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淺談有機農業與生活有機農業的興起

發布日期:
作者: 美枝。
點閱率:1,11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的人口與日俱增,糧食則漸漸匱乏,為了發達經濟且需要充裕的糧食,全球急速發展化學農業。大量的使用化學肥料來供應農業作物生長所需的營養元素,定期噴灑農藥以預防、控制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廣泛使用殺草劑以杜絕「無商業價值」原生植物│雜草,其土壤養分的競爭,開墾大面積的原野、林地來增加農業生產面積,以此工業化方式迅速發展農業,雖然全球糧食問題很快得以解決,但卻漸漸浮現出更多嚴重的問題。

這近八十多年來,地球資源過度開發、幾近耗竭,自然生態循環遭受破壞、失去平衡;水源與土壤的汙染、流失問題日益嚴重,森林的濫墾、濫伐將需數十年或幾近百年生長才會形成的原始森林,在數日內機械怪手無情的挖掘,甚至「一把火」即可燒盡無數日夜自然資源的累積……這些種種作為源自人類自大的心態,認為可以主宰萬物,只要是不順應經濟開發原則者,即破壞殆盡,如此蠻橫的行為,致使數以千萬計的原生動植物種絕跡;地球溫室效應的產生,臭氧層的破洞,南北極冰原面積的快速縮減,土石流的侵吞,全球氣候的異常現象,甚至於現代人心臟病、腫瘤、癌症、慢性病…的大幅度增加,這些種種天災、人禍,都顯現出大自然開始反撲,發出猛烈的怒吼。

許多生態學者也不斷提出警訊,地球生態的自然平衡、萬物的存在與我們人類生存有著同生共滅的生命相關性。

然而,在數十年化學農法栽培農業下,有不少老農民發覺到:土壤肥力漸減,農產量下降,化學肥料的施用量卻逐年增加,且蔬果的風味也不如往日甜美,開始有人為此反思,化學農業除了表面上有著提高農業作物產量與經濟價值外,是否該考慮,以此強取豪奪的方式對待大地之母,造成生態的破壞與能量資源的消耗所帶來嚴重且負面的影響。

歐洲是早期化學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最早的農藥:「有機磷劑」就是由德國人生產,但最早開始提倡農作物有機栽培法的也是德國人,因為警覺到化學物質對環境的破壞與污染,開始以「環保」、「生態」為出發點,將農業回歸自然、減少資源浪費。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除草劑或任何化學合成之藥劑,為求能以更自然、更原始的耕作方式來恢復大地土壤的生命健康,本著「人先養地,地必養人」的信念,努力學習付出,不再只求收穫,現今大多數歐洲人已深刻體會:唯有土壤可永續利用,人類才能生存,過去受污染的土地,只有以有機農法盡力去改善,才是挽回之道。

歐洲各國有機農業栽培面積每年以25%穩定成長,其發展速度比世界其他國家還快,西元1985年只有十萬公頃,多年推動永續有機農業下,西元1998年已成長近30倍,達到280萬公頃,其中以盧森堡為例,有機農業耕地面積已達全國農業耕地百分之五十。近年來由於狂牛病與食品安全問題,歐盟各國更是積極推動有機農業,英國計畫在十年內增加有機栽培面積達30%,而阿根廷在西元1999年只有50萬公頃的有機栽培面積,為生產有機牛肉外銷日本,到西元2000年已一躍增加到300萬公頃的有機草原。有機農業的發展,以大面積的耕作型態,來維護自然、平衡生態、維持生物的多樣性,輪作、休耕來維持地力…等等方式,永續地經營有機農業,這在歐洲早已得到證實。

日本是除歐洲外有機農業發展的重要地區,這與日本人天性注重養生及要求高品質生活文化有關,日本有機農戶本著能尊重自然,愛護土地,才能確保人類健康的理念,且相信用心關懷農作物,所生產的蔬果品質必能凌駕世界各國之上。這不就是有機農戶應有的堅持與傲骨嗎?日本人對有機農產品的趨之若鶩與對有機農戶的支持,使有機農業能迅速發展,其中「自然農法」或「環保型農業」及「循環農法」……等只是著重層面的不同,實際上皆是以「健康」、「環保」、「自然」為原則,推動有機農業永續地經營,最早引入台灣的有機農業驗證單位│國際自然美育基金會MOA,即是從日本推展到台灣的。

近代有機農業的發展之初是以重視「環保」與「生態」為出發點,再以「有機農業」之名來推動人民學習付出,照顧土壤,重視大地生命,善盡養護的責任。但是當有機農產品與商業價值畫上等號時,有機農業發展的著重點已不再是「環保」、「生態」而是「商機」與「經濟價值」。少許不肖農戶因為價值觀的扭曲,生產農作物時考慮的不再是「健康」原則,更別提環保與生態,所以市面上「假有機農產品」的充斥,實不足為奇啊!因為有機農業推行之初,並非以商業價值為目的。當違反推行有機農業的原則,必會出現混淆視聽,亂無法紀的情形,為避免有機農產品遭受質疑,也只有政府盡嚴格把關之責任。最重要的是「消費大眾」,該學習多花費點心力,尋求值得信賴的生產者,實地去了解農戶對整個生態環境的用心,如此才能減少短視近利非有機的「投機農戶」。

金門自古以農業立縣,全面發展有機農業相較台灣而言,應無工業經濟發展之衝突,但最大問題在於農民的接受度,金門農民平均年齡60歲左右,要改變以往的耕作方式及生態觀念,實在困難重重,唯有年青農民的投入,為有機農業注入新血,才是金門有機農業發展的希望。金門有機農業的發展方向是該學習台灣經驗,仿效大多數經濟栽培的方式,建立網室設施來生產蔬果或是規劃金門為有機島,以「生態」、「環保」為原則,尊重自然,發展永續有機農業,將金門塑成綠色觀光島,及有機農業,有機畜牧業的蓬勃發展,真正使金門與大自然共存共榮!金門有機農業的未來,在於當政者的決策與規劃,且更需要全縣民眾的支持與相信,金門的農業長久以來受「保價收購」政策影響,走不出一個新的格局,期盼當政者能拿出魄力,把金門的農業帶向與世界接軌、重環保、生態、高品質的有機農業與生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