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孩子的隱私主導權:數位時代的挑戰與契機
近年來,隨著青少年網路使用習慣快速轉變,兒少隱私與身心安全的議題日益受到關注。iWIN網路內容安全防護機構最新公布的2024年度報告指出,全年受理申訴案件高達6,199件,相較2023年整整翻倍,顯示數位暴力與兒少隱私侵害的情況正急遽升溫。其中,涉及網路霸凌與兒少身心健康的案件更呈現逐年攀升趨勢。這不僅揭露了青少年在數位環境中所面臨的高風險,也反映出台灣社會在隱私保障制度上的缺口,亟需跨領域合作與制度創新。
進一步來看,傳統對隱私的認知,多半聚焦於姓名、住址、照片等「可識別資訊」。然而,iWIN強調,當前社群媒體與生成式媒體技術交織下,非直接個資卻足以拼湊個人身分的「隱性隱私」風險更為嚴重。舉例而言,青少年隨手分享的打卡地點、即時互動留言,甚至在直播間的一句話,都可能成為被辨識與追蹤的線索。這樣的變化意味著,隱私不再只是「資料庫裡的一串數字」,而是孩子生活軌跡、社交模式與心理狀態的完整拼圖。如何在制度設計與教育倡議之間取得平衡,成為未來政策的重要關卡。
值得警惕的是,國家衛生研究院林煜軒醫師針對10至18歲、共14,493名學生的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不僅網路霸凌經驗增加,接觸與傳播性相關訊息的比例也逐年上升,甚至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就已經出現高比例的自我傳播行為。這一發現凸顯了「數位自主權」的雙面性:一方面,孩子透過社群展現自我、建立連結;另一方面,缺乏風險意識與保護措施下,他們很容易成為數位暴力的加害者與受害者。這樣的現象提醒社會,兒少網路行為的複雜性不容低估,必須從心理健康、媒體素養到家庭支持,全面建構防護網。
iWIN在2025年以「看見孩子的隱私主導權」為年會主題,正是呼籲社會必須正視兒少在數位時代的權利。所謂「隱私主導權」,不僅是避免個資外洩,更是讓兒少有能力選擇、管理與理解自己的數位足跡。然而,現行制度往往落後於科技發展,執法單位面對跨平台傳播與匿名霸凌,取證困難、處理速度緩慢,讓許多申訴案件難以真正解決。未來若能透過完善立法、跨部會合作,並搭配數位素養教育,讓孩子學會在社群環境中辨識風險、保護自己,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隱私主導權」。
總的來說,兒少隱私議題並非單一的「防護問題」,而是一個牽涉心理健康、教育政策與科技治理的多面向挑戰。從家長到教育機構,從平台業者到政府部門,都必須共同承擔責任。唯有當孩子能自在地在數位世界中展現自我,而不必擔心隱私被濫用、身心健康遭到威脅,數位環境才能真正成為下一代成長的助力,而非風險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