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防範觀念
臺灣位於歐亞版塊邊緣與亞熱帶地區,常有颱風與地震的侵襲,更由於地狹人稠,大部分的人口,都居住於都會區,所以在颱風和地震來襲時,常常會造成許多的人、事、物的傷亡,都市防災與建築物使用管理的工作,就越顯重要,馬虎不得,由於前幾年發生921、331地震及賀伯、娜莉、桃芝颱風等自然災害,導致許多地方的房屋倒塌與淹水,更造成許多人員的傷亡。我覺得,這是相關單位,長期對於建築物之耐震、抗震強度、施工品質及民眾擅自裝修和拆除建築物外牆、樓板、隔間及山坡地水土保持與河川兩岸或河床等管理上的不確實,所導致建築物抗震、施工品質不良、山坡地水土保持不易,沙土大量流入河川阻塞河道、河床及兩側違章建築物林立,平時又沒有確實,做好災害的防範工作,總要發生重大災害時,才會有補強的動作。
故近幾年來,政府才有八年一千二百億的治水經費,準備來整治各大河川,以防範颱風與雨季來臨時,河川溪水暴漲氾濫與阻礙排水系統,所造成的淹水,當年汐止每遇颱風,必會淹水的情況,和基隆河大直河灣取直,或許有著若干的關係,但隨著瑞芳員山分洪道的開通與啟用,加速基隆河上游河水進入大海,相對的,也降低基隆河兩岸和大臺北地區的淹水情形,這是有目共睹,所以我覺得政府,要逐年編列河川整治與防災的經費,對於那些在地震、風災、水災、雨季來臨時,容易造成災害發生的建築物、山坡地、抽水站、河川與鄉鎮、農田排水系統等,加以整治,例如建築物抗震強度的補強、山坡地水土的保持、抽水站設置在高處與擴充設備、河堤的興建和高度的加高與河道淤沙的疏浚、河川兩岸、河床違建的拆除及鄉鎮、農田排水溝的疏通,都是刻不容緩的。
還記得在民國88年間,臺灣發生921大地震後,由於工作業務的關係,個人每天皆需帶領臺北市建築師、土木技師及結構技師公會,所派來支援臺北市政府救災的技師,到各通報受損嚴重或不甚嚴重的建築物勘估,期間處理了忠駝國宅、虎林街國泰老公寓、太子東都大樓、內湖江南街海砂屋、松山寺等受損建築物,也參與東興大樓拆除救災的工程,更看了許多的建築物,在遭受地震侵襲後的狀況,不乏是外牆、樑柱、樓板、隔間牆龜裂、破損、海沙屋保護層掉落露出RC等狀況,但也發現有些建築物,雖然興建年份很久了,但卻無任何重大的損害,細問屋主後,才知他們有個共同特性,就是不隨便裝修、破壞、拆除建物隔間或外牆與搭蓋違章建築物等情事,儘量維持建築物的原設計狀態,以維持建築物的結構安全,個人不禁覺得,是否因為社會、經濟與生活水準,日漸的提升,人們有意、無意的擅自裝修、拆除與破壞建築物的部分構造和搭蓋違章建築物,導致建築物的結構安全性降低,才會造成如此重大的災害,所以在921大地震後,個人在工作領域上,時常會勸導民眾,請不要隨意拆除建築物的構造,以維護建築物的結構安全,防範災害的發生。
金門是個福地,很慶幸並無發生上述的情形,但不表示永遠都不會發生,希冀個人在工作領域上所碰到的淺見,能讓鄉親們,對於災害防範的觀念,能多一分的認識、準備與少一分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