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漫談學生的網路糾紛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慧文。
點閱率:9,430

今年擔任國中部的班導師,不到三個禮拜,已有兩位同學因為網路上的糾紛,在晚上八點多傳Line要我主持公道。
這兩次糾紛,我當下的回覆都是:「這件事我不知道前因後果,難以置評。我明天到校找相關同學們來談,了解事情經過後再處理。」
因為,如果當晚就要評論、處理此事,勢必不能只聽單方面的說法,而必須傳LINE或打電話給相關的同學。但晚上8點多已經是學生們應該準備休息的時間,如果此事錯綜複雜,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因而耽誤就寢時間、影響第二天上課的精神,那老師可就難辭其咎,也會給予家長極為不佳的觀感,因此,事緩則圓,無論導師多麼想早點「釐清案情」,都不宜在晚間時段打擾學生。
換個角度來說,學生其實也不宜在晚間要求導師處理班務。畢竟老師也是需要歇息的凡人,如果耽誤了老師的休息時間,影響了隔天的上班情緒和教學效果,那倒楣的也是學生。不過,在這個「學生權益比老師的更受重視,老師猶如24小時不打烊服務業」的時代,這番話倒是後話了。
到校了解後,第一次糾紛是:A、B兩位男同學在校有口角爭執,雖然已在導師我的勸導下互相道歉,但仍心存芥蒂;放學後A同學便將B同學踢出了學生們的Line群組,待B同學大怒質問時,A同學卻說是不小心手滑按到。然而要將某人踢出Line群組,程序頗不簡單,所謂「不小心」云云,實難置信。
第二次糾紛是:幾位同學在學生群組中批評不在群組中的C同學,A同學將這些言論截圖,傳給C同學,並說:「你被排擠了!」讓C同學心生難過,希望老師幫忙。
我本身是網路隱士,沒有經營臉書和IG。教書二十多年來,偶有聽說某些家長或學生在網路上對我有所批評,衍生到在現實世界也對我偶爾流露不尋常的態度和言語。這時我絕不會設法查看那些網路發言,那對我來說是另一個世界的事,我照樣在現實世界中為所當為。不久之後,「酸民們」就會發現我自帶防火牆,而他們又未必有在現實世界與我正面對決的勇氣和正當性。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這種對我來說只是隱約感覺到的暗潮,往往很快就自討沒趣地銷聲匿跡。
每當在新聞中看到某些人因網路霸凌輕生,或在校園中看到某些學生因網路糾紛而氣憤或沮喪,內心總感到不值,心想:又沒人規定非得在網路上經營另一面的人生,網路是為了人類的便利而存在的,如果竟會對人的現實生活產生負面影響,甚至造成憂鬱厭世,那還不如絕巧棄智,減少或停止網路社交。二、三十年前的人別說沒有網路社交了,連手機都沒有,不也活得好好的嗎?
但我這個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想法,顯然與年輕學子之間有極大的代溝,他們是如此重視同儕、沉迷網路,因此我只好盡量同理他們的心情,告誡他們網路發言的禮貌。每個人都有優缺點,在網路上刻意排擠某人,或是一時起鬨、誇大某人的缺點,讓負面言論在網路發酵,對當事人並不公平。回頭看看自己,難道就沒有任何可供加油添醋、放大檢視的缺點嗎?如果我們不經思考地從眾跟風、肆意批判,很可能有一天,輪到自己成為眾矢之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網路當然也是。現實人生已經很難了,還要在網路上經營一個虛擬人生,我總覺得太累了。我希望年輕學子減少對網路(包括遊戲和社交)的關注,多用心在現實世界的學習活動和人際關係,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無謂的網路糾紛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