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金門場、越南場之主題演講與論文摘要
【前言】陳益源(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由金門縣文化局主辦,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承辦,國立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健康護理學院/健康與高齡福祉研究中心合辦,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的「2024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金門場,訂於9月28日在金門大學陳開蓉國際會議廳隆重召開。
「2024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之金門場,開幕式將邀請金門文化獎得主許金印先生演唱《狸貓換太子》、陳榮泰先生演唱《奏明君》,並有2場主題演講:江柏煒教授主講〈「再造僑鄉」中的跨境網絡、記憶政治及地方策略:金門與廈門海滄的比較研究〉,呂紀葆先生(筆名寒川)主講〈小詩裡的世界-印華詩人莎萍的創作內容與藝術特色〉,以及來自臺灣、金門、福建、韓國、馬來西亞等地學者所要發表的16篇精彩學術論文,內容包括金門歷史、文學、教育、習俗、文化資產、高齡照護、新住民創業等金門社會議題,豐富多元,精彩可期。
為了服務對金門學有興趣的朋友,本人特別整理「2024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金門場之主題演講與論文摘要如下。
此外,「2024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特別突破萬難,首度開闢了「越南場」,已先於8月26日在胡志明市國家大學下屬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以「越南華人文化:福建族群文化的新發現」為主題,發表了臺、越學者1篇主題演講和8篇與金門有關的研究論文,有效推動了越南的金門研究,本文一併將之收為附錄,以饗讀者諸君。
【金門場.主題演講】
1.「再造僑鄉」中的跨境網絡、記憶政治及地方策略:金門與廈門海滄的比較研究(江柏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特聘教授)
近代以來,閩南地區的跨境移民前往東南亞各埠、日本長崎及神戶等地謀生,並將民間文化帶到海外,進而形成各種多元的發展模式及文化樣態。同時,幸運致富者匯款返鄉照顧家族、興建樓房,有時更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包括慈善、教育、實業發展等,可謂僑鄉社會近代化的關鍵力量。其中,位於九龍江出海口的金門島及廈門海滄(海澄)為典型案例。前者集中僑居新加坡、雪蘭莪巴生及汶萊等地,後者則是檳城五大姓的祖籍地。
1949年之後迄今,一水之隔的金門與廈門歷經了特殊的歷史過程。前者從國共對峙、世界冷戰島嶼到國家公園、海峽兩岸交流平臺之一;後者則從對峙前線到改革開放的經濟特區。特別是晚近30年,兩地以不同的方式重構跨境網絡,援引海外力量挹注地方發展。是故,本文以金門與廈門海滄為比較個案,分析1980年代以來關於「再造僑鄉」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空間發展的計畫。首先,討論歷史上兩地跨境/跨國網絡的形成;再者,分析後冷戰時期兩地如何召喚僑鄉及海外華人社會的集體記憶,使之成為一種新的社會資本;最後,進一步探究、比較兩者「再造僑鄉」作為一種地方發展的路徑及國家戰略的具體實踐。
2.小詩裡的世界-印華詩人莎萍的創作內容與藝術特色(呂紀葆/新加坡高林出版社社長)
莎萍本名陳喜生,193年出生於福建金門陽宅鄉。父親陳祝仲婚後三個月南下印尼邦加島(Pulau Bangka)謀生。莎萍一周歲,母親帶著他乘船前來與丈夫團聚。戰後,莎萍在當地華校就讀。1958年畢業於巨港中學高中部,1961年廈門大學華僑函授部中國語文系畢業。2002年起開始出版第一本文集《等待》,此後每兩年出版一本,至2020年剛好出版了十本;其中五本是與夫人小心合著的詩文集。莎萍創作以詩為主,也寫散文和小說,是現今印華詩人中創作力旺盛,且成績不俗的詩人之一;1996年後更向小詩發展,作品短小精悍,甚獲好評。寫詩半個多世紀,莎萍是忠貞的現實主義者,以寫實為主線,反映詩人所見所聞所感的一景一物和歷史現象。我尤其感佩詩人對邦加的契約華工、黑五月風暴、金門原鄉夢、親情鄉情友情割捨不斷的感情抒寫!
【金門場.學術論文】
1.「倚砲」的「火線」生活-論公孫嬿小說中的砲戰書寫(石曉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金門向被目為反共的前線,1949年以來幾次頻繁的戰役,以及長期駐軍在地的狀況,促成大量作家進行戰爭與戰地書寫。本文聚焦於公孫嬿(1923-2007)描寫1954年九三砲戰的小說《火綫上》(1956),觀察其對於戰場烽火的書寫、地區居民活動的觀察、軍民關係之塑造等,希望藉由文本細讀的方式,理解戰爭歷史如何被敘述和再現。本文指出在「戰鬥文藝」大纛下,《火綫上》特殊之處在於對武藝精神的強調、日常與非常交錯的火線書寫,以及抒情與剛猛交互映現的文字風格。本文也指出小說裡軍民一家的「和諧」想像與其中隱約的「不和諧」情感、懷鄉與對金門「荒島」的「過客」心態,以及關於存在/戰爭的意義性思考,正是在這些關於移動、懷鄉與戰爭的比喻性書寫裡,體現了以「戰鬥文藝」為標舉的《火綫上》內部所洩漏的意識幽微與罅隙之處。
2.「軍中作家」趙玉明與金門-從報刊編輯到文學創作(黃美娥/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熟悉東南亞華文報刊者,必然知道趙玉明其人。他投入泰國《世界日報》報務工作達三十年之久,曾任該社社長、總編輯,亦是泰華文藝協會顧問,長期致力促進泰華文藝活動的提升,成功扮演泰、華之間的文學橋樑角色。但回溯過往,他在高中時期選擇青年從軍,渡海來到鳳山訓練,從此展開了在臺軍事生涯。1951年擔任初級軍官,在野柳駐軍時接觸了軍中文藝運動,遂有了大兵文學夢。稍後,1953年隨部隊移防金門,陸續在金門地區軍中報刊、心戰單位、廣播電臺任職,接著轉回臺北的新聞報刊媒體界和涉入副刊雜誌,最後則是跨到泰國報界和泰華文學領域。大抵,作為出身軍中的作家身分而言,趙玉明畢生的表現和成就,已經超過現今一般文學史刻板評價認定的「軍中作家」形象。且,與若干不願被框限為軍中作家者的情形不同,晚年趙玉明透過回憶文字表述,其一生以「軍中作家」為榮;而且,從相關記載中,明顯可知10年金門歲月的重要意義,尤其是在《正氣中華報》工作期間,更為其日後編輯作業能力奠下重要基礎。另,於報刊編務之外,尚有個人文學創作,包括軍職期間寫有六篇小說,命名為「大兵的故事」,箇中頗不乏與金門攸關者;又有現代詩歌多首,自述在金門階段詩歌風格蛻變,轉為陽剛,因為當時戰鬥意識旺盛,因而想要走出自己的詩風。顯見,無論是報刊編輯或文學創作,金門時期的相關活動表現均有特殊意義,值得詳加探討。
3.「軍中作家」趙玉明與金門-從報刊編輯到文學創作(林秀蓉/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根據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臺灣作家作品目錄》的檢索,金門籍作家老將新秀超過五十位,顯示浯島文學代代傳承,他們獨具不可切割的金門土地創作情感,讓「金門文學」在以「臺灣文學」為主流思考領域中獨樹一幟。其中陳長慶可定位為鄉土寫實作家,鄉土是他魂牽夢縈之地,人生一路走來,經歷動盪歲月,加上軍中的工作經歷,讓他看盡戰爭無情、人性明暗,持續透過小說重構被湮滅的歷史,再三窮究浯鄉虛實相生的人物。其小說獨到之處在於反英雄的書寫傾向,關注被淹沒在芸芸眾生裡的小人物,堪稱是金門文學的扛鼎作家。本論文研究範圍以陳長慶的中、短篇小說為主,長篇小說為輔,並借用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的觀點,探討陳長慶如何搭建歷史場景來演繹小說,其間小說語言與歷史語言如何交融互滲,又潛藏那些敘事語境。陳長慶並非歷史旁觀者,而是積極介入金門歷史闡釋的主體,其小說有如一段壓縮的歷史,試圖填平小說與歷史之間的傳統鴻溝,歷史的廣袤時空與小說人物當下的生存境遇相互敞開,形成雙向對話的張力場,也構成了現實生活的一個隱喻。從軍管時期的戒嚴記憶、老兵滄桑的離散敘事,到金民鄉僑的身體符號等三大書寫面向,小說與歷史彼此構成,讓大歷史遮蔽的人事浮出地表,也為臺灣文學鄉土寫實增添一筆異彩。
4.從僑批分析:金門華僑的家庭形象及身份認同(陳成基/國立金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魏寧楠/閩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金門僑批存世稀少,目前學界探討金門僑批內信的論文幾乎空白。僑批記錄了海外金門華僑群體真實的生活與經歷,呈現了金門華僑的文化認同、國家認同、身份認同,再現了私人領域中真實鮮活、多元立體的金僑形象。作為書信與匯款集合體的僑批是國際移民書信的重要組成部分。聚焦金門僑批,有助於推動金門僑史的研究與金門僑批的民間收集工作。
5.《浯江衍派》所反映的「浯鄉情懷」(黃振良/金門縣采風文化發展協會)
姓氏和堂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非常受重視的一個宗族記號,它也是一個姓氏起源或歷史上這個姓氏在某個地方的「一郡之望族」,又稱郡望。金門舊名「浯江」或浯洲,早期的住民都是晉代由中原地區遷徒福建內地,唐代後再陸續移居入島的家族,對這項中國傳統的宗族文化極為重視。由於金門地瘠民貧,資源短缺,所以到元代之後就開始了住民遷徒同安內地的行為。
這些回遷內地的家族,當他們在新住地的家族人數達到某個程度後,就會延續「建宗祠、修族譜」的宗族俗例,特別是會在其新建的宗祠裡,從新立的分堂號上、宗祠柱聯上、宗祠修建志中,祖墳墓碑甚至會將新居地的聚落地名上,以各種方式加上浯江原鄉的地名,以告示後代子孫不能忘宗背祖,勿忘祖地根源。
本文是我個人於2018至2019,經過兩年時間在廈門市島外四個行政區針對「疑是由金門徒居同安內地158個宗族聚落」所作的調查,從其家族宗祠中所得到足以確定是由浯江所分衍的可信資料,以此證實這些浯江衍派家族的浯鄉情懷。
6.金門九年國教新探(董群廉/金門文史專家)
九年國教在中國的教育史上被視為是一件劃時代的教育奇蹟,在當時臺灣地區實施九年國教的條件並不成熟,若非金門率先進行九年國教的實驗得到成功,給了政府全面實施九年國教的底氣,先總統蔣中正也不會貿然在民國五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在總統府國父紀念月會上,宣布自民國五十七年起全面實施九年國教。惟金門實施九年國教的緣由,迄今仍有一些迷霧,尚待澄清。
軍管時期,學者開口蔣公,閉口經國先生,極盡歌頌;解嚴之後,則開口軍事管制,閉口威權體制,極盡批判,這都不是治史的方式。現今解嚴已達三十餘年,其實有必要重新審視軍管時期的這一段歷史,不能再以政黨的角度看問題,也不能以偏蓋全,應該以客觀、公平、謹慎的態度,就事論事,就史論史,來整理軍管時期的這段歷史。
7.借鑒金門:馬來西亞冷戰遺產的保存與活化研議(林德順/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高級講師)
走過二十世紀,金門承擁豐富多元的冷戰遺產。近年來臺灣產官學各方積極參與收集、整理、保存和活化這些文化遺產,引導社會對戰爭的反思,另外也有的轉化為觀光資源,地域經濟轉型,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帶來可觀的成果。馬來西亞有學者提倡為當地冷戰遺產申遺,方起步研議,暫時以華人新村作為考察重點,參考世遺的文化遺產項目登錄的六個標準要求,需要借助各方專家和案例把它具體化為實質指標,如針對它在二戰以後因緊急狀態時期對付馬來亞共產黨而設的再造聚落,探討其作為時代文化區域裡的城鎮規劃和景觀設計的範例意義。同時新村華人社群在內的文化實踐,也探討能否與當今傳統、思想、信仰或藝術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繫。對照金門對戰地文化和閩南傳統文化有機保存與再利用的各種努力,是值得馬來西亞前往取經的目的地之一。
8.金門島的地方性變化與名勝化過程研究(金修漢/韓國仁川研究院研究員)
本文探討了金門在後冷戰時期如何利用邊境特徵成功轉型為和平的象徵性名勝。研究關注了國際和國內外部環境的重組,同時強調了金門地方性(Placeness)的形成及主要行者的角色。金門的地方性並非單純由外部環境變化決定,而是由行者之間的權力關係和互動推動的。地方性的形成和名勝化過程具有政治性,不同權力的行者通過他們的資源和偏好影響了地方的社會和文化意義。
本文分析了金門如何從冷戰時期的邊境屏障轉型為和平名勝。冷戰結束後,特別是1992年金門解除戒嚴和實施地方自治後,中央與地方關係發生變化,推動了金門的自下而上的名勝化。兩岸交流和臺灣政治變動進一步加強了金門的聯繫和接觸功能,改變了名勝化的方向。
這項研究對東亞邊境合作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政治安全衝突持續的背景下。金門的案例展示了自下而上的合作模式如何在尖銳的政治摩擦中實現和平,並為未來朝鮮半島等地的邊境合作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9.從政治紐帶到空間網絡:清代臺灣「金門館」的歷史與遺產意涵初探(曾逸仁/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李王瀚/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本文以清領時期臺灣的「金門館」為核心,由金門館的建築生命史與空間表徵兩個面向切入,探討金門與臺灣的早期關係史,以及金門館建築/遺構作為文化遺產標的之可能性。
在歷史層面,本文對清領時期於臺灣所施行的班兵制度下,作為「班兵伙館」的金門館在臺灣本島三地-安平、鹿港、艋舺設立之背景與歷史發展進行相關的考察及分析,並透過其設立年代、位置等條件,探討金門館在中國本土與臺灣島間政治連帶逐步建制化、細密化的過程中可能體現的意義,以及其與臺灣漢人社會發展史間存在的關聯。
在空間層面,本文嘗試透過臺灣各處金門館在今日仍然留存的建築本體、零星遺構物質證據,對其空間與視覺特徵進行簡要的判讀與分析。當中以鹿港金門館建築保存最為完整,艋舺金門館因數次遷移而未獲保存,安平金門館之本體雖在日治初期被拆除,但在近年已透過考古工作而發掘出部分遺構,為重大之歷史發現。
最後,由於今日三處金門館狀況各異,在現行文化資產保存法所建構之框架下,彼此之間未能以整體歷史脈絡的角度進行其歷史意義、遺產價值的全面思考。因此,本文嘗試導入遺產保護概念,以重新思考將分散的金門館視為一組彼此緊密相連的遺產來加以保存和評價之可能性,並藉此深化國內對金門與臺灣關係史的理解,進一步推動相關文化遺產的永續保存策略。
10.金門傳統社會文化韌性的時代意義(閻亞寧/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兼文化資產技術研發中心主任)
文化韌性(Culture Resilience)是近年國際社會關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國際文化紀念物與場所理事會(ICOMOS)2023年大會亦將文化韌性列為主題之一。
《106年金門申請世界遺產整合研究計畫》以瓊林聚落為例,指出金門傳統社會「以耕讀為本的宗族文化」的傑出普世價值在於:受到中國傳統宗族文化影響,結合金門當地特殊的地理環境與外來文化的互動,透過有形的傳統聚落、建築為載體,藉由無形文化的祭祀、歲時節慶等活動,於日常生活中保存傳統宗族文化的重要價值,經過歷代戰爭威脅、破壞仍不斷重建延續至今。
本文進一步分析近年國際文化對可持續發展的趨勢,探討前述普世價值的深化;研究結果發現,金門傳統社會具有的特質,符合國際上現階段強調文化韌性定義,並可作為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持力量。研究同時指出,除了持續推動的保存再發展之外,基於傳統知識強化文化韌性因應氣候變遷,更是一項不容忽視的議題,由觀念建立到跨域協作,是立即可行的,持續的學校與社會教育,則是與向下扎根時俱進的永續關鍵。
11.金門縣金城鎮與馬來西亞的交互關係-以《金門村史》叢書為例(林安萱/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金門縣作為戰爭時的軍事重地的位置,長年累月經受戰火波及-從二戰期間日軍侵占金門島,延續至1949年後的國共內戰,國民黨撤退臺灣後雙方形成隔海對峙的局面。金門縣為國共戰事最前線的哨站,爆發了大眾所熟知的古寧頭大戰、八二三砲戰等等重大戰事。再者,金門縣的農業條件的不利也反映於當地居民多從事漁獲工作。而連年戰亂也導致民生窘迫,繼而衍生出一批又一批被迫離鄉背井、到海外討生活或出走海外躲避戰火的僑民移工,金門縣因此成為了世界知名的僑鄉之一。
本文通過對《金門村史》叢書的閱讀、整理,並且比對馬來西亞方的研究資料,擬梳理出金門縣五鄉鎮之一的金城鎮與馬來西亞的交互關聯。第一節為前言,是以介紹本文研究對象-金城鎮與《金門村史》叢書,並簡單概括馬來西亞金門會館的發展業務與地域分佈情況。第二節處理《金門村史》叢書中提及的馬來西亞資料的敘述;第三節引援馬來西亞方的資料是否符合前者之論述,並比對兩者之間是否存在查漏補缺的情況,以利後續補充;第四節為結語,總結前三節觀點,並提出未來展望,期待能促進臺馬雙方在未來就金門僑民事務之間擁有更多的學習及交流的機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