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施工監督與稽核機制 確保工程品質全面落實
2023年4月3日的芮氏規模7.2強震,導致新北環狀線出現橋梁支承結構受損、鋼箱梁錯位及軌道斷裂等重大問題。事後,由新北市政府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進行鑑定,結果顯示事故主因並非單純的天災,而是施工單位未按核准設計圖施工,導致結構設計的防震機制未能有效發揮作用。
從技術層面來看,鑑定指出支承插銷因未依設計圖進行銑穿加工,導致上方出現過多贅餘空間。在地震作用下,插銷發生跳躍,導致支承底部脫離原本應有的抗剪界面,進而使橋梁結構喪失穩定性,造成大範圍的鋼箱梁錯位與軌道斷裂。這顯示出施工單位在落實工程設計細節上存在明顯缺失,且施工品質控管與監理機制未能及時發現並糾正問題。
公共建設工程的成功,仰賴於設計、施工與監管三大環節的無縫銜接。然而,本案暴露出現行工程管理體系在落實設計標準與施工品質管控上的弱點。即便設計圖經過多層專業審核,若施工單位未能嚴格執行,最終結果仍可能導致結構性災害風險。
此外,這次事件也顯示出風險管理機制的不足。地震作為高頻發生的自然災害,工程設計與施工應將「可預期風險」納入整體防災規劃中,並進行定期檢查與驗證,確保設計抗震性能在實際施工後能夠被有效實現。
在公共工程的執行過程中,施工單位的監督與稽核機制是確保工程品質的核心環節。未來,主管機關應進一步強化對施工單位的即時稽核,建立更嚴謹的現場監管機制,確保所有施工工序皆符合經過核准的設計標準。這不僅包括工程關鍵節點的檢驗,也應涵蓋整體施工流程的稽核,確保每一個工序都有完整的驗證紀錄。此外,主管單位可引入第三方公正機構,獨立進行施工過程的檢測與稽核,防止因內部人員或利益衝突導致的監管疏漏。現場工程師與監工人員的責任也需進一步明確,若發現設計未按標準落實或有違規行為,應立即通報並要求限期改善,避免隱患持續累積。
完善現場驗收機制,落實逐層審查責任:
現場驗收是公共工程品質控管的最後一道防線,未來應建立更系統化、嚴格且可追溯的驗收流程。驗收機制不僅應涵蓋每個施工階段的完工檢驗,還應在關鍵結構工序完成後,進行更嚴格的中間驗收,以確保後續施工不會掩蓋潛在問題。主管機關應設立專責稽核小組,定期抽查工地現場,檢視施工進度及品質,並要求施工單位提供詳細的施工紀錄與技術報告。特別是在涉及關鍵結構安全的部位,如橋梁支承、抗震設備等,應進行雙重或多重驗證機制,並由不同單位進行交叉審查,確保無一疏漏。此外,驗收單位應善用新技術,如數位監控系統、BIM(建築資訊模型)等工具,提高驗收的精確度與透明度。
有效的責任追溯機制是防止公共工程疏失重演的重要保障。未來,主管機關應建立明確的責任歸屬體系,將工程設計、監管、施工及驗收等各階段的責任人員進行標準化的職責劃分,避免責任歸屬模糊,導致事後無法有效追究責任。當發現施工未按設計標準執行或有監理失職情形時,應啟動責任調查機制,依法對相關單位及人員進行追責,並視情節輕重進行懲戒。此外,主管機關應建立「黑名單」制度,對違規的承包商、設計單位或監管單位進行登記,限制其參與未來公共工程的資格,從源頭遏制違規行為的發生。唯有透過明確的責任歸屬與有效的懲戒機制,才能真正建立公共工程的品質保障與風險防範體系,杜絕類似事件再度發生。
新北環狀線震損事件不僅是一個工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體制與管理層面的警訊。唯有透過強化設計、施工、監管三方協作機制,並將風險管理制度化,才能真正確保公共建設在面對未來災害時具備足夠的韌性與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