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桑梓揚芬留追思 ──張邦育先生事略(1933至2024年)

發布日期:
作者: 張火木。
點閱率:10,080

民國一一三年十月十一日,張邦育先生在新北市永和區張宅中仙逝,享年九十二歲。「張邦育先生治喪委員會」由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出任榮譽主任委員,新北市政府市長侯友宜擔任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則由陳福海縣長等十八位地區產、官、政、學各界首長代表出任,總幹事由黃獻平擔任。
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自九十年九月十五日,創立二十四年以來,張邦育董事長均受聘為協會榮譽理事長,長期大力義助並支持地區文史工作的扎根及推展活動,九十五年十月十四日,《烽火鄉情:張邦育回憶錄》出版發行,在金臺兩地隆重舉行新書發表會。一一二年十月,新北市文化局獎助作者撰述《金門旅北飄泊的敘事》,該書中收錄有〈張邦育烽火歲月創業楷模〉。
回顧張邦育先生一生的重要事蹟,共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烽火歲月成長期
民國二十二年農曆九月初一,張邦育出生於金門縣洋山村,比中華民國小二十一歲。他曾回憶一生中,可以說是嘗盡人生的酸甜苦辣、五味雜陳及貧窮富貴等滋味。
張邦育伯父張明佐先生,在「走日本」的時代就下南洋,父親張明油先生因兄長在南洋的關係,在他四歲時,就曾舉家到南洋,除了在民國三十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一度舉家返鄉外,亦長年遠居於南洋,留下他和姊姊張麗玲及母親黃玉荷三人在家鄉相依為命。
就他父親的生涯歷程,因與僑鄉有密切的關係,對他日後來臺創業人脈條件幫助非常大,尤其是張允中、張允伏二位表兄,對他日後事業的發展,助益良多。
二十六年十月,張邦育五歲,根本不知時局的艱難,因日軍攻陷金門島,讓島民在異國統治下,他身歷其境,雖是幼兒時期,跟隨父親和家人一起遠走他鄉,飽嘗流離失所之痛,直到四年後太平洋戰爭發生,八歲時才和父親從印尼經廈門返回金門。
張邦育從印尼返鄉時,雖已屆齡八歲,是可以上學的年齡,但因地區學校少,三十二年九月,已經十歲只能就近在村內的私塾就讀。因父親被日本軍隊強徵去建機場,家裡只有他和母姊三人,所幸家裡人口不多,擁有可耕地不少,除種植甘藷、花生、大小麥外,還可種些稻米、甘蔗等,基本溫飽不成問題。
父親在他十三歲時,再度去印尼,因為生意不穩定,沒有固定寄錢回家,他只能和母親相依為命,因此學會下田耕作,家裡養二十多隻豬,也各養一匹牛和馬。
他回顧在青少年時期,在逃難流離失所的日子,沒有學習教材,也缺乏系統化教學內容,有關品格教養與學習經驗,完全是靠家庭教育與農耕生活的實際經驗,他終身為人敦厚樸實、誠懇待人的人格特質,可說奠基於這段時期。
三十八年底,金門發生古寧頭戰役時,他已經是十七歲,因時局紛亂緊張的關係,連小學都沒能畢業。
三十九年八月,金東私立中學成立,因他連小學都未曾畢業,所以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去應試,那時私立金東中學校長是張榮強先生,張校長面試後同意給他先寄讀,若第一次月考成績及格,即給予免試直升。
從初中到高中他除了學校的課業外,最重要的生活角色,就是要擔負起家裡的農耕重擔,因此他經過多天思考,認為如果不繼續讀書,恐將終身失去讀書的機會,亦經再三與母親商議,母親贊同他能繼續升學。
四十三年,他二十一歲那年,金門發生「九三砲戰」,金門中學被迫遷到陳坑,讓他親身見證在砲火下艱苦流離的日子。
四十四年一月,金門中學陳永坤、薛芳煌、于文岳三位同學因響應「建鑑復仇」運動,而決定志願從軍獻身救國,「投筆從戎」進入海軍官校就讀,學校特為他們舉辦歡送會。
當時張邦育本來也響應從軍,想和他們一起同行,奈何因為他是家中獨子,而母親亦持反對意見,所以最後才作罷,但因他響應「建鑑復仇運動」的義舉,所以在四十四年二月一日,獲得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頒發榮譽狀一紙,表揚他參加此項有意義活動。
四十六年一月二十六日,當時來臺成員代表,金門縣支隊長尹殿甲,秘書徐萍,學校大隊長易希鎬,社會大隊長徐榮祥,導師康天元,軍訓教官謝逢源,社會團員葉德輝和李翠吟,學校團員許丕華、呂永美和張邦育三人。
高中畢業之前的臺灣之行,不僅開拓了人生視野,也影響日後他對自己生涯角色的抉擇,因為就當時的處境,選擇不升大學,可說是一項顧家與務實的抉擇,雖然日後回想起來,仍不免有些遺憾,但仍是屬於不後悔的決定。
四十六年七月二日,金門中學舉行體育運動大會,會場上留下一幅很長的對聯:「中華兒女最雍容珠璣錦繡文章個個琳瑯鯤鵬慧業,八閩子弟好身手鐵餅標槍球藝一行騰耀龍馬精神。」當時無論是校歌內容或是運動會主題,均充滿慷慨激昂的朝氣,在這種氣氛成長的青年,自有其堅忍的人格特質。
四十九年八月,金門中學才又回到金城中正堂復校,是由金中、金東兩所中學合併成福建省立金門中學,籌備會召開日期為八月十三日,而第一屆開學在當年九月三日於中正堂舉行,學生有兩百七十餘人。他一生最重要的學習階段,都和金門中學有關。

二、耕耘基層發展期
四十六年六月,二十四歲的張邦育在高中畢業後,很快完成婚姻大事,開始忙著找工作,當時在金門有高中學歷,工作不算難找,約在四十六年九月,金沙鎮浦山國民小學,聘他為臨時教員,因只有高中畢業的學歷,只能當代用教員,每月薪津連眷補的津貼,合計是新台幣四百七十元,在當時因生活程度很低,一家三口,且兼作農牧,所以家庭生計還算可以過。
四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式聘為農業推廣教育幹事,擔任文書工作,當時農會理事長時常要他代其函覆信件,推廣課除繕寫農業報告,還須時常陪同推廣課長或督導員下鄉指導農業推廣工作。
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那天是星期六,而他剛好要當班,不能回家,很快就逃進防空洞,並沒受到太大驚嚇,但因母親在洋山,夫人陳玉端回娘家在斗門,這二個村落都是砲兵陣地,是匪砲轟擊的目標,所以內心十分不安。
四十七年十月中旬,政府宣佈金門民眾可以自由遷臺,第一批共有六千一百餘人分乘軍艦抵達高雄,政府為妥善安頓這批民眾,由救濟總會每人發放救濟金新台幣三千元。
五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張邦育調升為縣農會推廣課課長,此雖是他個人職業生涯中的榮譽,亦是一份責任感使然。掌管全縣農業推廣計畫執行,包括:農事推廣、四健教育、家計改善,還需注重農牧品種改良與試驗等。
五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正式接任供銷課長,從此他由農業推廣課長調任供銷課課長,負責全縣農用物資採購與供應,因秉性忠直、工作認真負責,當時農會因盜賣案損失,經濟情況非常拮据,但因他調度適切,故對金門農用物資:肥料、種子、農具等,均得以供應無缺,因此深受農會長官與同仁器重。
在他金門農會擔任農業推廣課長時,引進臺農六號玉米種子及栽培技術,增加農民的收入,而在他擔任供銷部主任時,首次創辦金門毛豬活體外銷臺灣,解決地區毛豬滯銷問題,使農民免受滯銷的損失,讓金門毛豬能夠產銷平衡,實為一舉兩得,對改善當地農民生計,幫助非常大。
張邦育在農會服務十六年來,除於四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被選為金門縣模範青年,接受表揚外,並自四十九年至五十九年十年間,因主辦歷年農民節農產品展覽會及舉辦各種活動,深受各界肯定。

三、旅臺創業貢獻期
六十一年底,張邦育岳父為了興建洋樓,從新加坡返金,略知他與洪榮華總幹事有若干事情不能溝通,因此提議往臺灣發展,如果有經商的興趣,他可與張允伏表兄研議,當時他亦覺得長久在農會服務,最多只能升到總幹事的職位,亦無多大的空間,可供自己發揮,而那時他已生兒育女,一家大小已是九口之家,生計壓力大,若每個月只靠農會的薪資,亦非長久之計。
六十二年二月,四十歲,他與表兄張允伏相約在臺灣見面,相見敘談很愉快,因此決定在臺北成立公司,從事國際貿易,做此決定後,他立即返金向農會提出辭呈,結束在農會的工作,當時作此抉擇,可以說是他這一生中,最大的人生抉擇與轉折點。
六十二年四月初,他離開服務十六年的金門農會,的確是他這輩子最大的挑戰,一則是因家庭生計很重,二則隻身來臺,創業成功與否充滿不確定性,而且自己又缺乏資金,可以說是兩手空空,卻要舉家來臺,當時生活壓力很大。
六十四年三月,他與張允伏表兄合資成立煒達貿易股份有限公司,由他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並在臺北市復興北路七十號四樓購置辦公室。六十九年五月,煒達改組成立銘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本額增為貳百伍拾萬元,由陳奇逢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由他擔任董事,但業務仍以煒達公司為主體,公司員工只任用四人,因此工作十分繁忙,陳奇逢兼會計工作,呂有明跑銀行,而一切業務都由他負責。
七十一年八月,煒達公司再向世偉建設公司訂購長春路一七二號八樓辦公室,於七十三年一月一日遷入辦公,而長安東路的辦公室暫租出去,直到七十八年,因煒達公司人事重新改組後才出售。
七十三年四月間,原吉星船務代理公司楊福來來公司洽商,擬與東光船務合資代理船務事宜,經與表兄張允中洽商,對方有意要買東光船務公司的執照,由他與楊福來合作經營。
七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前往新加坡與張允中研議,並決定以新台幣壹百貳拾萬元向原東光船務公司侯太太買執照,並投資伍百萬元,由他擔任董事長、楊福來擔任總經理、呂有理兼任副總經理,並於七十三年五月正式營業,初期由他負責貿易工作並兼任船務,業務更加忙碌。  
東光船務代理公司自七十三年至七十八年之五年中間,由於大家努力,且太平公司配合與協助,每年均有盈餘可分發紅利。東光公司一向秉持優良的服務品質,提供客戶經濟、便捷、安全運輸服務,符合客戶需求的服務項目,整櫃及併櫃皆收,船期密集,運價超值。
七十四年四月二日,成立東輝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因東光船務代理公司係代理新加坡PIL公司在臺灣業務總代理,其攬貨港口係以有灣靠港為主,但尚有許多世界口港PIL航線無灣靠,為服務出口商之全方位需要,而成立東輝攬貨公司,以為出口商解決貨運問題,亦可彌補船務代理業務服務面之不足,進而可以增加業務量。
七十四年八月,東光電腦公司原名為新州電腦公司,原係與翁正雄合夥,於八十六年八月因公司改組,改名為東光電腦公司。公司業務初創時期,為政府機關行號處理資料及登打,中期則是承包辦理經濟部、勞保局等單位資料輸入建檔等工作。
八十五年,張邦育調任長子張群釗為總經理,至此業務慢慢進入正常階段,此後太平船務公司PIL、太平船務公司子公司ACL的航線一再擴充,因此業務量亦隨之增加,營業額亦歷年成長。
九十二年,金門地區舉行兩岸海陸祈福大法會,表兄張允中也透過他捐贈新台幣一百萬元,張邦育認為張允中一生的成就,可稱是「全球華僑之光」,亦是「金門鄉梓之福」,絕對是值得兩岸三地人民效法的創業楷模。
太平船務公司,除在新加坡擁有龐大船隊外,至九十五年已超過一百艘,太平船務營業額達到三十億美元,公司業績連年增長;雖然張允中長子張松聲謝絕記者,以「船王」名稱來稱呼他父親,然而對張允中來說,「航運界鉅子」應該是當之無愧。

四、服務鄉親奉獻期
張邦育除了出國時段外,人不是在公司上班,就是在家裡,是作息非常有規律的一個人。夫人陳玉端守護著家人,在高中畢業那一年就結婚,因此夫人讀完高一就休學,在家相夫教子,一輩子為家庭與家人犧牲奉獻。
由於夫人陳玉端大半輩子都在家裡服侍公婆、教養子女,讓他在外頭事業發展,完全無後顧之憂,夫人勤儉持家,盡心盡力教育子女,讓三子二女都順利完成大專學業,而且都在公司服務,每個人都能獨當一面,也都有優異的工作表現,家庭和樂,伉儷情深,均讓他感到無比的欣慰。
張邦育長子張群釗四十七年次,成大企管系畢業,曾任東光與東輝公司的總經理職務,為人處事穩健幹練,在公司服務多年,可說適才適所,近年來,同鄉會的公益活動均由長子群釗代表父親出席,深受鄉親父老肯定有加。
長女張碧珠五十年次,高商畢業,曾任東光公司航線經理職務,做事認真負責。次女張碧惠五十二年次,專科畢業,曾任煒達東光電腦公司財務經理職務,做事認真仔細。次子張群增五十五年次,專科畢業,曾任東光公司總務經理職務,做事認真幹練。三子張群達五十九年次,專科畢業,曾任東光東輝公司業務員,做事負責踏實。
九十四年七月,張邦育母親以百歲高齡過世前,為克盡為人子孝道,盡量抽空陪伴母親晚年時光,最後幾年,每個星期都會返金侍母,一年達到五十六次,其父母親都在家鄉度過安詳寧靜的晚年。
張邦育自來臺迄今,已累積四十餘年企業經營的經驗,主張應當與員工們分享利潤,同時應提供合適的工作環境,加強對員工教育訓練,增加員工對工作的安定性,也就是說不要只爭一時的利益。
員工也應該在工作崗位上認真工作,並應發揮最大敬業精神,公司主管應協助員工專業化,協助員工遵守兩大原則:一、在主要的責任範圍內,快速培養負責專業的工作態度。二、在工作崗位上,把專業知識的實際功能發揮出來。
於商場工作環境較為複雜,充滿挑戰性,但仍然本著金門子弟「務實誠信」做人原則,做什麼像什麼,身體力行,將工作崗位的角色發揮到淋漓盡致。在事業有成後,熱心經營金門同鄉會,同時首開風氣之先,口述回憶錄,其一生秉持誠信待人原則,為旅臺鄉親與金門同鄉會樹立了最佳的服務標竿。
張邦育回顧其一生的人格特質,由於早年的人生經歷,從十三歲起就必須到田裡從事農耕,負責起家庭生計,因此從小就養成腳踏實地的習慣,從少年時期到青年時期,從小深知勤儉持家,乃至到高中畢業後,到農會服務期間,均是本著苦幹實幹的精神。
張邦育在金臺兩地從事社會服務,前後達六十年,在金門服務十六年,在臺灣經商四十四年,他一生秉持努力學習,精益求精,待人以誠,嚴以律己,知足常樂,有所為有所不為,刻苦耐勞,凡有益社會之事都願意參與。
在臺灣經商四十四年來,從未與人結怨,在商場上只有朋友,凡事能退一步想,就會海闊天空,吃虧就是佔便宜,從不與人計較,也是其人生的價值觀。
七十七年,張邦育五十五歲,榮任臺北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職務,體會到同鄉會要強化組織功能,才能有一番作為,才能及時照顧需要關心鄉親的需求。
此外,擴大集結鄉親資源,獎勵年輕學子上進心,發放獎助學金,強化《鄉訊》報導內容,逢年過節慰問低收入戶及住院鄉親,以及策辦旅遊活動等,當經費不足時,都會伸出援手。
在過去擔任二屆同鄉會理事長期間,至少捐贈新台幣貳百萬元。他常說:「不是我有錢,而是我節省自己,肯出手幫助人,這是我一貫的作風。」同鄉會的事務,須要大家同心協力,希望鄉親一起共襄盛舉。
九十二年十一月,受聘為金門縣政顧問,有機會參與金門縣政顧問與諮詢角色。九十四年十一月三日,金門縣長候選人李炷烽競選連任,籌組成立競選總部,大家公推由他出任後援會會長。
九十三年,受聘為金門水陸大法會名譽副主任委員,九十四年五月,受聘金門大佛籌建委員會委員,並於九十五年四月二十一日,獲選為金門大佛園區開發基金理事。
參與金門家鄉各項盛會及活動,諸如臺北縣金門同鄉會急難救助仁愛基金、水陸大法會、金門家扶中心活動、金門愛心基金會活動以及金門大佛籌建基金會成立,以及洋山家廟六甲西宮籌建等,均抱著回饋家鄉的心情,盡力而為,先後捐獻金額新台幣四百餘萬元。
九十五年六月,國立金門高中舉行第五十二屆學生畢業典禮,並表揚顏忠誠等三十位傑出校友,其中工商企業類:顏達仁、歐陽自坤及張邦育等三人。
顏忠誠主席於《張邦育回憶錄》序文〈旅臺鄉親的創業楷模〉中說:「張邦育鄉親出生於民國二十二年,金沙洋山人,是第一代八二三烽火旅臺創業有成鄉親代表,歷經金門日據時期,最難得的是親歷『臺灣奇蹟』國家經建的行列,在事業有成後,熱心經營金門同鄉會,同時首開風氣之先,其一生秉持敦厚誠懇待人原則,為旅臺鄉親與金門同鄉會樹立了最佳服務標竿。」
李炷烽縣長於《張邦育回憶錄》序文〈真誠關懷家鄉發展的長者〉中說:「張董事長邦育是一位年高德劭,令人尊敬的長者,雖長期旅居在臺,但關懷家鄉的心從不稍減,對於金門政經建設,未來發展,屢有高瞻透矚之灼見,其自民國七十年代赴臺創業以來,秉持勤苦拚搏的精神,成功的開創了個人事業版圖,寫下了令人動容的生命故事,也刻劃出屬於那個世代的偉大篇章。」
一一三年十月二十九日上午,張邦育董事長將於臺北市大安區辛亥路懷愛館舉行家祭及公祭,作者承蒙張董事長提攜愛護長達三十餘年,謹就個人對長輩的認識及敬仰之情,撰述輓聯如下:
敬輓張邦育董事長千古:
一生鞠躬盡瘁心力於金臺鄉親,
一世無私奉獻物力於兩地桑梓。
晚輩張火木泣淚拜輓於一一三年十月二十日。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