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的慾望與滿足
「欲望(Desires)能夠從現實中得到滿足嗎?」這是我近期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你我應該都有過,面對「想要」的事物而猶豫不決的時刻,明知「想要」與「需要」是不同的,但還是時常陷入自我說服的藩籬,尤以開始邁入社會後,有自己可掌控的收入,因消費變得簡單,更容易邁入為慾望消費的情狀中。
「這件衣服好好看!」、「這家咖啡廳好美!」、「這個商品是期間限定!」這些是日常容易出現的欲望、以致產生「想要」的衝動,但是否有那麼「必要」?當然不,但我有時甚至會說服自己,賺錢不就是為了花?辛苦的日子總要有點自我回饋,否則也太辛苦了,最後往往會說服自己,若不滿足當下的慾望,我可能會因此陷入猶豫的情緒、浪費的也是時間成本和心情,不如滿足慾望以達到當下的快樂。「你的一天中,會出現多少慾望?」此指的是生活中所有、想做但沒做、或尚未做的事情,即便只是「想」回家、「想」滑手機、「想」吃點好料等這類以稀鬆平常的習慣或行動;當然,也包含「想」喝酒、「想」批判他人、「想」違背道德或法律等,這種容易多方影響自身、或社會觀感中負面的慾望。
近期在公司舉辦的講座中,聽到心理諮商師說道,你我的情緒反應,其實是來自自身的「信念」,而非「行為」本身。舉例來說,假設今天我出門上班時不小心踩到動物排泄物,我會感到無奈、憤怒、今天一整天心情可能會低落;但假設,今天我打算去買樂透彩,事前向神明許願能中大獎,一踏出門就踩到動物排泄物,我可能會覺得這是神明的旨意,而感到興奮、確幸、認為今天一定幸運的日子。上述例子較為直白些,但可以發現,踩到排泄物這「行為」,導致的「情緒」與後續行動是不同的,取決於自身所想、當時心裡的信念;故可以再擴大來談,「慾望」的產生其實也部分來自信念與價值觀,當我說服自己,一旦擁有的此所想要之物,我「認為」我會感到喜悅和心靈富足,我認為此慾望的出現,符合自身信念中所想,進而說服自己將「想要」變成「必要」。但其實,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中顯示,人類是可以「抑制」住慾望的,人類是可以判斷是否為必要之物的,只是我們願不願意去「意識」到此概念所在,及有沒有足夠強大的意志力。
「真正的成熟,不必是無欲無求,而是知欲知求。」這是我一次無意間在書店看見的一句話。當代網路上諸多語錄或文章都喜歡提到,人過了30歲、或人到一個階段,就該如何所做、就該富足內在等內文;老實說,我認為當今社會因網路快速傳播資訊,因此人們接收的資訊量、多半比其他時期的同年齡人更多,故不應僅限於30歲後,或是某某階段的人才該有「自我富足」和「成熟」這類的意識,甚至出社會前的學子都該有此自我意識。當今社會中「被塑造出來的『慾望』」已多到數不清,因社會存在利益和買賣,故此行為只會越來越多;當需求越來越多,也可反過來說成、「誘惑」越來越多,故人們都該有自主意識和控制的能力,給自己一個消費或投入心力的設限,再給自己訂立下一個是否需要的判斷基準,才得以於當今快速變化的社會達到生活與自我的平衡。舉例來說,很多人或新聞會談到,當今年輕人的租客族越來越多、當今不步入婚姻者越來越多,我相信其中一個契機,一定與當今社會充斥著的「慾望」有關係,因想要的事物更多、能做的事情更廣,對於一定要依循前規的理由就下降;當我能透過各方面獲得個人的滿足,就不一定需要建立家庭,因為自我的幸福程度也可能因此下降,且當我花費諸多物質和金錢在其他事務上,如花錢租房及提高生活品質,使得自身的積蓄下降,便自然地,達不到買房之類的需求,加上社會各項理念和新型態價值觀興起,故自然而然地認為此非必須。
「這些都是我的慾望,我看見它們,指認它們。也好喜歡它們。」出社會後,買一些流行性衣物的頻率下降,但購買實穿性和質感性衣物上升,與其追逐流行,越加認為舒適、適合自己最重要。又慢慢認為,比起白瘦體態,不如保有適合自我的體態和外表,放大自身優勢遠比追求一致性潮流來得重要;不再主動追求認識一些需要自己迎合或配合的群體,來獲得一些看不見的優越感或地位,而是保持幾段良好的情誼關係,適時聯繫、不硬性每天都要分享瑣碎,讓每段關係都成為舒適的存在。這是近期的我所追求的「慾望」,我還是會想要物質、還是會想要一些適時的放縱,但我越加理解自己想要些什麼,想要保有自身靈魂的特別和自由,我理解我的慾望,我能看見、指認它們,也喜歡這些慾望,拋開身體和例行得執行的公事外,這讓我心靈獲得極大的富足。
有時候我會想念金門,陰雨綿綿的台北真的容易使人心情低落,雖然金門的空氣也時常不佳,但真的,每回回家、以前學生時期走在金門街道上,都有種心情開闊的感受,目前我在台北會移動到的地區都是高樓或社區居多,時常有種看不見天空、沒有自由的念想。我在求學期間,產生要到台北打拚事業的慾望,而今正進行中,卻時常有種想放鬆回家的慾望,讓我常認為自己是矛盾綜合體,總是在抉擇和念想另一事物的路上。我認為,「慾望」和「需求」之前的差異,往往使人感到心理不平衡,我們不斷追求更多、更優越的事物,這隨時代變遷,應該會越加強烈;想必我們的祖先追求的慾望不會是最新型的蘋果手機,而是不斷尋求資源以保生存「需求」。慾望的根本應來自人類的本能,因人類會追求更優質的生存和後代,但當慾望無限膨脹時,可能會成為一種心理負擔,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不滿足心態」、「比較心態」,會使人們感到不幸福。我持續思考著,如何克服這種不滿足,如何體會生命真正的需求和意義呢?
也許,唯有培養感恩之心,或是再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慾望,以及,追求對自己有意義的活動和關係,才能克服這種不平衡的心態。也許,當生活變得更簡單,人們才更能體會到生命的真正意義,產生的慾望也能更加純粹且帶有長久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