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病人就診的方法──回應浯潮慧子〈醫德〉一文有感
中秋節當天看到「金門日報」言論廣場專刊「醫德」一文讓我大吃一驚,金門的醫生真的有如「醫德」一文所說的「…而大部分金門醫生的醫術不及台灣,大家亦是心中有數…」那麼差嗎?台灣的醫生真的會因為病人玩水玩得太激烈而「醫生說是撞到卵巢」,「過後下體就一直斷斷續續的流血」,「開了一些藥讓她吃終於讓不正常的流血停止」?我的直覺是台灣的醫生絕對不可能這樣說的,而是浯潮慧子女士或朋友C對台灣醫生及金門醫生的胡亂說詞,很不厚道。
按人體解剖學上女人的兩個卵巢是鬆弛的懸掛在下腹腔的子宮兩旁,很不容易被撞破,幾乎不可能,因為較為脆弱的膀胱、腸子都還比較靠近體表。如若卵巢撞破出血也是腹部外傷內出血的一種,大中量的內出血血液可能先充滿腹腔再由很細的輸卵管腔溢到子宮,再經子宮頸口陰道而流出下體,此時病人該疼痛異常,很短時間內病人可能因失血而休克,台灣的醫生早就把病人急送開刀房了。若是撞破比較薄的部份卵巢組織一如有些女人在排卵時含有些微的血絲於下體可見,這也是一兩天不必吃藥就不見血了。我相信「朋友C」的台灣醫生所開的藥大概是黃體素之類的藥,用在很多婦女常見如「子宮機能異常性出血」的問題而做的處置,因為「…並說等到那一次藥吃完了,大約再過一個多禮拜,月經就會來了」這就是我們常聽的催經藥或調經藥。對「子宮機能異常出血」的確有些婦產科醫生的處置方法不同,因為長期的使用黃體素也會有乳房脹痛甚至致癌或子宮體腫瘤癌變的風險,我相信「比金門醫生還好的台灣醫生」一定會給「朋友C」做詳盡的處置解說,一如我們金門的婦產科開業醫生對病人常做的解說一樣。因此「…竟然說台灣醫生亂開藥,開的藥完全不對…竟然還是開了同樣的藥…」可能是「朋友C」不讓我們多做解說而「硬」要醫生開同樣的藥吧!
在美國行醫,我們很尊重「Patient's right」(病人權利)而且醫生也有對病情及處置解說清楚的義務。醫病關係真的需要好好培養,大家相互尊重多好,但是您知道嗎?我喜歡給病人做解說但偶爾也會有「不要多說了,趕快給我藥,我要趕時間」的回應呢!我只好笑笑打住。
我們婦產科醫生不大可能在內診或做抹片檢查時馬上就告訴病人說可能得了子宮頸癌,除非癌症已是二期以上,肉眼一見可知,此時醫生也一定會叫病人儘快就醫。三年前我在烈嶼醫院時就曾經有一位病人被我逼著並安排好當天中午就趕到台北榮總住院,第二天趙灌中主任就為他做了癌症廣泛性子宮全切除手術(Radical hysterectomy)一個月後他回到烈嶼一見到我竟然跪下來直稱我是救命恩人,現在她好好的,只是恩人我絕對稱不上,因為救命本來就是醫者的職責。
一般癌症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可以完全痊癒,不必心存陰影。通常子宮頸抹片檢查的細胞病理診斷下對第四級(Asucs)到第8級(CIN2)我們會建議做陰道鏡檢查或直接切片檢查,此時不會斷然就說是子宮頸癌,也有在第四級(Asucs)醫生會只給病人安排追蹤檢查的建議。子宮頸癌症要變成1期常有將近十年的病變時間,這十年中發現到都還可叫做早期發現,治療都可痊癒,病人不要因為一聽到4級(Asucs)就緊張的胡思亂想或馬上要求轉診,苦了自己及家人。然而若每年都做一次的抹片檢查很重要也很簡單,不是嗎?六分鐘護一生。順便一提,在金門當然也有子宮頸癌症疫苗可以施打,醫院診所都有,年齡從9歲到26歲都是良好的施打對象。
每一位金門醫生都默默的努力將自己所學支撐著金門的醫療,「…而大部分金門醫生的醫術不及台灣,大家亦是心裡有數…」我想這只是浯潮慧子女士個人的看法,想以偏概全罷了。金門的醫生真的很偉大!論生活機能、金錢收入都不及台灣醫生,所學相同,卻要讓金門人認為金門醫生不及台灣,台灣醫生又不及美國。天知道,我曾在台灣教學醫院當過主任也在美國行醫多年,現在我歡喜到金門來,難道我到了金門,喝了金門水,我就成了變差的醫生了,我會好好檢討。在金門開業的婦產科專科醫生只有李醫師及我,我知道家醫科婦產科雙專科醫師的李月娥夫妻倆都是醫生,二十多年來默默的為金門醫療貢獻良多。當然醫生不是神,無法處處都讓人滿足,讓李醫生接生過、拯救過、開過刀的金門人感激她的太多了,而且在多次醫療學術討論會上都表現優秀,我的感覺是她的醫德醫術兼具。也許是少部分的病人不耐心聽我們解說,造成溝通不良,反而在「醫德」一文讓浯潮慧子女士表露了不懂感恩尊重,不懂醫療道理又不願溝通求知的「品格」了,罪過!
我也痛心金門的在地醫生不容易得到某些金門人的認同,總以為只有遠方的和尚才會唸經,動不動就要醫生開轉診單,有時醫生倒也樂得輕鬆,不必負責任又不得罪同鄉人,殊不知每張轉診單都讓金門縣政府增加了財政負擔,也讓病人家屬增添不少麻煩。您知否,今年到現在比去年全年的轉診率已超過8倍之多了。署立金門醫院的醫療設備醫生醫術都不錯了,醫生們都很敬業,因此請鄉親不必要再「一直搖頭嘆息、感嘆金門的醫療問題了」。
懂一些看病的方法,多一些尊重。您想金門的醫療問題會在那兒?互相而已。讓我提供一些我所發現某些人在看病時的態度及方法:
1.「不尊重別人的隱私權」,常常醫生看診時沒被叫到號的病人、家屬也要擠進診間而不願等在候診室,偷聽到別的病人與醫生間談的話又常常以訛傳訛了,這樣不好,要尊重跟診小姐的叫號才可進入。
2. 「趕時間」比醫生還趕,只希望趕快拿到藥而不願意聽聽醫生的建言。
3. 一進診間就說「醫生我感冒」「醫生我有肺炎」「醫生我子宮發炎」自己早就把病診斷出來了還看醫生幹嘛?其實應該是要告訴醫生症狀才對,讓醫生做診斷處置,比如說:醫生我流鼻涕、我咳嗽、我頭痛、我肚子痛…等症狀,讓醫生給您量量體溫、血壓、脈搏…等等,讓醫生摸一摸、聽一聽或醫生決定是否需要其他什麼樣的特別檢查。不要一進診間就說「我要照X光、要掃描、要驗血、要斷層…」等,讓醫生來決定要做的檢查,等醫生診斷完成後醫生會告訴您「您感冒了、你有肺炎、你有肝病…」並告訴您保養處置的方法及給藥。因此不要一進診間就叫醫生「開消炎藥、抗生素、胃藥、止痛藥…」等等,讓醫生來給您解說並指示用藥,藥常有毒性的呢,要了解,不懂的馬上請問醫生。
4.「眼睛瞪著醫生」不講話或不講實話,而讓醫生去猜,因為「你是什麼醫生,難道我有病,你看不懂嗎?」其實應該要告訴醫生症狀,有關過去的病史、家族史或性史,不要掩蓋病情,要告訴醫生前面所用的藥物及反應,不要讓醫生去猜,這樣對您的看病才有價值。
5.「一天看好幾位醫生又不講」,家裡放一堆藥不吃也不拿給醫生參考,逛醫院吹冷氣比在家裡閒著好些,因為反正在金門坐車不用錢、看健保掛號或部分負擔都免費,而且繳了健保費不看白不看,有一種「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心理,要不得,很多藥有毒的。保險的觀念在於「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珍惜共同的健保資源讓有需要的人使用也是功德一件。
6. 單純的感冒發燒或拉肚子,早上看一家醫生,中午燒起來,再看一家,晚上又發燒了再看第三家,總算不燒了,當然這第三家的醫生就是「好醫生」了,對嗎?病程有一定的變化,某些病求神拜佛也會好,因為很多的病毒感染或感冒也可在家好好休息多喝水而不藥而癒的。其實每一位醫生都是好醫生,發燒斷斷續續,有些是疾病病程的症狀,只要打個電話再詢問先前看的醫生就好了,不必「貨比三家」麻煩了自己又浪費了健保資源。
7.「先在家吃了退燒藥、止痛藥…後再去看醫生」,讓醫生再猜,這樣不好,如果就要去看醫生了,就不要先服藥,醫生比較好做診斷,就算是高燒到40度也不會燒壞腦子,不要先吃藥,等看了醫生再說。
8.「都講完了,醫生也把病情、治療都KEY在電腦裡或都已經上傳了,又冒出其他病況來」有時看不同科的,這會讓醫生頭痛了,想改或不改都不是。最好的方法是在看醫生之前參考一些自己的病情資料或上網,把病情及想問醫生的問題清楚而簡單的記在紙上,看醫生時拿出來與醫生討論,這樣可節省雙方很多看診時間,不遺漏細節,醫生也可下比較正確的處置,這就是雙贏。
9.「『硬』要醫生開前面醫生同樣的藥」,醫生有時也樂的電腦一叫就好,也不必負責任。「以前就可以,現在為什麼不行?」以前年輕現在老了嘛!其實,病情常有變化,某些藥物不宜長期服用或者抗生素(消炎藥)斷續的使用會產生抗藥性(若後面的醫生再開同樣的藥有時無效,這個醫生就會被挨罵了)。或者,某些藥的副作用,高劑量的使用都要注意些,請醫生及藥師都說清楚講明白。
10.「拿出一顆藥」就怪醫生差勁,看不懂這顆是什麼藥還做什麼醫生,其實很多藥成份劑量都一樣,但百家藥廠所生產的劑型名稱都不一樣,因此,若要醫生開同樣的藥時,也該拿出前面藥的藥名劑量來,若是同藥但不同名,也該聽聽醫生的解釋,不要怪醫生不給同樣的藥。
11.「自行任意停藥」,其實每一種病都有病程,治療也需要有療程,尤其是在治療尿路感染或其他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治療,例如:結核病、化學治療的疾病、很多慢性病的治療;一定要問清楚前因後果及療程及用藥的副作用,千萬不要症狀一消就自行停藥,若疾病再次復發治療上就更難了。
12.「要求重藥、快好」,「我家小明雖然才三歲,但他很棒已經會吞藥了、吃藥丸不用磨粉」,其實藥真的是有「毒」的,超過劑量的藥常會危害人體的器官,台灣大部分藥廠的成品藥都是成人的劑量,讓醫生按病人的體重來給適當的藥量,該磨粉的就要磨粉,不能磨粉的藥也要適量的給小兒用藥丸或使用適量的藥水,一定要適量服用!千萬不要「現在很棒,會吞成人藥而後卻苦了孩子」。
13.「看這家醫生就罵別家醫生,看那家的醫生又罵這家的醫生」,搬弄是非,不好。要求醫生除了治療病的藥外,另外再要什麼藥膏、貼布、眼藥水…之類的「預備用藥」,因為「別家就可以,為什麼你這家就不行?」真的,買了青菜又要求加根蔥、給個蒜,這種貪小便宜的心態不要,硬要的更不好。也請尊重一下醫生吧!互相尊重對人有絕對的好處,常給人家戴高帽子,自己也無礙,何樂不為?
14.「你給我誤診了」,類似去年的恙蟲病或闌尾炎事件,其實病情病程中都有所變化,甚至於用驗血、X光在初期都很難辨別,當然病程越末期越容易診斷,不能說昨天看診的醫生都是飯桶,今天的才高明啊!難怪轉診台灣就好了。醫生不是神,還是要給醫生在安全範圍內去辨證或遠距討論。金門的醫生每位都充滿著父母心,不會故意危損病人的,請相信我。
15.「一進門就要求轉診單」讓醫生心理很不是滋味,好像就是說「看了你也是白看」,倒不如拿張免費機票到台灣去逛逛。其實每一位醫生都心中有把尺,延誤醫療也是要負責任的。應該轉診時一定會主動要你轉診,提供轉診單並安排好後送醫院。要知道,頭部的創傷,轉診途中再受振盪,有時反而更危險呢!先跟醫生談談,需要轉診時再轉,以免危險及浪費縣庫資源。
16.「你只是內科又不是高血壓糖尿病專科,怎麼也會看呢?」其實所有的醫師,尤其是專科醫師,基本上在求學、實習及住院醫師階段對醫療各科都要了解熟知的,因為不管你是哪一個專科,人體疾病的整體觀都有牽連,專科只是分工而已,而一般科及家醫科醫生就把一些有需要時的病人轉介給專科。針對比較單純的感冒、腸胃疾病…等,不管是哪一科的醫生都會處理,所以某些小兒科醫生也看成人,內科醫生也看皮膚、婦產科的醫生也看感冒,這不是不尊重專科,而是沒必要見科就轉,處理得好,就是好醫生。
金門社區醫療群的一群醫生都是您厝邊的好醫生,專精於自己各專科,但其他科也會看,當然有需要時一定會幫病人轉診,親切並提供意見。這群醫生就是您的鄰居、好友,平常有醫療問題就可就近請教他們,他們也提供24小時的醫療諮詢,使您不必到處逛醫院診所。
聰明的看病方法會使沉默的醫生更有醫德。浯潮慧子女士您說不是嗎?每一位醫生都是聯考時的高材生,專科醫生更是要經過教學醫院學習通過嚴格的國家考試才產生的,因此,金門的醫生跟台灣的醫生都是一樣,醫術醫德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