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建立廈金特別市,構建海峽西岸經濟區增長極的戰略設想

發布日期:
作者: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丁長發。
點閱率:1,128
字型大小:

引言

在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以來,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經濟發展更加迅猛。但是由於海峽西岸經濟區北承長三角,南接珠三角,他們對經濟區的「虹吸」效應遠遠大於輻射作用,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區的資本、人才、企業、資源等被兩大經濟增長極所大量吸收,使經濟區主體的福建省處於「南北夾擊」和被「邊緣化」的危險。那麼我們反觀兩大經濟增長極他們經濟能夠迅速發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有兩個具有「極化效應」的超大城市,一個是屬於廣義珠江三角洲的國際大都市──香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資訊、旅遊、航運、會展中心,在上世紀80年代把大量勞動密集型的企業轉移到珠江三角洲,形成「前店後廠」的格局,對推動和促進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而中國經濟另外一個增長極的長江三角洲擁有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由於計劃經濟大量沉澱下來的產業、技術、人才以及資本等加上原來遠東最大的金融中心、經濟中心的沉澱等,以及上世紀90年代中央的政策輻射即浦東開發,極大的帶動了長江三角洲經濟的發展,使之成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區域之一。

反觀處於兩大經濟增長極的福建省,三面環山,面向大海,處於兩大經濟增長極的中間,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吸收外資、經濟增長等方面開始出現滑坡現象。特別是90年代末黨中央、國務院相繼提出「開發大西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和最近的「天津濱海新區」開發等,都使我省有處於邊緣化的危險。而福建省的東面是經濟、科技非常發達的海峽東岸的臺灣省,因此我們必須主打海峽牌,實現海峽西岸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筆者在閱讀了上世紀50─60年代國共兩黨談判的歷史資料中得知,其實上世紀60年代國民黨就提出,臺灣為中央政府下的一個省,廈門金門合併作為特別市,作為海峽兩岸的緩衝地段,海峽兩岸實現和平統一,後來由於「文革」爆發沒有實現。為了突破目前海峽兩岸的僵局,一方面建立海峽西岸經濟增長的超大城市;另一方面為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做準備,筆者分析了建立廈門金門(以下簡稱,廈金)特別市的必要性、可行性,最後提出了戰略設想和一些政策性思路。

一、建立廈金特別市的必要性分析

  (一)地理位置上看

廈門市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臺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臺灣本島和澎湖列島遙遙相對。其陸地面積1565.09平方公里,主體廈門島面積約132.5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嶼,擁有234公里海岸線,多處地方是條件優越的天然良港,有史以來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金門縣位於福建省東南海上,屹立臺灣海峽中,東距基隆198海里,東南距潮湖82海里,距高雄160海里,西距廈門約18海裏,與大陸最近處為自馬山至角嶼,僅2310公尺。面積153.1平方公里,人口5.6萬。區域包括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諸島嶼,呈東北西南走向。金門島面積133多平方公里,西面環海,環島多港灣口岸,也是條件優越的良港。

由於金門距離廈門港很近,廈門和金門建立廈金特別市後,有利於促進兩地港口資源整合和充分利用。

(二)政治上

從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上看,我們知道上世紀80年代中央在深圳建立特區,這對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從1996年李登輝開始「所謂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特別是2000年民進黨上臺執政至今,臺灣當局不斷地否認「92共識」,製造「一邊一國」論和實質上的「去中國化」,由於大陸苑囿於自身的經濟建設和國內外的政治、經濟狀況,除了警告等措施外,就是嚴厲的指責和批評,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能在廈門和金門之間建立廈金特別市,在政治上採取主動,對於中國和平統一和緩和海峽兩岸之間的緊張氣氛,特別是有助於承認「92共識」的國民黨在2008年上臺執政創造一個有利的條件,也是符合我黨、我國的利益的。

另外,建立廈金特別市除服務祖國統一大局、全國發展大局外,還有利於發揮福建特別是閩南地區與臺灣的地緣近、史緣久、血緣親、文緣通、語緣通,加強海峽兩岸的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更好地做好臺灣民眾對祖國大陸的向心力、認同感。

(三)經濟上

一方面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出現不利因素,表現為:

海峽西岸經濟區2005年的GDP相當於長三角的46%,珠三角的90%,臺灣省的49%。但是,財政總收入、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進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等指標分別相當於長三角的12%、33%、17%和26%,相當於珠三角的75%、79%、17%和38%,規模處於劣勢。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經濟密度僅為每平方公里400萬元GDP,分別相當於長、珠三角洲的15%和17%,相當於臺灣省的5%。人均生產總值為1.3萬元,相當於長、珠三角洲的41%和27%,相當於臺灣省的10%;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進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額與財政收入分別相當於長三角的30%、16%、23%、11%,相當於珠三角的24%、5%、12%和23%,強度明顯偏弱。

利用外資逐年下滑。改革開放初期,福建實際利用外資一直名列全國第二,排在廣東之後。然而在1997年被江蘇趕上,退居第三;2000年山東後來居上,居第四;2001年上海又迎頭趕上,退居第五。而2005年我省實際利用外資為26.08億美元,排在沿海發達省份的後面。

政策驅動的先發優勢不復存在,存在制度邊際效益遞減的問題。隨著中國的全方位開放,福建原來作為試點省份的先發優勢已經幾乎不復存在。由於我省的市場容量小、科技教育發展滯後,使我省的發展後勁不足。而與此同時,受中國大陸充足便宜的勞動力以及潛在的巨大國內市場的吸引,國際上尤其是東亞的日本、韓國和臺灣的製造業開始大規模向中國大陸轉移。在這一波產業轉移中,外資主要投向中國的三大城市群,就連台資也是如此。

經濟區主體福建省經濟發展後勁不足。福建省人均GDP於1997年突破1000美元大關、經濟總量於1998年突破3000億元之後,經濟攀升的勢頭逐步趨緩。表現在:經濟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的幅度在縮小。由「八五」時期高6.9個百分、「九五」時期高3.6個百分點縮小至「十五」時期高2個百分點;經濟增速緩慢降低。「八五」期間經濟增長率達到18.9%之後,開始下降,「九五」年均增長11.8%,「十五」年均增長10.6%;經濟增量在全國的貢獻率下降,從2002年對全國增量貢獻的4.0%下降到2005年的2.3%;經濟增速在全國位次後移,由2000年的第10位,後移到2005年的25位。海峽西岸的其他大部分地區的政策效應優勢也呈逐步減弱的趨勢,經濟快速增長的勢頭有所趨緩。

地緣優勢不在。而在改革開放初期,福建省憑藉毗鄰港澳臺的區位優勢,曾經吸引大批港澳臺中小企業來閩投資,從而奠定了福建作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大省的地位。福建作為臺灣人的最重要的祖籍地,一度吸引了大量的台商投資。但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台商對福建的投資占全部大陸投資的份額銳減,由1991年的32.13%下降到2000年的3.82%,9年間下降28個百分點。在新世紀,台商的第二次產業轉移,其投資重點也是三大城市群,而非福建。

沒有形成分工明確的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產業群,使我省的發展缺乏了產業支撐。由於歷史和體制因素,即使到現在福建省的整個工業企業的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相比差距也很大,無法實現產業分工和對接,優勢產業不突出,成為制約外商尤其是跨國公司來閩投資的一大因素。目前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已有400家落戶我國,共投資3096個專案,而福建只有61家,只投資68個項目,僅占全國的2%,落後于沿海發達地區,屈居全國第9位。

這樣海峽西岸經濟區處於我國的南北三角洲,其「虹吸」效應遠大於輻射效應,使得海峽西岸經濟區面臨著區域經濟發展的三大危險:被「邊緣化」危險,即產業邊緣、資本邊緣、市場邊緣的不利地位;「被稀釋化」危險,在南北三角洲「極化」效應不斷放大的過程中,從週邊圈層吸引走的產業與資本將會大於從核心圈層外溢出的產業與資本,原先投向福建的外資和台資將會隨著「路徑逆轉」而流向南北三角洲;就是「被低端化」危險,與三大城市群處於垂直分工的底層。

另一方面,金門由於遠離臺灣島,它的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只有受到廈門的影響才是很好的發展出路。如果能夠建立廈金大橋,就有可能極大地吸收海峽兩岸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成為一個投資的熱土。

在新世紀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關鍵是要形成區域經濟的增長極,實現生產要素的集聚,也就是說要有中心城市強有力的帶動。而這一點恰恰也是我省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弱點;而建立廈金特別市,可以形成一個超強大的中心城市。

(四)可以建立一個在兩大三角洲之間的另外一個經濟增長極點─即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主體福建省的經濟總量雖然從改革開放時的全國第22位上升到11位,但是在這個位置上一直沒有改變,和中國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灣相比經濟總量只占全國的4.5%,雖然福建省在1995年第六次黨代會上提出以廈門經濟特區為龍頭,加快閩東南開放與開發,但是由於廈門本身歷史的沉澱的資本、技術、人才乃至人口等都很少,長期處於海防前線,經濟基礎薄弱,沒有形成超大城市,沒有對周邊的地區形成資本、技術、人才、產業的「擴散效應」和輻射功能,只有一定的積聚效應。如果能夠建立廈門和金門合併後的特別市,可以像上世紀80年代深圳特區、海南建省、90年代至今上海浦東開發後的另外一個人才高潮。由於廈門擁有較好的產業和比較高端的世界工業500強有34家在廈門投資,已經形成的石油化工、造船、飛機維修、客車製造、光電子產業等等,這樣大量湧入廈金特別市的人才,可以被廈門的產業所吸收,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內,集聚大量的人口,形成人口的機械增長,擴大廈門的城市人口規模。人才的增加又有利於廈門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特別是吸引了大量的臺灣資本後,又極大的促進廈門金門的經濟發展。

如果把廈門金門特別市定位為亞太地區的國際大都市,形成國際金融中心(離岸中心)、航運中心和自由港、旅遊中心、會展中心等等,會極大的促進廈金特別市的發展,加上臺灣的金融、科技等實力的輻射,大量企業進入廈金市,有可能在短短的10─20年形成一個人口超過500萬以上的超大城市,這樣加上大量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如廈門金門大橋或者隧道的建設、金門的供水工程,推動本地的房地產發展。這樣形成的國際金融中心、技術、人才、資訊的集聚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擴散到漳州、龍岩、三明,甚至整個海峽西岸經濟區(包括粵東、江西等地),從而形成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一個真正的增長極。在海峽西岸經濟發展中起到龍頭作用、支撐作用、帶動作用和輻射作用的城市;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科技、文化、教育與人力資本、資訊、資金等的有效載體;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綜合實力、競爭能力、協調能力、管理能力最強的城市。

從而使廈金特別市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資訊流的最重要的集散地,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社會有效運行。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城市化、市場化、農業產業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

二、構建廈金特別市的可行性分析

  (一)從歷史淵源看

一方面,從政治淵源看,在1965年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進行談判的時候,蔣介石向中共談判代表曹聚仁透露出的6項內容中第5項「廈門和金門合併為一個自由市,並為北京與臺北間的緩衝與聯絡地區。該市市長由駐軍市長兼任。此一師長由臺北徵求北京同意後任命,其資格應為陸軍中將,政治上為北京所接受。」這本來為和統一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但是由於「文革」爆發,此計畫流產。而在1980年10月,國務院批准在湖裏2.5平方公里範圍內設立廈門經濟特區,1985年擴大到全島。中央1985年85號檔說,「廈門特區擴大到全島,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是為了發展東南經濟,加強對台工作,和平統一祖國大業作出的重要部署。」

另一方面,從歷史和文化源源看。在歷史上,廈門和金門都同屬同安縣,民國初年金門曾一度隸屬思明縣(現廈門市),廈門與金門歷史淵源流長,源流同根,「兩門」隔海相望,近在咫尺。廈門作為我國最早開埠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對金門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廈門和金門在文化、語言、血緣、地緣方面二者相通的。

(二)從經濟的差異性看

1、經濟上的互補。廈門市目前經濟發展迅速,2005年GDP總量突破1000億元,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209.66億元,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03.74億元,擁有比較雄厚的經濟和財政實力;而金門長期地處「前線」,人口少(只有5.6萬人),經濟基礎差,財政實力比較弱。可以在談判的基礎上,建立廈金特別市後,財政不再上繳,由地方獨立支配,這樣可以很快的改善本地的基礎設施。

2、建立廈金特別市非常有利於承接臺灣地區的產業轉移,因為廈門、金門擁有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優越的港口資源,這樣可以發展臨港型的重化工業如石油化工、造船業以及電子業。另外由於海峽兩岸都加入了WTO,臺灣的很多企業已經進入大陸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海峽西岸等地,臺灣的金融業也希望進入祖國大陸。而廈門金門特殊的地理位置、語言、文化等有利因素,在建立廈金特別市十分有利於吸收臺灣的資金、技術等。

(三)政治上

首先,以空間換取祖國統一和經濟發展的時間。化解1996年以來海峽兩岸的許多不確定因素,特別是2000年民進黨「政府」的實質性去中國化,不僅引起了大陸的強烈關心,也引起了臺灣大部分人民的關心。如果我們主動提出,有利於增強臺灣人民對大陸「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信心和理解。

其次,在廈金特別市建立臺灣農產品集散中心,臺灣本島以及澎湖、金門等的農產品可以免除關稅,直接進入內地,有利於解決臺灣農產品的銷售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臺灣農民對祖國大陸的瞭解。

最後,建立廈金特別市不會對我們中央政府有任何的損害,反而可以使廈金特別市成為祖國統一的橋頭堡。當然這需要海峽兩岸的相關政黨、組織以更大的智慧來實現。

三、建立廈金特別市的戰略設想(現實性分析)

(一)建立的步驟設想

1、首先我們大陸一方提出廈門和金門可以作為海峽兩岸的緩衝地帶,建立特別市,由海峽兩岸的相關單位啟動談判,特別是為了200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選舉,我們可以提出這個看法,如果國民黨順利當選為臺灣地區領導人,可以順利啟動兩岸在「92共識」的基礎上的談判,為建立廈金特別市做準備。

2、在海峽兩岸進行友好的協商後,雙方把駐紮在廈門和金門的軍隊全部撤離,廈金市的地方治安由地方員警治理,仿照香港建立特警隊,以應付突發事件。

3、原則和基礎:海峽兩岸在「92共識」的基礎上進行友好的協商、談判,確立廈金成為將來中國和平統一的實驗區和經濟增長極。

(二)廈金特別市的定位

經濟上的定位:

1、自由港。把廈金港口建設集裝箱國際幹線樞紐港和多功能、綜合性國際化港口為目標,大力發展海峽兩岸之間的集裝箱中轉業務和物流業,這樣一方面可以大大加快廈門金門兩地港口資源的開發,促進廈金特別市成為中國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另一方面,解決了海峽兩岸「三通」問題。

2、離岸金融中心。把廈金特別市建成離岸金融中心,形成輻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金融中心。福建海外華人超過1088萬人,資產存量超過3000億美元,加上臺灣地區的共有6000多億美元;如果建立離岸金融中心的話,可以大量吸收海內外的金融資本,尤其是東南亞華僑的資本以及跨國金融機構、臺灣地區的金融機構進駐,十分有利於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資本籌集。

3、航運中心特別是海峽兩岸的「三通」和轉運中心。建立廈金特別市有利於突破目前海峽兩岸的「小三通」帶來的限制和不便。由於海峽兩岸經濟往來十分的頻繁,加上廈門金門擁有優越的港口資源,這樣廈金特別市應該定位為區域性的國際航運中心。另外,整合廈門和金門的兩大機場,由於廈金大橋的修建,而臺灣地區每年有數百萬的旅客和商人要中轉香港或澳門等,如果能在廈金特別市和臺灣島內實現快速的通航,加上國內旅客的數量,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類似香港那樣繁華的廈金機場。

4、國際旅遊中心。廈門被國務院確立了25個重要旅遊城市,金門的旅遊資源也十分豐富。「兩門」自然風光以山、海、岩、洞、寺、園、花、木諸神秀構成集民族風俗、海天情調為一體的閩南旅遊特色;廈門金門豐富的旅遊資源為廈金旅遊合作提供了堅實的平臺。他們所擁有的旅遊資源遠超過香港,加上臺灣地區擁有2270萬的人口,海峽西岸和大陸的廣大腹地,廈金獨特的地理位置,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成為國際旅遊中心。

5、海峽西岸經濟增長極(超大城市和亞太地區國際大都市)正如前面的分析,如果建立廈金特別市後,有可能成為吸引國內外人才的高地,在經過一定時間的建設後,成為自由港、國際金融中心、旅遊中心等,從而在城市的人口規模上、經濟規模上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增長的一個極化城市,輻射和帶動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快速發展。

政治上的定位:在政治上可以定位為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緩衝地帶和示範中心。

(三)區域設想

1、廣義的廈金特別市的地域範圍可以包括目前的龍海市區域加廈門目前的區域範圍和金門的區域,這樣面積就有1565.09+153.1+1128=2846.19平方公里。其面積遠超過香港和新加坡的總和,十分有利於廈金特別市的產業佈局。為什麼把龍海納入廈金特別市的地域範疇呢?一方面有利於廈金特別市的產業佈局;另一方面,有利於隔離。

2、中義的廈金特別市的地域範圍。包括目前的廈門大市區域加金門縣域範圍;1565.09+153.1=1718.19平方公里,這樣的區域面積也相當於香港和新加坡的面積總和,可以確保廈金特別市的產業佈局、國際樞紐港口等的建立。

3、狹義的廈金特別市的地域範圍。廈門島和金門縣區域範圍。132.5+153.1=285.6平方公里,這個面積也一定程度上不利於廈金特別市的產業佈局,但是對於建立國際自由港、國際金融中心、旅遊中心等是基本沒有大礙的。

結束語

中華民族的復興離不開祖國的和平統一,而目前由於各種原因導致海峽兩岸的敵視和臺灣的「去中國化」,這些都不利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海峽西岸經濟取區的經濟發展。因此,筆者從政治、經濟、地理等角度論述了建立廈門金門特別市的必要性、可行性,並具體分析了戰略設想。我們相信以中國人5000多年的大智慧,海峽兩岸可以先建立這個和平試驗區和經濟特區,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一個「引擎」,帶動和輻射海峽西岸的發展,為祖國的和平統一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注:

福建省統計局︽海峽西岸:機遇‧挑戰‧崛起──對福建經濟發展規律的探求和思考︾,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n/200610/20061003373724.html。

陳敦德:︽未能實現的握手︾,原載香港︽文匯報︾[N],1993年6月5日︽港台信息報︾轉載。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