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金門場、越南場之主題演講與論文摘要
12.試析金門的軼聞與傳說|以林釬與邱良功母許氏為例(羅元信/國史館采集處科員)
古來之著名人物,往往不免伴隨著傳說與軼聞;但此類未必會寫入傳記之事,有時不見得真與其人有關。金門有千餘年人文歷史,種種傳說故事多般,地方之聞人名士與貞烈婦女,亦不乏軼聞與傳說故事;而此等軼聞或是傳說存在已久,甚且已形成一般大眾對於故事主角的認知之一部分。但是與久遠前的古人相關之傳說,其產生的時間未必卻久遠。某些與本地名人相關的傳說或軼聞,甚且可能是源自他地他人傳說故事的重組或複製,抑或僅係類型故事而非真與特定人物有關。本文擬就林釬過黃州留詩之軼聞,與邱良功母許氏貞節牌坊的傳說,嘗試揣摩其可能的形成背景,並與異地他人的傳說或軼聞、文獻記載等等,進行比較與分析,以進一步推究與這兩位相關的軼聞或傳說何以產生。期以更開闊眼界重新審視這些傳說與軼聞,或可為地方此方面研究另闢蹊徑。
13.匾額的社會脈絡與空間脈絡-金門浯島城隍廟匾額研究(李建緯/逢甲大學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教授兼主任、陳國興/金門縣民政處副處長)
金門浯島城隍廟保存有清代落款的匾額12方。觀察其工藝可分兩類,一類附框,另一類則未附框,符合清代匾額製作規律。分析木材,可檢測的匾額皆屬杉木,又匾額以長條木片拼接作法,基本上符合清代金門以杉木製作匾額的現象。從視覺來看,懸掛在廟內匾額,底漆統一髹紅色,字體則貼金處理,整體呈現極為鮮豔奪目效果。對信徒來說,廟匾懸掛位置高,加上紅底金字配色,一入廟門便能成為視覺焦點。
過去匾額研究中,罕見透過視覺空間布局、觀者視點、以及獻匾者身分與整體反映的社會脈絡進行研究,本文則另闢蹊徑,從社會與空間脈絡,探究金門浯島城隍廟匾額反映的文化意涵。浯島城隍廟匾額的脈絡彰顯在地方人脈鏈結與空間中懸掛對應關係,和信徒在視覺上形成互動。浯島城隍廟匾額獻匾者多是任金門的行政官員,或出於縣城治理需要,或出於對城隍邑主的尊重,上任時有向金門「邑主」浯島城隍敬獻匾額之舉。這顯示浯島城隍廟獻匾者的身分更貼近明清設城隍廟的政治規劃。再從匾額與空間中懸掛對應關係,從最接近神明、懸掛於神龕匾額,到最外面匾額,可發現匾額懸掛邏輯並非是依官位大小考量是否靠近宮廟中心點,而是越古老越貼近城隍爺,越外則年代較近,顯示浯島城隍廟匾額懸掛係從老到新的邏輯安排。
透過本研究發現,寺廟中匾額群的觀看視點與場域,也對匾額整體構成另一層意義,它們的排列次序建構、生產並再現帝國社會秩序,緊密地嵌進社會權力的關係之中。
14.女性宗祠晉匾與吃頭習俗之調查研究:以金門縣為例(王宏男/國立金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副會長)
所謂「無宮、無祠不成村」,反映生活在金門這片土地上的人與宗祠緊密關係。過去,金門的宗祠是男性專屬的空間,女性不得入內。但在現代社會,女性的地位逐漸提高,她們也開始參與宗祠的活動。透過文獻蒐集與田野調查的方法,研究如以下發現:
首先,宗祠調查。在五鄉鎮35個村里與176個聚落、192座宗祠數量中,密度以烈嶼鄉65.3%最高,金湖鎮48.71%最低。從單姓與多姓聚落、無宗祠聚落調查,進一步得知宗祠主要分布在傳統聚落中、且與姓氏分布存在一定關聯、同時宗祠規模、數量與家族興衰亦有一定關係。次則,女性晉匾。在既有宗祠的103個聚落當中,僅「尚義黃姓」與「東蕭蕭姓」,女性得以宗祠晉匾。最後,在吃頭的傳統習慣。在103個設有宗祠聚落中,僅18個聚落27座宗祠(14.06%)有開放女性入祠吃頭。
隨著社會的現代化和文明的進步,金門的「男尊女卑」與「性別不平等」現象略有改善。女性的地位和權利逐漸提高,她們在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5.金門中國大陸籍新住民創業動機與歷程之研究(何麗榕/國立金門大學海洋與邊境管理系碩士、高瑞新/國立金門大學海洋與邊境管理系特聘教授兼行政副校長暨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新住民女性因婚姻移民來臺後,在語言、文化、生活習慣都處在適應的階段,同時必須承擔媳婦、妻子及母親的多重角色,這些無給薪之工作往往使她們無法進入職場從事專職工作;加上礙於語言溝通表達、學歷採認限制與執照問題、就業資訊管道缺乏、家庭支持度不足及工作許可證的取得問題,以致她們在勞動市場所從事的行業類別大都集中在高勞力、低薪資、低技術及升遷不易之工作,種種因素反映新住民女性就業之困境,故有些新住民女性便轉換跑道,改以微型創業來尋找經濟生機,也為個人及家庭帶來經濟上之助益。
本研究在探討中國籍新住民女性創業動機及歷程,目的在經由受訪者之創業經驗,提供有意創業之新住民參考,並期盼臺灣能正視其所遇困境,協助改善他們的創業條件,提供支持措施,以增進其創業能力,使她們在臺灣獲得創業機會,並找到自己的新價值。為達前述目的,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及深度訪談5位新住民,獲致其主要的創業動機有:家庭照顧,追求理想,及實現自我;其創業因境與因應有:創業資金不足之因應,專業知識技能之取得,及家庭因素之突破。
本研究依據結論提出建議如下:一、降低資訊不對稱,落實政府新住民實踐作為。二、政府部門應提供新住民協會上更多的資源。三、建置新住民創業資訊平臺。四、政府相關部門可輔導新住民技能訓練及專業證照之取得。透過上述之建議,未來可作為政府及有關單位協助新住民創業輔導方向參考,期許金門地區新住民女性未來在創業上獲得更多助益,為本研究最具重要性目的。
16.建構金門高齡友善及跨世代融合-金門大學護理學系實踐社會責任(黃玉苹/國立金門大學護理學系副教授)
背景:老年族群佔金門總人口數的16.8%,創造高齡友善及促進世代間和睦及繁榮成為當代主要議題,國立金門大學護理學系的任務之一為促進金門高齡者及住民的健康及幸福感。
目的:(1)於金門社區落實衛福部提倡的長者功能整合性評估(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 ICOPE),以長期監測長者身體功能及早期發現功能退化情形;(2)提升及促進金門長者及居民的健康及幸福感。
方法:計畫內容包括(1)於金門社區執行及傳播ICOPE評估概念;(2)提供身體活動、手作及認知活動,以維持或促進金門長者及居民的身體健康及功能;(3)促進不同世代,包括國中生、金門大學護理學系學生與社區長者不同世代的互動及融合。
結果:接近200位社區長者參與此次ICOPE評估及身體活動,包括彈力球、彈力帶、手作、健康操等活動。世代融合部分,約有15位國中學生、35位金大護理學系學生與社區長者一起互動、執行健康操、點心時間等活動。長者表示在社區參與上述活動,表示可以了解ICOPE之外,可以和社區其他長者或居民一起活動感到相當高興,在家看電視或平常也可用彈力球或彈力帶做一些運動,所以此類活動相當有意義。
總結:傳遞ICOPE概念及執行評估,不僅有利持續監測長者身體功能,更可早期發現失智的症狀及警訊。此外,身體功能增強活動及手作活動不僅可延緩失能,更可維持及促進身體及心理健康及幸福感。
【越南場.主題演講】
1.蔡廷蘭1835年漂流越南所見的閩南人與福建會館(陳益源/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祖籍福建金門的「開澎進士」蔡廷蘭(1801-1859),在清朝道光十五年(明命十六年,1835)漂流到越南廣義省思義府菜芹汛,幾乎喪命。蔡廷蘭獲救後,堅持由陸路返回福建,走路回家,並將歷險過程與見聞寫成《海南雜著》一書,成為世界漂流錄的經典代表作。此次主題演講,將由《海南雜著》研究專家陳益源教授,以《海南雜著》為基礎,帶領大家重回蔡廷蘭當年漂流越南的現場,並循著他的足跡,由南往北,關注他沿途所見的閩南人與福建會館,包括廣義省通言沈亮(詔安人)、福建幫長鄭金、同鄉林慊、林遜(以上皆為同安人)、廣義庯黃文(龍溪人),廣南省會安洪錠(同安人),順化新庯陳親(晉江人)、洪涼(廈門人)、廣平洞海庯長洪謹、吳深(皆為同安人),乂安省城林送(詔安人),清華省城沈壬(詔安人),河內省城福建鄉祠庯長沈林(詔安人)、楊萬記、楊成記(皆為長泰人)、胡榮(舊庯長,漳州人)、同鄉曾添(同安金門人)等。這些細節的關注,證明漂流海外的蔡廷蘭的回國之路,除了越南明命皇帝與各地官員的鼎力相助之外,越南華人(尤其是閩南人)與鄉祠(特別是福建會館)也提供他許多有力的支援。
【越南場.學術論文】
1.越南金門華僑與族譜的連結(葉鈞培/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
越南金門華僑與族譜的連結研究,探討了位於越南的金門籍華僑社群與其祖籍地族譜之間的深厚聯繫。本研究首先概述了金門人在越南的歷史背景,自19世紀中葉起,由於社會經濟因素,大批金門人遷移到越南,形成了獨特的華僑社區。文章進一步分析了族譜在金門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作為連結海外華僑與其祖籍地的文化紐帶。
研究指出,儘管遠渡重洋,越南金門華僑依然維持與家鄉的緊密關係,定期更新家族族譜,參與家鄉的節慶與傳統儀式。透過族譜的維護與傳承,不僅強化了他們的家族認同,也促進了文化的保存與傳播。此外,族譜的交流和更新活動促進了越南與金門之間的文化與經濟交流,增強了兩地華僑社群的凝聚力。
本研究採用文獻回顧、深度訪談和參與觀察等方法,收集分析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結果顯示,族譜不僅是家族歷史的記錄,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體現,反映了海外華僑對於文化身份、家族聯繫和社區歸屬感的重視。通過對越南金門華僑與族譜連結的研究,本文揭示了跨國家族網絡在維持文化傳統與促進社區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2.金門古官路探索(陳炳容/金門文史專家)
明洪武年間,為防禦倭寇,在金門、烈嶼二島築城駐軍,計一千戶所和五處巡檢司,其中官澳巡檢司在金門東北,距大陸最近,金門千戶所在金門西南,隸屬永寧衛管轄,為傳達公文,並在官澳、平林(今瓊林)和金門千戶所的北門設三處遞舖,故從官澳往返金門千戶所間形成了一條道路,金門民間通稱為「官路」、「官道」、或「大路」。
本文主要探討這條官路從形成到消失的變遷,並調查沿途的遺蹟,說明所反映金門的歷史文化,最後呼籲應善加珍惜古官路沿途的遺蹟。
綱要:一、金門古官路的源起;二、金門古官路的變遷;三、金門古官路沿途的遺蹟;四、金門古官路反映的歷史文化;五、結語。
3.從浯島到獅城:新加坡金門籍作家及其華文書寫(黃文車/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新加坡金門籍報人及文人薛殘白曾於1992年回應《聯合早報》記者說:「我雖然出生在金門,但卻是新加坡的品種。」言簡卻深刻。透過南洋新馬華人研究,除了過去集中於幫群領導的精英階層範圍外,我們更可以從離散或移動的文字書寫及藝文出版去發現海外金門人的在地鏈結與原鄉情感。
2005年5月由駱明主編,新加坡文藝協會出版的《新加坡華文作家傳略》中收錄了新加坡540餘位華文作家,其中原籍金門者有26位;同年8月由呂紀葆(寒川)主編、新加坡金門會館文教部出版的《新加坡金門籍寫作人作品選》中則多收錄了10位未選入《新加坡華文作家傳略》內的作家,換言之,新加坡華文作家中,至少有36位以上原籍金門。
本文主要透過《新加坡華文作家傳略》及《新加坡金門籍寫作人作品選》等文獻,輔以新加坡金門會館考察與拜訪,蒐集新加坡金門會館相關出版品,梳理新加坡原籍金門之華文作家的金門書寫與原鄉記憶,進而思考浯島與獅城之間的情感鏈結及諸多對話可能。當浯島變成獅城,從僑鄉跨海到南洋,面對海外異鄉與他族文化,文學如何凝聚兩座島嶼?又將如何照應他鄉與故鄉?
4.填補史實缺角的老兵書寫-以金門作家的文學作品為例(劉國棋/金門微創文化旅店負責人)
1949年中國國民黨軍隊從大陸撤守到臺、澎、金、馬之後,早期駐守在金門防衛的士、官、兵有十幾萬人之多,除了部分是來自臺灣,被徵調的充員軍或自願役之外,有一大部分是中國國民黨敗退至臺灣時,隨其來自中國大陸各省份的軍人,故在金門書寫老兵是理所當然的事,而其文體也相當多元,有口述歷史、報導文學、新詩、長、短篇小說等,這些作品也就成為本研究關注的焦點。
本文從陳秀竹、莊鎮忠、石馬祥三人合著的《榮民口述歷史-用生命寫歷史的英雄》,以及林馬騰的《老兵故事-悲壯的歲月》二本口述歷史與黃克全的報導文學散文集《隨風飄零的蒲公英》一書。再加上陳長慶長期在軍中服務,與諸多老兵朝暮相處,以老兵做為故事的原型,所書寫出來的多部長、短篇小說,如《失去的春天》、《冬嬌姨》、《小美人》、《晚春》與《陳長慶短篇小說集》中越文本做為探討的文本。
研究者發現:老兵對故國的情感,對從小成長的故鄉,對養育他們的親人,都存有一份割捨不下的濃厚感情。而他們是最不起眼、最底層的小人物,即使是走到人生的終點,也不會有人為他們立碑,更沒有人會為他們杜傳,然而口述歷史與報導文學中的標題,彷彿是為這群老兵立了碑,而內文就像是為他們寫了傳。然而口述歷史與報導文學總是無法巨細靡遺書寫到老兵內心深處的思想層面。陳長慶的小說正好填補了這方面的不足,老兵一幕幕的生活場景與內心世界,都被這一篇篇的小說深刻地書寫著。不同的文類相輝映,成為了具有互補性的作用,是故;「老兵文學」的書寫不但補足了中國近代文學書寫的一個缺角,更是填補國、共戰爭中,正史鮮少記載的真實史料。
5.早期西堤福建人的社會貢獻及其與國內外的人脈關係:以金門人為探討核心(阮清風/胡志明市國家大學下屬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文化學系講師)
福建人是越南西堤華人各重要人群之一,與廣東人乃勢力最強大的人群。金門人乃是福建人的一部分,雖然遷居的時間比較晚、人數從來不多、以來少受學者的關注,但是一部分金門人在西堤政經、文教各方面顯得重要的貢獻,並獲得華人社會的知名。在早期西堤社會中,出身金門島的若干人士如傅錫琪、胡璉、趙維崧等人都留下重大不朽的功績,難免令人羨慕。本文經過梳理近人相關的研究成果,加上實地田野調查和訪問的資料,進而探討早期西堤華人各人群之中的金門人對於當地社會的貢獻,及其幾位名人在國內外的人脈關係。
6.故鄉情懷與現實的接受:從陳長慶短篇小說集和白先勇《臺北人》中的探索(潘秋雲/胡志明市師範大學文學系、黃氏秋水/胡志明市國家大學下屬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東方學系)
白先勇的《臺北人》主要描寫大陸人移居臺灣後的適應過程,而陳長慶的短篇小說集則主要描寫金門島的人與其生活。然而,這兩部作品都圍繞著兩個基本問題:對家鄉的情懷和對現實的接受。本文從三個基本面向來探討這個問題:記憶、創傷(身體、精神)以及人們在新土上接受現實的各種可能。我們分析人的意識在過去與現在的轉變中的複雜性、個體意識與群體意識的連結、傳統歷史與現代的相互作用,從中得出白先勇與陳長慶的寫作風格和觀察人生角度之異同。
7.戰爭時代中的女性身分與記憶:細論陳長慶《金門特約茶室》(阮黃燕/胡志明市國家大學下屬人文社會科學大學東方學系助理教授)
本文旨在探討陳長慶老師《金門特約茶室》中「特約茶室」的存在、女性在其中的身分及戰爭的書寫。特約茶室是一個獨特的「社交場所」,更成為了戰爭時代女性身分的重要象徵。本文將透過對該作品內容的深入分析,結合其他歷史數據和記載,探討金門特約茶室中的女性身分。本文將探討她們在戰爭環境下如何應對、反抗和塑造自己的身份認同。同時,她們在戰爭中所經歷的記憶、情感和經驗如何被刻畫、記錄和傳承,也是文章關注的焦點。本文期待通過對歷史事件的還原和對女性經歷的細緻描述,揭示出真實的歷史面貌,使女性的經歷不再被忽視或遺忘,從而共同創造一個更加平等、尊重和包容的未來。
8.金門文化生態與觀光旅遊在越南之利基(朱鎮雍/胡志明市國家大學下屬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文化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本文提出了一項研究建議,從文化學的角度審視金門的觀光產業潛力及越南旅遊者的偏好,分析金門文化生態旅遊在越南市場的推廣利基。通過此研究,希望能讓更多越南人了解金門的文化和自然魅力,並促進越南境內的金門群體與當地的文化交流。全文分做五個章節:一、金門文化生態概述:金門文化與自然生態環境、金門旅遊相關研究和金門越南之關係。二、越南觀光市場:越南觀光業的發展概況,如越南旅遊產業發展情況、分析越南生態旅遊市場的需求和趨勢,特別是越南旅遊者的偏好和興趣。三、金門文化生態旅遊在越南市場的潛力:越南旅遊者對金門文化生態的潛在興趣、推廣金門的具體方法和途徑。四、文化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發展與保護的平衡、可持續發展策略如社區參與、環境教育和資源管理等。五、結論與建議:總結與未來展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