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酒品的防偽
─兼論射頻防偽標籤(RFID)的運用
前言
近期在本報「言論廣場」,見到了陳泗同先生與顏炳洳先生,有關金酒射頻防偽標籤(RFID)的論述,或有人覺得雙方有打筆仗的味道,但筆者竊以,能主動關心家鄉事務,終是良善的。尤以金酒貴為金門的金雞母、經濟命脈,重大決策如均能經由周全的探討、論述,評述其中的利弊得失,未嘗不是件好事!恰筆者曾有兩岸三地的酒類營銷經驗,是以不敢敝帚自珍,特提供酒類防偽技術,以饗讀者。
為何需要防偽
在酒市裡流傳著一則笑話說:「酒要是沒人想偽造,代表它失去沒有價值了!」話雖戲謔,卻充分的表現出在酒類的營銷上,受歡迎的酒品才存在被仿冒的條件,如若只是貨架上塵封的貨色,恐怕廠家貼錢,都不見得有人有偽仿的興趣。
偽仿品可以說是品牌商品的天敵,現在資訊流通快速,科技日新月異,隨著防偽技術的日益精進,仿冒技術一樣奮起直追。一件防偽技術,若能在廣大的流通市場(在此泛指中國酒市)風行個三年五載,已屬難得。尤其,現在很多企業都會在其開發的品牌產品上,應用一項或多項的防偽技術,以達到打擊假偽、保護真品的目的,但通常效果並不是那麼的令人滿意。
究其原因,可能是防偽技術的門檻過低,也可能是防偽技術運用方式的不合時宜,怎樣才稱得上是好的防偽技術?業界通常認為,至少可以區分為以下三類防偽技術:一、直觀式的防偽;二、互動式的防偽;三、驗證式的防偽。
直觀式的防偽
直觀式的防偽,意在讓消費者一眼就能辨識出真偽,此階段的防偽雖然層次最低,卻是最直面消費者的部分。現在通用的直觀防偽技術非常的多,諸如:金酒現採的變色油墨、特殊紙張,凹版印刷均是。大陸則盛採破壞式的包裝(如:一次性扭斷瓶蓋、防回灌瓶塞、破壞性包裝等等),這類防偽技術的特點,是只要經過適當的宣導,或在商品上加註相應的辨識方法,消費者按圖索驥的比對,就能判定商品的真偽。然而,直觀防偽雖然好用、省錢,卻也象徵著技術門檻最低,縱使有時其間包含了許多高新的技術含量,但仿造者的天職就是──盡可能的像!消費者一旦失察,反而會益加助長仿製的歪風,造成企業更大的損失。
互動式的防偽
所以,除了直觀防偽外,一般的酒企也會加入互動式的防偽技術。互動防偽,又稱器械防偽,此一方式的防偽,著重消費者與販售者之間的互動,現行大陸酒企最普遍的作法,就是在商品上附著一張一次性的「亂數密碼貼紙」,消費者在刮開了貼紙後,會看到一組十三位數的密碼,上頭還附有免費查詢電話,消費者只要照著上頭的指示,用電話進行語音查詢,就可知曉手上的東西是否真是原廠出品。這種防偽技術看似先進,但因提供密碼貼紙的廠商良莠不齊,一個不小心,產品轉真為偽也不一定,而且,因為此技術超便宜(如沒記錯,一張應是兩、參角的人民幣)又好用,所以在大陸已經泛濫到連一瓶三元錢的「山西老抽」(醬油)上頭都有這種貼紙,令人對其可信度大打折扣。而且,「免費語音查詢防偽」的麻煩在於消費者必需「勤勞」。根據大陸酒網的一項統計,「免費語音查詢防偽」使用率不足千分之一,這表示,如不是消費者太放心,就是根本失去信心!
一般酒企,通常會在這類型的防偽技術上,做最多的投資。因為此一方式的防偽門檻,必需具有最大的偽冒阻斷率,而且通常投入較高的防偽成本。例如:3M專利的「立體印刷偏光防偽」,就必需要藉由特殊的偏光燈照射,才能顯出特定的暗記。像五糧液、茅台之類的大款,當然無妨隨「瓶」附贈,經濟能力差點的,隨「箱」附贈,再不就請到經銷商處逐瓶驗證。
無線射頻辨識技術
談到這,不得不來談談當紅的無線射頻辨識(RFID)。這種技術,說白了就是一種將無線電遙感技術用於辨識人或貨物身份的技術。小至寵物身上植入的晶片,大至車輛、人員的定位都是。隨著美國國防部與全球零售業者Walmart宣佈在二○○六年全面導入RFID技術後,該技術便持續的發燒。國內當然也希望在RFID中找到機會。工研院在去年五月成立「RFID/Auto ID整合與驗測中心」,提供國內零售、製造、醫療、物流等業者,作為RFID應用測試的環境。另外,工研院也將投入研發RFID相關硬體技術,以便製造RFID讀卡機等裝置。但也有一些國際級的廠商警告,現方式RFID解決方案並不成熟,輕易投入未免太過急躁!
金酒此次會將RFID技術列為防偽考慮,恐怕有太多的「專家」會跌破眼鏡。以金酒現行內部資訊化的程度而言,要妥善運用此一技術,簡直是緣木求魚。又倘真如陳泗同先生所言,「金酒首先可應用於防偽需求,再進而提升整個產銷管理流程的效率:::可採離線型的讀取設備,以避開資訊化運用」,就很難令人理解,為何要花數億元去建置「離線型的RFID『防偽』技術」?不太有「強塞硬要」的意圖嗎?既然花了大錢引進了RFID技術,卻放任功能最顯著的「在線」射頻定位不用,以避開資訊化不足的現實,不也咄咄怪事?
RFID技術的運用
再以現在世界「通行」的RFID解決及應用方案來看,計涵蓋了「一般消費品」的有效追蹤貨品,管理庫存水準,維持適當的庫存量,滿足零售商的需求;「零售業」的增加銷售額,改善促銷活動,到降低失竊率;「製藥業」的監督製藥到配銷的流程,驗明真品,防止假藥;「物流業」的掌握高效率的配送及貨運流程;「運輸業」的密切監控運輸中的資產等等。由上觀之,金酒似皆可用,但這就如考慮在員工手臂上植入晶片,以管制員工行蹤般的──無聊!
以金酒現行的市場規模,要運用RFID技術在進行「防偽」、庫存管理,甚而是配送監控,都宛是「用大砲打小鳥」,既失準頭,又憑空閒置昂貴器材及設備。如真的採行了,吾等僅能寄予無限祝福,祝福金酒可以運用成功,成為業界的不朽傳奇!
有效的互動防偽
不容置喙的,RFID技術當然有其專擅之處,但要解決金酒的偽造問題,正本清源的作法,還是要從產品的品質、包裝防偽來著手。射頻技術固然高新,但在不確保設備建置、維護成本,經銷商素質,消費者使用率,投資報酬,及諸多流程、步驟安全無慮的前提下,此一技術之於金酒,便似空中樓閣,毫無實用可言。
在器械方式的防偽上,以筆者閱知的酒品防偽知識,當屬「劍南春」的「特殊紙材」防偽最具特色。「劍南春」的作法是在製作標籤紙材時,即在紙漿中隨機混入一些「細黑線」,是以在完成標籤成品後,標籤紙上便會有條數、線形不一的突起線條,由於係採隨機混入及裁切,所以沒有一張標籤紙會是一樣的,就算是原紙廠再重做一次,也不會相同。接著酒廠便在每張標籤紙加註編號,劃上特定辨識區塊,再在電腦資料庫中記錄辨識區域內的細線數,然後再將資料庫與電話語音查詢系統相連。屆時,消費者只要經由電話查詢,便能輕易的了解手上酒品的真偽。另外,因為夾藏的黑線,會造成標籤紙線型的突起,也兼具了直觀的防偽功能,可說是一舉兩得!
筆者不知建構上述防偽技術需用的投資成本有多少,但想應不用上億元吧!
驗證式防偽
以上的防偽技術都僅限適用於包裝防偽。第三層次的驗證式防偽,則含蓋了內容物(酒液)的部分。驗證式防偽可說是製酒廠的最高機密,有的業者是在包裝上加註暗記、密碼,有的則是經由儀器鑑定包裝、酒液成份,還有經由合格品酒師進行品評酒質的。總之,這類的防偽技術是生產者的最後一道防線,如連這一階段都難辨商品真假,就真的要恭喜偽冒者了!
話雖如此,有規模、制度化的酒廠,會精心的保留每一批次產品的包裝、酒液樣本,用以核校風味,兼具管制辨假。以現行「北京發酵研究所」的光譜攝像技術,已經可以分辨出酒內近百種的微量元素的狀況來看,有心偽製者,大可按圖索驥,依樣偽造,只是白酒是發酵酒品,有的還要借重天然菌種及特定水源,內含的微量元素恐有數百種,有經驗的酒客或品酒師,總能從口感上分辨其中的不同。更何況,偽冒者若真有本事仿出神似的膺品,還不如自立門戶賣自己的品牌商品,因為屆時成本、代價已近無差。偽冒,圖的是短期暴利,吃力不討好的事,自不會有人搶著幹!
金酒從以往的「批號防偽」到現在的油墨、印刷辦識防偽,可說已是前進了一大步。未來針對市場的需要,也絕對有加強防偽設計的必要,只是企業在做防偽投資時必需要考量實用性、市場接受度,及在包裝改善、設備投資、消費教育上可能花費的成本,如一味的求新、求好,並非企業之福。企業之營運講的是見多識廣,取長補短,射頻定位技術不是不能用,而是不適合「現在的」金酒「防偽」用。
防偽的原則
防偽的最高原則是「自傷三百,損敵一萬」。防偽是要花錢的,花錢的目的是要增加偽造的門檻及難度,讓其投資、報酬不成比例,令偽仿者知難而退。所以,在防的作法上,業界通常採取防舊(避免包裝被回收再用)、防新(提高偽製的門檻)、防大(預防更高新技術的仿製)的「三防」原則。當然產品防偽的技術愈多,代表仿製率愈低,但相對的製造成本愈高,如何衡平得失,除了要視產品價值,更要考慮包裝的美觀,消費者使用率,投入的成本及可能的回收效益,過與不及都絕非上策!
金酒的榮衰關乎全體金門縣民的權益,任何重要的投資經由合理、公開的辯證總是好事一樁。沒人會反對金酒走高新技術的路,重點是──「在什麼時間做,需要什麼條件」,就金酒現況而言,「防舊」甚且還做得不完全,如真採射頻防偽標籤(RFID)設計,不是替偽冒者大開方便之門嗎?這就如是,顧及了「防新」、「防大」的設計,卻把最基本「防舊」原則忘了,屆時,偽冒者只負責回收金酒產品包裝便成,到時那些高昂的投資及設備,反成了助長偽冒的工具。尤其,金酒未來的市場,還著眼於「連買個對講機,都要向公安局申請」的大陸,RFID技術能否在大陸施展得開,還在未定之天呢!金酒何苦要去做隻「領頭羊」,任人宰割呢?
結語
現在大幅變動金酒包裝是不智的,但死守兩條「金龍」又失之顢頇。建議金酒可在現有的產品系列下,逐步加強「三防」的包裝防偽元素,如此,既有活化產品的功效,更可逐步固強產品防偽條件。
「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世上沒有百分百的防偽技術,卻有日益進步的防偽空間。冀望金酒能善用手中的籌碼,完備相應的防偽資訊,考量自身的條件後,謀定而後動,不要一味的迷信「高新」技術,畢竟「技術始終是人在用」,優秀的管理者眼光要遠,姿態卻要低;有遠大的目標,更需要務實的經營,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