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探索金門自然景觀與人文的多元內涵

發布日期:
作者: 梁真瑜。
點閱率:1,012

延續前文對金門戰地歷史及文化景觀的探討,本文將視角轉向另一項重要資產||自然景觀與人文。金門不僅是東亞冷戰歷史的見證者,更是一座「自然與人文交融」的島嶼。豐富的自然地貌與深厚的人文底蘊,不僅構成觀光吸引力,也為永續發展奠下基礎。面對觀光產業的快速轉變,如何在自然保育與文化詮釋之間取得平衡,建立深度且永續的觀光發展體系,已成為地方政府與地方社群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
  近年來,金門在永續推動上逐漸展現成果。在天下雜誌《微笑台灣》首度舉辦的「台灣縣市永續旅遊準備度調查」中,金門在全國22個縣市中名列第一,並於五大構面展現亮眼表現,尤其在「社會面向」獲得行動獎,顯示「永續共好」理念,正逐步落實在地方治理與居民生活之中。
  景觀與人文交織的觀光潛力
  金門的獨特性源於自然與人文的交織。太武山不僅是島嶼的精神象徵,擁有八百年歷史的海印寺更曾是航海時代的重要地標;沿海如青岐綠石槽、南山頭玄武岩及建功嶼潮間帶,則展現地質與生態的多樣性。這些場域不只是自然觀光資源,更是融合集體記憶、勞動傳統與生活文化的場域,若缺乏整體規劃,這些珍貴的自然與文化資源可能僅止於零散的觀光亮點,難以支撐金門觀光的永續發展。
  金門觀光轉型的三大挑戰
  雖然2024年小三通人次突破130萬,建功嶼名列「台灣觀光100亮點」,顯示金門觀光已具規模,但仍有三大挑戰亟待解決:
  1.過境效應明顯,部分旅客僅將金門視為中轉站。
  2.旅客多集中於節假日,造成全年平均遊客量與地方承載量之間存在落差。
  3.新世代偏好深度體驗與互動,傳統走馬看花式觀光逐漸失去吸引力。
  這三大挑戰顯示金門必須調整策略,從「熱點式吸客」轉向「自然友善、文化詮釋與季節平衡」的整體性規劃,以回應環境保護、社區參與與產業韌性的需求。
  策略一:建立低碳觀光網絡
  低碳化是金門轉型的核心。金門在低碳與永續發展方面已有基礎,縣府透過「郵輪式台灣好行」改善國際散客交通不便的困擾,兼顧低碳與便利;在住宿方面,至2024年底,共有130家旅宿獲得「永續金綠宿」標章,烈嶼也試行低碳遊程,永續觀光已逐步落實。
  未來應串聯太武山、濕地與潮間帶,規劃電動接駁、共享單車與友善步道,並推出「金門綠遊App」,提供碳排查詢與永續行程推薦。同時推動「青年低碳計畫」,培養在地青年成為「低碳導遊」與「自然教育大使」,帶領遊客參與淨灘、濕地巡守與生態觀察,使保育行動轉化為具體體驗。金門亦可與沖繩、濟州島等離島建立「永續島嶼夥伴關係」,交流低碳觀光與文化保存經驗,提升國際能見度。
  策略二:以智慧導覽深化文化互動
  在環境保護之外,文化記憶再生也是提升觀光體驗的關鍵。金門在智慧觀光領域已領先全國,推行了PWA旅服系統,並於2025年推出多語導覽與智慧客服系統。未來應將焦點從「便利性」轉向「情感共鳴」。例如推出「金門記憶語音導覽」,由退伍軍人、蚵農與居民親自講述故事,讓遊客聽見最真實的在地聲音。除了語音導覽外,還可以建立「金門記憶地圖」,將遊客收集的地標與AR互動畫面結合,形成個人化的旅程紀錄,進而延伸至社群分享,提高再訪意願。
  此外,還可結合生態教育與互動任務,例如透過掃描QR Code完成問答與挑戰,讓遊客累積「綠點數」或獲得「守護者」徽章,將學習轉化為參與。這些活動若能與校園教育或社區活動結合,將更能擴展效益。
  策略三:發展「七感體驗」
  為延長停留時間並平衡淡旺季,金門可發展整合視覺、觸覺、味覺、聽覺、嗅覺、故事感與情感參與的「七感體驗」。例如「春季潮間帶藝術節」、「夏季地景創作」、「秋季村落走讀市集」、「冬季坑道光影展」等小型活動,結合地方飲食手作、重現軍營日常與自然聲景,以及規劃氣味地圖,引導遊客感受潮間帶泥香、酒廠釀酒香與海風鹹味,讓遊客用感官認識金門。
  故事感可設計角色導覽與任務遊程,如「老兵故事導覽」或「小蚵女/蚵男劇本任務」,並結合影視拍攝地行銷,如《不如海邊吹吹風》的場景路線,吸引影迷再訪。透過「記憶地圖」與「親子探險認證章」,更能幫助遊客建立歸屬感,並透過影視駐點與青年短片競賽,鼓勵在地青年投入文化再現與觀光創新。
  走向永續發展的離島典範
  金門擁有深厚的歷史記憶、獨特的自然地貌,以及充滿活力的地方文化。戰地與自然景觀的活化,不僅需要歷史保存與制度建設,更仰賴社區的參與與認同。金門此次在全國永續旅遊評比中名列全國第一,展現了金門近年的努力成果,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讓這份肯定持續轉化為行動。唯有將「永續共好」融入日常治理與居民生活,金門才能保有本真風貌、融合創新發展,走向自然保育與人文發展並重的永續離島典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