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淺析金門聚落的教育文化景觀

發布日期:
作者: 潁川佳。
點閱率:1,057
字型大小:

原稱「私塾」的聚落教育場所在中國鄉村的教化體系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承擔著社會秩序的維護,以及教化民眾的重責大任。由於金門多數的聚落具「單性村」的特質,因此宗族組織嚴謹,而其嚴謹的觀念制度都直接來自儒家文化,舉凡宗族的祭祀、教化,或是應對禮儀都來自儒家思想,因此,私塾成為當時傳遞儒家思想的重要教育機構。

近代中國鄉村社會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為特徵的傳統生活方式,而宗族便是這種傳統方式的傳承者,在宗族組織的祭祀、修譜、教化等活動中也充當了重要的角色。這種以宗族社會共同使用公有空間做為教育場所的概念不難理解,宗族社會肩負著以儒學教化維持秩序,以及興學重教的責任,而同樣作為文化紐帶的儒家學說便很自然的將私塾教育與宗族社會緊密的連結在一起,使得私塾在傳播儒家思想學說以及培養儒生的同時,為了聚落宗族的發展,穩定提供了教化力量,所以金門私塾教育多設於宗祠(俗稱家廟)。

民國十幾年,金門原有幾所小學辦月刊,如金水小學的《塔峰月刊》,湖峰小學的《湖風月刊》、珠山小學的《顯影月刊》、官山小學的《金山月刊》、古崗學校的《古崗月刊》等等,其中從保存最完整的《顯影月刊》內容裡記載了全金門的大事,供各地華僑接收僑居地的訊息,教育辦學的優劣早已成為聚落間的良性比較與競爭,也因當時各聚落有著教育辦學的價值觀與風氣,以至於今日我們所見到典雅美觀的金水國小、雄偉壯觀的珠山小學、古樸雅緻的睿友學校,還是精緻細膩的古崗學校,都透露出古代私塾教育影響著聚落文化的深層意涵。

陳達的《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一書中引用一句古諺語來形容華僑的心理:「富貴而不歸故里,如衣錦夜行。」,而華僑當中光景富裕者,往往以歸故鄉為榮,炫耀鄉里最顯著直接的方法是在住屋建築上多所表現。陳達訪談了村中的紳士耆老曾說:「凡富有歸鄉都願意建大厝、祠堂、書齋、墳墓,然後方謂完成人生的大事,倘此四項不全,即不得稱之全福,因大屋住人、祠堂崇祭、書齋設教、墳墓敬祖,全都是光前裕後的意思。」由此得知教育的實踐也是村民對聚落光前裕後的意識形態,促使全福的表徵與對家鄉的奉獻。民國初年的海外鄉僑,因為在外洋的刻苦生活體驗到教育與現代社會的密切關係,認為惟有透過教育才得以達到光宗耀祖的目標,因此促成海外鄉僑熱心捐款濟助僑鄉興辦學校與教育設施,於是紛紛利用祠堂開辦小學或是以新式校舍營造「現代教育」的氛圍,例如水頭的「金水國小」、古崗的「古崗學校」、碧山的「睿友學校」都是以洋樓形式出現,甚至更進一步將宗祠與洋樓結合。在僑匯的時期,藉著僑匯的介入方式所營造的新式校舍,局部性的取代了宗祠做為私塾的教育場所;隨著海外的僑鄉力量大舉介入聚落內的教學體制,而傳統社會的舊式教育制度也逐漸瓦解。

從史料中得知宗族對私塾教育的重視成就了自古以來教育都是金門重要的文化風氣,這股價值觀,使金門成為人才輩出的文化之島,而過去前人在輝煌時期塑造重要的教育文化景觀,經過歲月的洗禮,如今卻於聚落中漸漸凋零,實為可惜。儒學教育是宗族社會的重要基礎,宗族社會的交融過程中,宗族要強盛不衰,在社會上享有聲望,除了聚落的經濟實力外,更重要的是確立宗族在政治與學術上的地位。在金門的文化場域中,教育的發展一直是傳統聚落裡人們的關注焦點,從舊式官學、私塾到廢科舉、興學校,教育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教育的層面不止對聚落的發展及人與人關係的影響,教育也是做為宗族鄉里的教化基層單位,重在維持宗族內部的團結與秩序,教育目標則是寄望鄉里的子弟能出人頭地,提高宗族的威望。儒學教育的力量直接參與了聚落的種種事項,環視金門的文化景觀,聚落裡的「教育」便成為重要的指標元素,教育所造成文化景觀有形的存在與無形的價值觀,或是聚落內部與外部構成文化景觀要素的脈絡,都是當前評估金門文化景觀上重要的研究課題。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