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主義與補教文化
近來一則社群貼文引發討論,照片中一棟商業大樓外牆貼滿了補習班的廣告,貼文者戲稱其為「亞洲教育最佳代言樓」,凸顯出台灣補習文化的現象。也引發對台灣教育制度及補教體制的反思。
台灣補習文化早已深入教育,許多學生的生活除了在學校度過,可能有更多時間花在補習班。筆者過往求學時期也曾經歷這樣的環境,親身感受到補教機構對考試分數的重視,甚至形成一種「成王敗寇」的價值觀。補習班師長們強調獲得高分進入頂大,這成為學生及家長眼中唯一的成功標準。
補教業者則以學生的好成績為招牌,將進入頂尖校系學生的照片貼於門口或廣告牆面,吸引更多報名者。這樣的榜單不僅是教學成果的證明,更成為補習班營銷的利器。即使是明星高中學生,也普遍選擇補習作為學習策略的一部分,甚至積極尋求口碑好的老師。這反映出台灣教育競爭的激烈,以及標準化考試在整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這種現象也讓人不得不反思,連明星高中學生仍需依賴補習,是否意味著學校教育不足以協助學生應對標準化考試的需求?雖然不乏靠自學成功考上頂尖大學的例子,但相較之下,透過補習班輔導成功者仍占多數。
更重要的是,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學生基礎知識與獨立思考能力,然而補習班多半著重於「解題技巧」、「口訣背誦」與「考前猜題」,這種模式雖能有效提升分數,卻可能扭曲了學習的意義。當教育成為純粹追求考試分數的工具,學生的創造力、批判思考能力反而被忽視。補習文化也強化了將進入名校視為成功唯一標準的思維,但這樣的觀念是否真正有助於學生未來人生的多元發展?
筆者在美國求學時,曾遇過許不少自台灣頂大畢業、進入美國名校深造的學生。他們在學業上無疑十分優秀,但同時也面臨人生方向迷茫、職涯規劃困難等問題。這反映出學業成績優異並不代表人生問題的終結,人生是一場無限賽局,需要持續成長與調整。教育僅強調階段性成績與入學門檻,忽略長遠的人格與價值塑造。
此外,補習文化也間接加劇了社會階級不平等。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能負擔昂貴補習費用,獲得更多教學資源,進而提高進入頂尖大學的機會,這種資源的不均加深了教育鴻溝。
台灣的補習文化既是社會對教育競爭的反映,也是體制未能充分滿足學生需求的反映。面對這樣的現象,除了檢視補習產業本身,我們更應重新思考學校教育的功能與目標。唯有打造能兼顧知識傳授與批判思考、個人發展的教育環境,才能真正培育出具備多元能力的未來世代。教育不應只是一場考試的競賽,而是陪伴每個人成長、探索人生價值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