似乎皆存在應付與試驗階段,雙方時冷時熱,形成政治空氣球,兩門(金門與廈門)對小三通的期望甚高,亦希望能成為兩岸的和平經貿區,但雙方中央政府似乎都在冷處理,從中央對金門基礎建設的積極性即可見一斑。

針對兩岸小三通帶來的商機與金融直接往來機會:

金、廈金融機構,若能藉小三通之便,進入兩岸金融市場,尤其兩岸各大城市當更令人期待,此將有擴大金融市場的機會;至少直接兌換人民幣、培養兩岸金融合作人才,是目前所迫切需要的,銀行與經、貿息息相關,金融為經、貿往來之先,若無金融相配合,經、貿要「軟著陸」也難。

廈門即將成立兩岸金融實驗區金門因應措施為何?

2003.12.15廈門宣導成立兩岸金融實驗區研討會,臺灣有十二家銀行代表參與,然距離廈門最近的金門,卻無做任何金融、貿易上的回應,殊為可惜;又2004年初福建開放廈門、漳州、泉州、莆田、福州等五個福建城市的中國銀行,有限度的自由兌換新臺幣,金門卻無法做相對的回應。

兩岸直接三通(大三通)對小三通影響如何?

兩岸直接三通(大三通)議題,雖尚未有共識,但已有山雨欲來之勢,金門地區宜未雨綢繆,而應有下列省思:

金、廈往來基礎是否穩固,溝通是否無礙?中央是否有規劃大三通?如果直接三通後,對小三通會有甚麼影響?金門應如何因應?

大三通有否做事前的沙盤演練,須否先找一塊「擴大小三通」實驗區?有否向中央反映,金門擔任此項任務最適合且應「責無旁貸」。

金門如果能取代香港地位,做兩岸往來橋樑,對我政府將有正面效果。

金門有否可能突破現有法令限制,在小三通機制下設立「境外自由貿易區」及引進大陸勞工設立「境外加工出口區」之可能?此將能和緩台商蜂擁至大陸投資,降低大陸的磁吸效應,也是中央政府的期待。

肆、結語: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大陸在廈門投入如此龐大人物、物力建設市政之際,臺灣當局對金門的評價如何?深值三思;金門地理環境特殊、歷史文化淵博、位居兩岸樞紐,是最接近大陸的自由民主地區,也是進入大陸最便捷與節儉之地,政治實體與民主理念與大陸更是「咫尺天涯」,當戰地政務解除後,有關當局並未好好經營與利用,所以金門地區的優勢都未能發揮,此次若能趁廈門市「加快海灣型城市建設」之際,加強必要的建設,當可為政府對大陸貿易前哨戰的根據地,若台商能以「金門」為研發中心或物流中心或資金調度中心,以廈門為製造基地,當可運籌帷幄、共存共榮,不但有助於「金、廈共榮圈」的形成,有關當局也可以做到,真正的「根留臺灣、營運積極、有效管理」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