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漫談中華白海豚與豚類的保護

發布日期:
作者: 吟風。
點閱率:1,090
字型大小:

我們一般人常說的中華白海豚,其實原名印度太平洋駝背豚,屬暖水性哺乳類動物,以肺呼吸,頭頂有一新月形氣孔,直接連接肺,使其在快速游泳時也能呼吸。吻突頰長,背鰭呈低矮三角形,基部長稍端鈍,胸鰭渾圓,鰭肢寬短,尾鰭為雙三角形。體色隨年齡變化,初生海豚身體呈暗灰色,稍長時體色變淡,且佈滿藍灰色斑點,成年海豚全身雪白,有部分甚至呈粉紅色,斑點變少或完全消失,體長達三公尺,體重可達三百公斤。雌性中華白海豚九到十歲時可發育成熟,雄性則須十二到十四歲才到成熟期,交配活動多於夏末秋初間進行,懷孕期長達十一個月。中華白海豚的壽命可達四十歲,欲知其年齡可從牠的牙齒上觀察,如樹木的年輪一樣,計算其牙齒上的年層便可估計其年齡,但事實上並不容易,因其牙齒不容易取得,多從外表特徵判斷。

印度太平洋駝背豚主要分佈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沿岸較淺的水域,特別喜歡在靠近河口的區域,中國的廣西、廣東、福建、香港、澳門等沿海河口皆有分布。一六三七年瑞士旅行家彼得文迪途經港澳及珠江河口水域時,發現白海豚而記載於航海日誌:『海豚百餘,牛奶白或淡紅。』這是中華白海豚首見於西方文獻,1757年瑞士旅行家奧斯北目睹雪白海豚在其船前游弋,將其命名為「中華海豚」。在中國,牠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廣東新語記載:清初時廣東珠江口的人稱之為「盧亭」,福建人則稱之「白鰗」,廣西人稱「白牛」,時至今日皆稱「中華白海豚」,而民間暱稱為「媽祖魚」,因漁民多在春天三、四月間發現牠們的蹤影,此時恰逢媽祖誕辰,漁民認為係為朝拜媽祖而來,此時又多為風平浪靜,故又稱「鎮江魚」。

中華白海豚大多棲息於沿岸河口一帶,不喜集結成群,多單獨或一對出現,有時亦有十幾二十隻一起,似乎沒有很固定及很強的社會結構,也沒有遷徙行為。中華白海豚喜歡跟隨拖網作業漁船,藉機捕食漏網之魚,牠們的個性活潑,常會躍出水面,濺起浪花,或把頭胸筆直露出水面以觀察四周環境,偶而乘著大浪前進節省游水的力氣,不過大部分的時候則害羞地躲在水裡窺探,僅以額頂的氣孔及背鰭露出水面。對於中華白海豚,我們可以觀察牠的行為動作來理解其目的,如覓食時分散拍水然後圍捕,休息時漫無目的的緩游,嬉戲時跳躍、追逐、翻滾,社交時互相摩擦,逃避時跳出水面或深潛,恐嚇時大聲呼吸及拍浪。不過中華白海豚的習性溫和且舉止可愛,極受人類喜愛,尤其牠常跟隨船隻乘浪跳水,猶如和人們嬉戲一般,更得人心。

我在2006年3月25、26日曾應邀參加中國廈門地區中華白海豚保護國際研討會議,此次會議極受當地政府重視,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及大陸沿海縣市漁業單位相關人員一百多人與會,探討中華白海豚族群行為生態、個體行為學、基礎生物學、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鯨豚面臨的生存威脅、鯨豚的保護等等多項議題,會中發表多篇論文及專題報告,達成多項共識,並共同簽署中華白海豚研究與保護倡議書,向人類提倡及呼籲:積極保護海洋生態,重視中華白海豚棲息地的保護。大會中也以海豚與人類的互動為題,深入研究中華白海豚的種族生態、個性行為、環境保育、生存威脅,要求嚴格控管沿岸家庭廢水和工業污水的排放,建立誤捕、擱淺救治的網路聯絡,加強宣導教育,提高全民保護意識等等。

廈門市政府推動珍稀海洋生物保護工作雖然才短短十幾年,但其重視的程度卻令人刮目相看,1991年批准成立文昌魚市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7000公頃,並於1992年頒布實施,1997年8月福建省設立廈門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為5500公頃,同年10月頒佈實施保護規定,2000年4月4日國務院核准成立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白鷺等為主要保護對象,並成立保護區管理委員會附設於廈門市海洋漁業局,專責保護區之協調管理與總體規劃,另設置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此為臨時機構),負責保護區之建設與管理。另外為提升保護區之執法公權力,於風景名勝區火燒嶼生態園區東南側興建乙座國家4A級廈門瀕危物種保護中心,預計明年初啟用,屆時不論管理、救助、科學研究,或學術交流、教育宣傳,皆可立足廈門並及於福建、廣東二省。為瞭解中華白海豚分佈情形及行為模式,已先後在廈門附近海域設置二十個監視站,方便觀察白海豚的活動,目前大陸地區己劃定五處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估計全國中華白海豚的數量約2000頭,廈門約有60至90頭。

金門與廈門擁有共同海域,雖然國與國之間有中線之分,但水域生物並不會因兩岸特殊政治關係而有所區隔,金門海岸曾發現海豚擱淺死亡,金廈海域也出現白海豚的活動情形,令人大感興奮,同時也將其列為保育物種,惜未能深入研究探索,台灣海洋大學曾與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合作,共同出海調查,唯此研究礙於時日短暫未能有所發現。台灣西部海岸亦分布中華白海豚,其外觀有獨立辨識的體色斑點,明顯和大陸、香港沿海的族群不同,有可能是台灣特有亞種,但似乎與附近海域的族群不相往來,成為獨立分布的族群。主要棲息地是台灣海峽苗栗到嘉義沿海臨近海岸五公里內,數量不多約兩百隻,台灣大學動物系教授周蓮香博士及其學生曾投入心力有所發現,惜因缺乏奧援而中止。台灣近二十年來由於經濟海域開發、填海造陸等行為,嚴重破壞海洋生態進而造成白海豚的減少,專家警告若不趕緊採取行動保護白海豚的生活棲地,則台灣的白海豚將步上中國長江白鱀的命運,從世界上消失。

其實保育中華白海豚的工作,不亞於目前政府積極保育的櫻花鉤吻鮭,但因其重要棲地恰好與若干重大開發案位置重疊,與我國的經濟政策相互抵觸,在看不見長期利害的狀況下,至今未見政府有任何積極作為,加之過度的漁業行為誤捕、使用刺網(流刺網、三層網、底刺網)等,直接間接都壓縮白海豚的生存空間,其他如水質污染、噪音傷害、食物銳減,種種戕害讓中華白海豚陷入無與倫比的滅絕危機,近年來在台灣東部花蓮沿海,興起賞鯨豚活動,儘管這是一種知性娛樂的休閒活動,對於保護鯨豚的推廣宣導也略有助益,但過度頻繁的海上活動相對也造成鯨豚生活的干擾與壓力,在創造觀光旅遊商機的同時尤應思考兩全其美的方法,讓人類與鯨豚能夠和平共存。

至於海上活動,大家應有共識:

一、全程維持緩慢平和的航速,減少噪音也降低碰撞海豚的機會。

二、依固定航線行駛,讓海豚適應習慣。

三、同一海域觀賞勿逗留太久,才不致干擾其正常生活。

四、勿將油料、垃圾等拋入海中,加劇海水污染。

五、不要試圖接近海豚或觸摸海豚,更不可餵食海豚,避免改變海豚覓食的天性。

六、觀賞船隻與海豚之間應保持安全距離,過多船隻圍繞易引起海豚恐慌。

國際間許多專家在各種會議上皆提出呼籲,中華白海豚受到大量網具漁業的誤捕死亡、人類開發減少棲地、河川水文改變(如控制河水流量)、污染及食物減少等問題,已面臨絕種的威脅,在環保意識抬頭的今天,人類更不能繼續等閒視之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