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私校汰弱爭議與成績迷思

發布日期:
作者: 艾利克。
點閱率:151

近來,台北市一所知名私立中小學規劃將30%的學生汰除,未來無法進入國中部,此舉引發家長不滿,有人形容像是現實版的「魷魚遊戲」。校方則回應,因校地尋找不順,未來可能無足夠的教室容納如此多的學生,才會提出相關做法,並強調會再與家長溝通。這樣的消息一出,仍讓許多家長與教育界人士議論。
實際上,許多知名私立學校在新生入學時,往往會先透過測驗來篩選學生,只錄符合資格的孩子。家長之所以選擇這類學校,大多是希望孩子能在完整的體制內一路升學,從小學直升到中學。如果小學畢業後無法進入中學部,便得重新尋找類似的私立學校,或回到公立教育體系,對孩子的適應與銜接都可能造成挑戰。部分家長看重的不只是學業,而是學校本身所提供的人脈資源,若孩子被迫離開,也等於是失去了這樣的資源累積。
然而,以學業表現作為單一標準,確實容易引發疑慮。小學與中學階段的孩子,有些尚未「開竅」,成績暫時落後,並不代表未來無法進步。過早用成績淘汰,可能抹殺其潛能,甚至使孩子失去學習信心,還可能限制孩子適性發展的可能。
不過,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最大的差別,在於辦學自主性與經營考量。私校本就不保證學生的直升,而是透過「擇優錄取」維持學校的升學率與學習氛圍。當家長為孩子選擇這類學校,就意味著要接受其制度與規則。若對這種高度競爭的教育方式有所疑慮,公立學校或其他教育體制或許才是更合適的選項。
過去許多私校早已採用不同形式的篩選制度。筆者就讀公立小學時,也曾參加私校的入學考試,校方依考試成績將考生分成三類,前三分之二的學生優先錄取,後三分之一則只能候補。這類方式仍吸引眾多家長趨之若鶩,因他們認為,進入這樣的學校,孩子能獲得更嚴謹的教育與升學保障。有些私校還區分普通班與升學班,若升學班的學生表現不佳,下學期甚至可能被降到普通班。這種壓力式管理雖然備受爭議,但對部分家長而言,正是他們所期待的嚴格養成。
學校的做法與家長的期待之間,正是台灣教育長久以來的矛盾縮影。家長希望孩子能進入競爭力強、升學率高的學校;另一方面,又不願看到孩子因成績被淘汰。這樣的矛盾反映了教育制度的限制,也揭示了社會對「成績導向」的過度依賴。
私立學校有經營自主性,但家長也需衡量這種制度是否符合孩子的需求與性格。最重要的,或許不是如何保證升學順利,而是如何協助孩子找到適性發展的方向,避免讓教育淪為單純的淘汰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