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以盤山村下堡西翁氏宗祠的彩繪修護探討文物修護的真實性

發布日期:
作者: 談宜芳。
點閱率:11,627
字型大小:
圖2 正廳中梁彩繪修護後的狀況。

圖2 正廳中梁彩繪修護後的狀況。

下堡西翁氏宗祠為兩殿兩廊式格局,建於何時已不可考,僅知1912年、1970年曾修建。2022年10月我受託來修護正廳和門廳中脊梁,由於宗祠本身未具文化資產身分,沒有前期深入的調查研究,我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對物件未充分瞭解的情況下完成修護工作。
巨大完好的百年木樑
當兩支巨大木樑從屋頂落架後運送到我工作室時,首先驚訝於正廳中脊梁的巨大、無損、扎實,經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曾逸仁教授檢測,木材材種為福州杉木,材齡超過40年,在進行木材檢測敲擊兩邊端部時,竟然發出近似金屬的鏗鏘聲,相較於當今採用人造林快速成長質地較鬆的木材,這樣的木料極為罕見,再觀察彩繪使用礦物顏料,我判斷兩支木樑可能是1912年所畫,1970年重修時狀況良好未抽換的部分,因此,雖不是法定的文化資產,我還是比照古物來修,尊重其真實性,盡可能保留物件的原貌和原始材料。
翁氏宗親希望在2023年上半年兩支中脊梁能修好並擇吉日上梁,因而我只有幾個月時間,老實說,當修護好時,我還沒完全研究出彩繪題材,只覺得中脊梁畫有兩個外國人很特別,從未見過,直到上梁之後數月,2023年8月我才梳理出緣由。
修完才瞭解意義的彩繪
翁氏宗祠正廳中梁中央繪四隻蝙蝠向心環繞太極八卦,以避邪制煞、鎮宅平安。八卦兩側為身穿西方紳士衣著頭戴禮帽的番人騎獅,手持蕉葉掛了銅錢,加上蜻蜓(閩南語稱「田嬰」)、蝴蝶等有多子、幸福寓意的圖案,中梁兩側中段彩繪鳳凰展翅,還有琴棋書畫象徵詩禮傳家,中梁端部以花卉惹草飾之。(圖1、2)因正廳為祭祀場所,以致彩繪表面有煙燻污染,又因是開放空間,中梁上有許多鳥禽駐足遺留的排泄物痕跡,另外,過去塗刷、注射的防蟲蟻藥劑也在彩繪表面形成許多凹凸痕跡(圖1至圖3)。
原以為翁氏宗祠選取少見的番人騎獅(異國人與異國動物組合)為中梁題材,是源於下堡翁氏族人當年到新加坡和印尼經商,受到西洋和南洋文化的影響,將高大威猛的番人和獅子畫在中梁上可能類似門神的功能。深究之後,發覺「番人騎獅」或「胡人騎獅」並非與翁氏宗族早年下南洋的經歷有關,而是中國古老的題材,可以追溯到張騫出使西域後就帶進的異國文化,到了唐代相當流行,在《冊府元龜》、《新唐書》、《舊唐書》中均有關於西域諸國貢獻猛獸和馴獸師的記載,採用這類題材的開端可能只是獵奇,也寓意國力強盛、天下太平,多用於皇室宮殿陳設,但後來演變為守衛、鎮宅、祈福的作用,目前可見的實體文物,如2003年在山東臨沂洗硯池晉墓考古發掘的青瓷胡人騎獅形器(圖4)、唐武惠妃墓石槨上胡人騎獅圖案、花蓮縣文化局石雕博物館典藏時代不詳的番人騎獅栓馬石、由民間收藏曾出現在紐約蘇富比(Sotheby's)拍賣市場的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胡人騎獅熏爐(圖5)等,只是我們未在臺灣的彩繪見過,特別是在民間的建築,而翁氏宗祠的番人騎獅不拿武器,手持蕉葉掛銅錢象徵招財,也是畫師特別的創意。
為何要重視文物修護的真實性
一般民眾對於文物修護的期待可能是「完美」,可是修護師費工耗時修完之後的成果可能是歲月痕跡仍在、顏色依舊黯淡,下堡西翁氏宗祠不是法定的文化資產,其實可以不受文資法的約束,聘請畫師依照其慣用題材重新創作,既省時又可能節省經費,但是,如此一來,彩繪的特殊價值可能在這一次修復工程中消失無蹤。
修護法規和國際憲章要求尊重文物的真實性、儘少干預,是因為這些原始物件和材料可能承載許多我們當下不知道的資訊,而如《威尼斯憲章》提示:「修護文化資產的目的,是保存藝術作品與歷史證據,將其具真實性之完整豐富面向傳給後代是我們的任務。」
下堡西翁氏宗祠目前已修復完成,預訂於2024年12月9日至10日舉行奠安典禮,12月12日開祖厝門,部分彩繪和雕刻仍維持原貌,鄉親期待未來可以透過這些老物件,解開祖先留下的密碼。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