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馬人與「小三通」的愛恨情仇

發布日期:
作者: 張火木。
點閱率:895
字型大小:

一、從微觀角度言

監察院於「小三通」啟航六年來,曾多次進行地方巡察與深入調查,前後二度對行政院提出糾正案,可以說是一種劍及履及與急民之急的作為,此項義舉不僅拉近中央與地方行政決策的落差,也拉近中央決策官員與民間民意需求的距離,是及時雨,也是順應民意潮流的善言嘉政。

監察院對「小三通」試驗方案,一開始即持高度關切的立場,在政策實施第二年即提出糾正案,執行第三年仍持續追蹤調查,並提出完整的調查報告。反觀被糾正的單位,雖然不時需要為政策立場辯護外,在經過六年時間的追蹤檢討改善,也同步進行相關限制性法規的修正,連行政院陸委會最後都不得不承認,整體執行成效有限的事實。

「小三通」實施的歷史背景,可以說是先天環境不良,後天條件失調,在不良與失調的條件下發展,當然會導致成效有限。該方案實施六年來,始終是處於一種穿「小鞋」的情勢下發展,以致始終無法「開大門走大路」。但並非一無是處,仍然可以歸納出實際執行面的成效。

若以「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四個面向來檢驗「離島建設條例」與「小三通」的整體成效,更清楚發現其中的關鍵。「小三通」自實施以來,並未能真正幫助金馬地區在經建層面達到上述目標,但在兩岸關係發展的層面,的確因為「小三通」政策的推動,提升了金馬國際知名度與區域發展的優勢性。

「小三通」實施六年來,金馬地方輿論大抵傾向「限制過多,成效有限」的評價。這一切的原因,都源於「政策不夠周延與限制過多」。因為,政策背離金馬人民的民生需求,所以,岸邊非法小額貿易一直無法根本解決,政府宣告的「小額貿易除罪化」,亦未能產生預期性的效果。

「小三通」來往兩岸的管道便捷,讓越來越多的國人藉此管道「中轉」於兩岸之間,不論是經商、探親、洽公或旅遊,所衍生問題也日漸複雜。為因應現實政策面的不足,民間旅行業者與臺商掛勾,開立假造的工作證明,方便民眾申辦出入境證、或借道地利之便,走私民生物資、商品,甚至是大陸居民藉此上岸,非法打工、交易,也成了順勢而為的事。

「小三通」啟航六年以來,已累計超過一百八十餘萬人次往來兩岸,但相較於每年仍有四百萬人經港、澳「中轉」,仍然不足於相提並論,問題是出在「小三通」仍屬「試辦」性質,並非全體國人可以一體適用。

95年蘇貞昌院長宣布放寬適用對象時,李炷烽縣長即直言:「小幅度的放寬,不符實際需求!如真要放寬,就應簡化手續,走大格局全面開放,不但可方便國人往來兩岸,且肥水不落外人田,更可為金馬帶來發展契機。」

就中共而言,他們長期以來,真正要的是「大三通」,而非「小三通」,「小三通」只是迎合金馬地方民意的渴望,是一種被動性的作為。就我方而言,「小三通」是「離島建設條例」的因應方案,亦是作為發展兩岸關係的實驗性方案,決策者希望能藉「小三通」的推動過程,有效打開兩岸協商談判的管道。因雙方各有其預設的立場,以致開放幅度與具體成效仍然有限。

「小三通」所涉及的兩岸事務本來就相當的複雜,舉凡經貿往來、邊防檢疫、醫療資源、治安維護、緊急救護等,甚至牽涉到政治層面的協商,每個單項事務都必須有周全的規劃,而且也不是單方面決定就可以執行,常常是需要雙方協商有共識後,才能進行。

「小三通」是兩岸關係發展中的階段性劇本,金馬地方政府可以著力的角色實在有限,因此無論就地方政府或民意而言,其滿意度均不高。對於目前「小三通」的進展,金門縣議長謝宜璋形容金門仍然是一塊璞玉。縣長李炷烽則認為金門是一顆精鑽,只是沒有打開而已,只要中央給政策,金門一定可以很快發展起來。

連江縣縣長陳雪生在接受大陸媒體採訪時就感嘆說,「小三通」雖不是地方長遠發展的萬靈丹,但對金馬來說是百年難逢的發展契機,在三大離島中,馬祖地方小、人口少、經濟力不足、交通不便,不像金門那麼站在風頭上,而且馬祖與金門、澎湖相較,建設也落後許多,但無論從「小三通」、發展觀光業,到文化資產的保存,馬祖人有一套完整的思維。至於馬祖的發展定位,馬祖不必當「SOGO」大百貨公司,只要能做「7-11便利超商」便已足夠了。

總之,兩岸「小三通」的實驗性方案,是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最直接的著力點,其推動實施過程與累積的協商經驗,絕對有利於今後建構兩岸協商談判的機制,理應即時擴大實施範圍,繼續放寬相關規定,以擴大其實施成效,以實質的政策利益嘉惠全體國人與金馬百姓。

二、從宏觀角度言  

兩岸關係一直牽動亞太區域的情勢發展,乃至世界強權的策略佈局與全球性的安全。兩岸關係亦持續在發展、變動中,包括經歷冷戰時期、開放改革以及目前的中國崛起。臺灣亦經歷經濟成長、政治民主化以及現階段主體性、本土化,正名制憲與獨立運動的推展,在在都會牽動兩岸關係的和諧。

由於兩岸政治意識形態的分歧,造成兩岸關係已成為全球注目的政治焦點。同期間,雖然國際政治中多數國家從承認中華民國政府轉向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但中華民國有效統治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權從未及於臺、澎、金、馬的事實並未改變,臺灣的政治定位問題及其解決之道,仍然是兩岸關係及國際政治上的重大課題。

無論從金馬地區的需求,或是中華民國國家發展的願景,或是中國崛起的角度而言,兩岸和諧關係的發展,均需要借鏡「小三通」的優質經驗。監察院基於國家整體利益的考量,重視人民權益的落實,已充份發揮其職責與角色。

自1949年以來,兩岸人民有半個世紀不相往來,造成心理隔閡。然而我們相信戰爭不是解決兩岸問題的有效方法,反而是製造人民仇恨的根源,兩岸長期的分裂分治,是歷史所造成的事實,因此凡有利於兩岸和平的作為,都應予以支持。

在近三十年來兩岸關係的發展,有其質變與量變的變化。質變的層面是兩岸生活水平的拉近,人民相互間的瞭解以及實質移民關係的加強。量變的層面從臺商投資設廠到兩岸旅遊往來以及各層面交流活動的頻繁。量變屬於表象的現象,而質變則是心理層面與實質層面的變化。

由於兩岸決策過程有意識形態的落差,使兩岸發展常陷於「囚徒困境」的難局。同時缺少有效的溝通管道,對於對方的真正意圖,常常無法準確解讀,甚至從負面的角度解讀彼此的動機,因此更加劇了雙方的不信任感。要有效解決這種困局,唯一的方法便是兩岸建立穩定互動的溝通協商平臺。

從兩岸關係的發展多面向而言,要建構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至少要包含:管理雙邊關係的基本原則、經濟貿易往來、預防軍事衝突措施、協商機制、以及建立可能的政治關係。

總之,二十一世紀不僅是臺灣全面向上提升的關鍵期,也是中國邁向民主化的機遇期,雙方的政府應該掌握最佳的發展機會,放眼於全球化的趨勢,不要再虛耗於意識形態的僵局中。唯有兩岸各自致力於建設,協商建立一個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共同確保臺海的現狀不被片面改變,並且進一步推動互利互惠的交流,才能真正符合兩岸人民的福祉。

金馬百姓基於特殊的地緣位置與歷史經驗,是否能為陷入僵局的兩岸關係提供一個新的思維角度,實關係到兩岸真正的和平與繁榮。站在金馬的歷史座標上,所有的決策作為,不應該是在拉大兩岸的交流距離,而是在縮短兩岸協商的效率;從北京到臺北的最短距離,也絕不是繞道華盛頓或莫斯科,而是經由金馬,金馬的人口幅員雖小,但其在兩岸間的優勢能量,卻不容國人妄自菲薄,金馬有良好的條件成為改善兩岸關係的起點,而「小三通」政策的推動成敗,就是最重要的檢驗點。

(本文作者為實踐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理事長)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