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海峽西岸經濟區論壇 小三通架起了兩岸和平發展的大橋
一、前言-小三通躍上了兩岸學術的大舞台
2007年4月28日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首先登場的專題討論-兩岸直航,明列了三大討論子議題,包括:一、空中直航,二、小三通,三、海上通航;這是小三通第一次正式搬上兩岸最高規格的研討會上,成為兩岸共同關切、共同討論的議題;而今福建省主辦第二屆「海峽西岸經濟區論壇」、「兩岸三通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研討會」,也以「福建沿海與金馬澎直接往來成功實踐與啟示」為研討主題;爾忠身為小三通的立法草擬者、兩馬(馬祖、馬尾)歷史首航的推動者,兩馬協議的簽署者等多重身分,看到小三通能夠在不被兩岸看好的狀況下,慘淡經營多年後,終於能躍上兩岸學術的大舞台,獲得兩岸學者專家的重視,內心深感欣慰,因此期待兩岸學者專家,針對爾忠今天提出的報告-「小三通架起了兩岸和平發展的大橋」,能夠不吝指教,多給爾忠批評與指導,希望透過集思廣益,為小三通重新定位,為海峽兩岸和平發展開創新猷。
二、小三通小兵立大功,創造了兩岸交流交往的大平台
金門、馬祖與大陸直接通航,在台灣地區稱「試辦通航」,在大陸地區稱「直接往來」,但均通稱「小三通」(以下同),當2000年3月21日立法院通過了離島建設條例,其中第18條規定「在台灣本島與大陸地區全面通航之前,得先試辦金門、馬祖、澎湖地區與大陸地區通航,不受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等法令限制,其實施辦法,由行政院定之」,即取得「小三通」的法源時,台灣地區多數人對小三通並不看好,有人更質疑是否能順利推動?因為,當時國民黨執政,行政院會立即對外表示,將考慮提出「覆議」,意圖翻案,不接受立法院通過的法案條文;而大陸方面,也表示台灣所稱的「小三通」,並非兩岸人民期待的「三通」,不能滿足兩岸交流的需求,傳出拒絕配合;甚至金馬鄉親在「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下,也出現反對之聲,但經過溝通、協調、折衝樽俎,最後行政院放棄「覆議」,於4月5日正式公佈施行,2000年5月20日接續執政的民進黨政府,於同年12月15日頒布了「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並同意馬祖、金門於2001年1月2日分別首航馬尾、廈門;而大陸方面,也從排斥到不拒絕,再轉到「凡是有利於金馬民眾,都願意協助」,中共外交部發言人章啟月女士2000年12月28日接受媒體訪問時,特別強調:「既然小三通對金馬地區民眾有利,大陸將會提供方便,予以協助。大陸也希望金馬地區能和廈門、福州的民間組織,就小三通合作進行協商。」兩岸終於化解歧見,相互配合,卒能順利在2001年1月2日完成了暌違五十多年的兩馬、兩門的歷史性的直接通航。倒是美國政府對「小三通」一直表示肯定支持,2000年12月29日美國國務院對外表示:「我們歡迎台灣決定開始金門、馬祖兩島與中國大陸的廈門、福州兩港通商、通郵、通航。」並指出「我們相信海峽兩岸間經濟關係的改進是符合台灣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雙方利益的,並有助於區域和平與安全。」事實證明,小三通的實施,已經創造了兩岸交流交往的大平台,無形中緩和了兩岸的緊張對立,為兩岸交流取得最大的突破與發展。
三、小三通建構了兩岸交流合作的新模式
小三通是台灣地區繼1987年11月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1993年3月兩岸簽署「辜汪四協議」及1995年5月發布「境外轉運中心設置作業辦法」推動境外轉運政策後,兩岸交流交往的最大突破,因此2001年1月2日兩馬、兩門的歷史首航,獲選為台灣地區2001年十大新聞,但其得以順利推動,卻非承襲舊有的協商方式與機制,而是創造了兩岸交流合作的新模式,具體指標:
(一)小三通是大陸提出主張、金馬地方支持的兩岸合作模式:90年代初大陸首先提出「兩門對開、兩馬先行」的主張,1993年9月25日中共外經貿部,海關總署,並聯合發布「對台灣地區小額貿易管理辦法」,開放福建、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山東等沿海指定口岸,進行貨物交易,為兩岸交流交往提出了新思維、新主張;惟其並未獲得台灣地區政府的認同與回應,但金馬地方咸表支持,因此在台灣地區中央與地方、上層與基層,對小三通的政策並不同調,小三通創造了僅獲得地方、基層支持的兩岸交流合作模式也能成功的例子。
(二)小三通是民意強制立法、政府被動配合的政策推動模式:小三通的法源,也就是離島建設條例第18條條文,並非台灣地區行政院提出之離島建設條例原版本中的條文,而是由當時馬祖地區選出的立法委員曹爾忠所擬,透過朝野協商強行加入的法條,隨後政府不得不接受並配合於2000年12月15日頒布「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為小三通提供了完整的法源,因此小三通是台灣地區民意主導立法,進而推動兩岸政策,建構了兩岸交流合作的成功模式。
(三)小三通是兩岸民間對民間簽署協議、政府默認接受的交流合作模式:1996年後,兩岸政府授權的「海基會」與「海協會」的正式協商管道幾近停頓,小三通的順利推動執行,係另闢管道由兩岸民間團體,特別是未經台灣地區政府授權的馬祖民間團體-馬祖經貿文化交流聯誼會,於2001年1月28日與馬尾民間團體─福州馬尾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中心,簽署了「福州馬尾-馬祖關於加強民間交流與合作的協議」簡稱「兩馬協議」;隨後未經授權的金門民間團體與廈門民間團體,也於同年3月2日也簽了「兩門協議」,小三通方得以落實執行,此與1990年9月政府授權兩岸紅十字會簽署的「金門協議」及1993年3月海基會與海協會簽署的「辜汪四協議」有本質上的不同,因此小三通開創了兩岸民間對民間簽署協議,順利推動完成兩岸交流合作模式的先例。
小三通成功的整合了兩岸交流合作的新模式,在兩岸未全面通航之前,已成為兩岸交流交往的最大公約數及最好的交流平台,只要兩岸決策者有誠意,均可秉持「操之在我」,擴大小三通的適用,值得兩岸人民共同努力與期待。
四、小三通奠定了兩岸交流交往的厚實基礎
依台灣地區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0年10月2日針對「兩岸(小三通)影響評估及規劃方向」所作的報告,金馬地區「小三通」規劃內涵及實施階段,目前尚在近程內涵,有限度開放金馬地區與大陸福建地區進行貨物、人員、船舶及郵電等之雙向往來,以及近程第一階段實施「除罪化」及「可操之在我」部分,要進入近程第二階段及中長程,必須經兩岸協商及配合兩岸「三通」及經貿關係正常化,始可推動,顯見現行規畫之小三通內涵及階段區分,早已不符現況,亟待檢討。
六年多來,小三通已為兩岸交流交往獲取了初步的成果,並為兩馬、兩門未來發展奠定的厚實的基礎,主要成效表現在:
(一)人、貨運輸已有重大成長:
1.2001年至2006年,金門小三通入出境人數,由2萬0781人成長至60萬3983人,成長了29倍;而馬祖地區入出境人數雖較金門少,但也從4092人成長到4萬5576人,成長了11倍,截至2007年6月,從金門小三通入出境的人數,已超過210萬4142人次,馬祖也超過了14萬6093人次,金馬合計225萬0235人次,預估今(2007)年,金門將突破70萬人次,馬祖也將突破5萬人次,金馬小三通提供了香港、澳門以外,兩岸交流交往另一便捷的管道:唯大陸地區人民(含大陸配偶)入出境,從2001年至2006年,在金門地區僅12萬9510人,在馬祖地區僅2萬2090人,均僅占同時期金馬入出境人數的7.72%與22.58%,其中大陸來金馬觀光的人數更少,兩岸入出境人數產生嚴重的傾斜現象。
2.從2001年至2007年6月,金馬小三通進出口裝卸貨物,金門已達146萬9733公噸,其中進口146萬5963噸、出口僅3770噸;馬祖367萬5830噸,其中進口263萬6328噸、出口103萬9502噸,但金馬兩地進口與出口量均不成比例。
3.從2001年至2007年6月,金馬與大陸貿易金額均見穩定成長,金門近期每年均逾2億元以上,馬祖也近達2億元,但進口、出口金額仍有很大差距,其中馬祖地區2007年1-6月出口金額,突由2006年4474萬2002元,激增至1億5000餘萬元,遠超過金門同期出口金額,係仍拜台灣地區經濟部公告2007年1月17日起,開放出口貨物離岸價格(FOB)美金10萬元以下者,免附台商自用切結書之賜,亦可見,只要兩岸放寬相關規定,政策上支持小三通,小三通將可無限寬廣,做更有效的利用。
(二)豐富了兩岸交流的內涵,創造兩岸生機:實施小三通,拉近金馬與大陸的距離,豐富了兩岸交流交往的內涵,舉凡觀光、旅遊、經貿、文化、宗教、體育及青少年兒童的交流活動,普遍增加;兩馬、兩門聯合舉辦的活動,如兩馬鬧元宵、兩馬體育競賽、兩門中秋焰火、海峽兩岸青年聯歡節及參加福州「5‧18海交會」、廈門「9‧8投洽會」等,均豐富多采,有效增加兩地民眾的接觸機會,增進了彼此的感情友誼,共同營造出祥和、穩定、和平、發展的兩岸關係。
(三)為金馬創造了擔任兩岸中轉站、中繼島的有利條件:馬祖、金門原是台澎的離島,實施小三通,改變了金馬觀念上的地理位置,一躍而成為海峽兩岸的中繼島,居於閩、台的中間;相同的,大陸福建省原亦在大陸東南沿海,位處偏陲,小三通也改變了其區位,成為兩岸交流交往的樞紐,站在海峽兩岸最關鍵的地位。目前小三通中轉功能不斷擴大,例如:在人員的部份:由原限戶籍在金馬六個月的居民,已擴及至原戶籍曾在金馬的居民;台商、榮民原規定僅限大陸福建省,也已逐漸放寬為在大陸地區所有的台商、榮民;另已增加開放商務、專業學術,福建出生人民之節慶探視等,而對大陸居民赴金馬亦有明顯的放寬規定,包括非黨政軍職人員赴金馬旅遊,申請手續可在金馬審核,縮短辦證時間、降低組團人數及開放赴馬祖、金門旅遊可包機(船)轉赴澎湖旅遊等措施;而在貨物部分:開放台灣水果小三通及公告放寬准許出口貨物離岸價格美金10萬元以下者,得免附台商自用切結書,已稍具貨品單向中轉的功能,因此小三通累積的經驗,不僅可供兩岸全面直航做借鏡,更已為擴大金馬小三通為「中三通」奠定了基礎。
五、擴大小三通,開創海峽東西兩岸互利雙贏
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已納入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中,成為大陸福建省建設發展富民強省的戰略構想,並以,凸顯區位特點和對台優勢,做為福建發展的新定位、新目標;此與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所著「中國,出租中」一書,預測未來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明確指出:「中國六大經濟區(東北三省、北京與天津、山東半島、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福建省)中,福建省潛力十足,但是,和其他五大經濟區域比較起來,可惜的事,福建還未形成獨具一格的特色。(福建省)如能好好利用台灣的財力、資產、經營方法,溝通無礙的福建、台灣將結合成一個經濟圈,將形成人口六千萬的大區域」的概念、想法不謀而合。因此福建省未來的發展方向,不僅要做大做強海峽西岸經濟開發區的建設,更要進一步整合海峽東岸的資源與發展,促進兩岸經濟和文化融合,共建「環海峽經濟圈」,才能與長江三角洲或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一較長短;而居海峽東西岸中間的金馬與金馬實施的小三通,正足以扮演此一關鍵的角色。
目前大陸福建省是唯一兼具兩岸通航的四種模式,包括:一、兩岸空運包機(廈門);二、境外轉運中心(試點直航)(廈門、福州);三、第三地中轉;四、金馬小三通;其中金馬小三通更是福建省因閩台地緣關係,可以獨享兩岸直航利益的模式;因此在未來兩岸全面通航時程尚有變數或一旦兩岸全面通航,福建省將與其他區域共享通航利益,在激烈的競爭下,能否獨佔優勢,也有待評估的情況下,現階段秉持理性務實重新定位小三通,並推動擴大小三通,而發揮金馬在兩岸的關鍵地位,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最重要、最受惠的課題之一,具體的做法建議如下:
(一)全力規劃擴大小三通為「中三通」,以金馬為閩台「臍帶」,緊密連接海峽東西兩岸,共創商機:金馬居閩台之間,號稱台灣反共的「跳板」,而今「跳板」角色更迭,成為兩岸的中繼、樞紐及連結閩台經濟發展的「臍帶」;在小三通試辦已具相當規模之時,大陸可主動提早規劃金馬小三通擴大為「中三通」,檢討排除小三通現行大陸方面的障礙,推動金馬成為閩台中轉站、中繼島的目標。
(二)檢討現階段大陸對台灣的利多政策,全面落實執行有關福建省部份,做大做好政策效果:從2005年3月中國國民黨江丙坤副主席的「破冰、緬懷之旅」開始,接續4月連戰主席的「和平之旅」、親民黨宋楚瑜主席的「搭橋之旅」及新黨主席郁慕明的「民族之旅」,分別簽有「江(丙坤)、陳(雲林)十二點共識」、「連(戰)、胡(錦濤)五點新聞公報」、「宋(楚瑜)、胡(錦濤)六點新聞公報」,以及2006年4月開始舉辦的「兩岸經貿論壇」、「兩岸農業合作論壇」、「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大陸方面均釋出非常多對台的有利措施,福建省應逐一檢視,從福建省做起,具體落實政策美意,讓台澎金馬居民均能感受深切,達到激發熱忱投入海峽西岸經濟區開發的最大效果。
(三)建立「台灣-馬祖-福州馬尾-莆田湄洲(或武夷山)-廈門-金門-台灣」經濟環、旅遊圈,建構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完整動線:每年台灣同胞到莆田湄洲進香約10萬至15萬人次,建立從馬祖-馬尾進、廈門-金門出或金門-廈門進、馬祖-馬尾出的環狀動線,對於福建省的助益最大;有關大陸福建省旅遊規劃部分,可將馬祖、金門納入旅遊範圍,推動福州+馬祖或廈門+金門,對大陸福建省均有加分效果;未來並可擴大為大陸-廈門-金門-台灣-馬祖-福州馬尾-大陸,使福建省居整個海峽兩岸的觀光旅遊中間樞紐地位,創造最大的觀光旅遊效益。另2005年5月21日福建省宣佈「閩省八措施推動閩台旅遊」,其中第七項,爭取與歐洲高斯達郵輪開闢「香港-金門-廈門-馬祖-福州」的海上郵輪航線,亦屬類似構想,均值得規劃推動;且前述經濟環、旅遊圈以湄州媽祖或武夷山等為中心,將不受未來大三通的影響,當可永續經營。
(四)建構「閩台自由貿易特區」,並先從兩岸分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與廈門、福州開始:馬祖與福州、金門與廈門分屬兩岸的福建省,一衣帶水、淵源深厚,在小三通的既有基礎上,應擴大連結,由航線到面,建構「閩台自由貿易特區」。並以供給金馬建設砂石、民生必需品;提供金馬生產的金門高粱酒、馬祖八八坑道陳高、東引陳高等免納稅捐;在福州馬尾比照廈門大嶝設免稅商區及劃定連江黃岐漁港免收檢查、停泊相關規費、加強漁業合作等,做為優先辦理事項,逐步擴大適用範疇,達到互補互利繁榮兩門、兩馬的經濟。
(五)推動文化交流,結合兩岸文教產業,創造共榮遠景:1997年台灣擬開放同意大陸學歷檢覈認證,後因政治因素,順延迄今,尚未通過,但依當時教育部所列大陸七十四所大學院校中,大陸福建省僅廈門大學上榜,比例偏低,不足支持海峽兩岸大生活圈的需求,應力求強化教育事業,一方面爭取台灣學子來閩升學,給予優惠與保障,另一方面,設台商學校,開辦台灣大學院校分校(部),從教育著手,推動文教產業的發展。同時優先提供金馬子弟升學保送名額,特別是研究所碩、博士升造教育,為金馬培養人才,厚植兩岸建設發展的實力。
(六)共同打擊犯罪,查緝炸魚、電魚,保護生態環境、維護海洋資源:大陸漁民經常在馬祖海域炸魚及電魚,嚴重破壞海洋生態,兩岸應共同查緝遏止,維護海洋資源;另1999年馬祖成立野生動物保護區後,2000年即發現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引起世界愛鳥人士的重視,希望大陸與我方共同保護,嚴禁漁民登岸干擾,共同追求生態、永續、休閒的好環境。
六、結語
小三通「通三小」是對小三通實施初期最大的質疑,六年多來,不僅以事實粉碎了此一說法,而且累積了相當多具體的成果;小三通可大可小,兩岸若能本諸誠意,大陸、台灣任何一方均可做「操之在我」事項,擴大辦理。如進一步經兩岸協商及配合兩岸「三通」及經貿關係正常化的步驟,將能做到小三通「極大化」,達到包山包海、無所不可、無所不能的境界;縱然未來全面實施大三通,小三通的合理規劃,仍將可以提供海峽東西兩岸閩、台人民多一個選擇。
閩台隔海相望,金馬與廈門、福州一衣帶水,卻因兩岸長期軍事對峙,而影響了彼此的建設發展,而今金馬連結了海峽兩岸,創造了閩台獨享小三通通航利益的最好時機,能否因勢利導,為海峽兩岸經濟區再創新猷,有待有智慧的兩岸中國人共同努力,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