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童案後的反思
近期,由知名YouTuber揭露的幼兒園不當對待事件引發了公眾高度關注。影片中,其幼子遭受膠帶封嘴等行為,引起社會普遍的憤怒與不安。事後,主管機關迅速反應,勒令該園所停辦。然而,除了究責與尋求法律途徑外,此次事件也揭示了當代幼教現場兩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第一,是「親師夥伴關係」的根本性轉變;第二,則是師資培育體系對於教師「情緒管理」與「心理素質」的長期忽略。這兩個問題相互影響,共同增加了教育現場的風險。
理想上,家長與教師是為了促進孩子成長而合作的「教育夥伴」,雙方應在專業與信任的基礎上進行溝通。然而,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這種夥伴關係正逐漸轉變為一種「消費者」與「服務提供者」的商業關係。當家長支付學費後,便可能產生購買服務的心態,並期待園所能提供全面、客製化且立即見效的服務。這種期待不僅針對孩子的學習成效,也涵蓋了生活照護的各個面向。
通訊軟體的普及,更加劇了此一現象。家長透過LINE等群組,能夠對園所的日常運作進行即時的監督與提問。一張餐點照片,可能引發關於營養的討論;孩子的一個小傷口,可能被要求立即回報詳細經過。教師在結束了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後,仍需處理大量的線上訊息,承受來自多方的檢視。這種不間斷的溝通模式,容易使教師產生不被信任的感受與職業疲勞。信任的流失往往是雙向的,當教師感受到不被尊重時,其主動溝通的意願和品質也可能隨之降低,或為了避免衝突而變得防禦性強,甚至選擇只報告好消息。在這種惡性循環下,最終受影響的是處於親師關係核心的孩童。因此,有必要重建社會共識||幼兒園是一個需要親師雙方共同投入、互相尊重的教育場域,而非單純的服務業。
如果說質變的親師關係是外部壓力,那麼師資培育體系的既有盲點,則是未能提供教師足夠的內部支持。目前的師資培育課程,多著重於教育理論、課程設計等「專業知識」的教學,卻普遍忽略了教保工作中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教師每日面對的是情緒與行為反應直接且不穩定的幼兒,他們不僅要教學,更需要持續運用自身的情緒來安撫、理解並回應孩子的各種需求,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心力消耗。
然而,現行的培育體系中,普遍缺乏對教師「心理韌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的系統性培養。未來的老師們,在校期間很少接受關於如何辨識與管理工作壓力、如何調節自身負面情緒、以及在高壓環境下如何維持心理健康的專業訓練。這使得許多教師進入職場後,只能依賴個人特質來應對高度的情緒勞動,一旦外在壓力超出個人所能負荷的範圍,便可能出現情緒失控,甚至做出不適當的行為。這不僅是個人問題,更是培育系統未能培養教師足夠「心理調適能力」的結構性問題。因此,改革師資培育體系,將壓力管理、情緒調節、有效溝通等心理素質課程納為重點,已是當務之急。唯有教師自身的情緒穩定,才能為孩子提供一個安穩的成長環境,對教師心理健康的投資,是對兒童安全最根本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