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學習歷程背後的教育反思

發布日期:
作者: 艾利克。
點閱率:3,023

近期一個財經類粉專引發熱議,原因在於其聲稱要幫助親戚小孩代寫學習歷程檔案,目的是協助該小孩進入國立大學的商學院,更進一步解釋,這正是擁有資源的家庭升學的優勢所在。這篇文章一出引發了兩派網友的激烈討論。
一派認為這樣的行為無疑是造假。學習歷程本應幫助學生記錄學習過程,反思所學,展現對某學門的興趣,這才是教育的核心意義。然而,另一派則主張,現實升學已然成為一場「軍備競賽」,除了在標準化入學測驗中取得高分,學生還需在備審資料上投入心力。該粉專的做法不過是家長在現實中運用自身資源幫助孩子「玩這場遊戲」。
雖然教育部早已明確聲明,若查證學習歷程檔案由他人代寫,將取消錄取資格,但執行層面往往困難重重。即使有懷疑,也需明確證據才能證明代寫。這使許多望子成龍的家長仍鋌而走險,認為這樣的風險值得一試。
從這些現象來看,當前的升學制度相較以往單一依賴考試的方式,確實加入了更多元評比,同時也讓升學變成一場全面較量。有資源與人脈的家庭在這場競爭中自然占得先機。然而,藉由造假或代寫取得的優勢,除了涉及道德與誠信問題,對孩子的長遠發展是否真正有幫助,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筆者曾於美國求學,對比台灣的情況,發現學生申請學校時確實會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撰寫讀書計畫與自傳等資料。這些專業人士更多是在優化表達,幫助學生以流暢語言展現真實經歷與優勢,而非憑空編造內容。相比之下,從無到有代寫的方式,不僅缺乏誠信,更可能讓學生因實際經歷不符而遭遇後續問題。
這種代寫背後反映出台灣家長長期以來升學至上的心態。他們更關注學歷結果,而非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表面上看,這種心態可能幫助孩子進入更好的學校,但若所學非其所好,或因能力不足無法應付學業,最終可能適得其反。教育的真正意義,應該在於培養興趣與能力,而非一紙畢業證書。
此外,當初多元入學的制度改革,本是為了減少學生壓力,避免將成敗寄託於一次考試,卻意外地加劇了不公平。資源有限的學生對比有豐厚資源的家庭恐更加吃虧。這樣的制度是否真的實現了初衷,值得反思。
要解決這些問題,父母首先應改變對教育的過度功利化態度,重視孩子的興趣與選擇。若學習歷程資料過於偏離學生真實經歷,不僅難以展現個人特質,更可能在面試中露出破綻,反而得不償失。從制度面而言,教育單位應加強審核機制,同時降低備審資料在評分中的比例,避免讓有資源的家庭過度佔優勢學習是為了成就自我,而非迎合體制。真正的教育應回歸初心,幫助每個孩子發掘興趣、探索潛能,而不是讓學習淪為一場無休止的競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