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灘足跡憶童年
打開今天(三月十四日)的金門日報,「探勘夏興A區油庫,李縣長盼能接手管理」的斗大標題,立刻佔據了我的所有視線,再看詳細內容:
「縣長李炷烽,昨前往夏興A區油庫實地會勘,期望能接手管理,做為觀光用途。軍方表示,已列為中程釋出營區計劃之一,釋出應該沒有問題。李炷烽也表示,將儘速召集各相關單位開會協商,讓營區活化再利用,發揮最大效益。」
「夏興A區油庫,約興建於民國五十年代,全區面積近二點四公頃,內有軍方當時開鑿的四座花崗岩坑道,設有六個容量二百公秉的儲油槽,因為國軍精實案,兵力縮減,軍方於民國八十八年封存,成為空置營區。」::::
這麼貼近我生活的報導,立刻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憶,現在僅將個人記憶所及,說一說我和夏興油庫的互動,希望能跟各位文友分享。
據我所知,位於現今夏興A區油庫一帶高差懸殊的坡地,舊稱「浦口」,浦口以南的海岸線,就是夏興先民胼手胝足、撒網捕魚討生活的場域,凡是親臨其境者,當不難想見:當年因天然環境惡劣,居民無法僅靠農耕,來維持一家生計,必須於清晨一大早,浸泡於冰冷的海水中捕魚,一家老小,才得以溫飽的艱困場域與歷史記憶。
對老一輩的夏興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討生活的環境,可惜,自從國軍闢建為油庫,被列為禁區以後,已被管制了四十多年,現在雖已順應民眾需要,重新開放部分附近海域,但是良辰美景,早已事過境遷、不復昔日光彩;遙想那大人小孩、一家老小、幾乎是舉村牽罟、「百」人空巷的盛況,也許只能在夢中追尋了,而今,碩大肥美的魚蝦不見了,舉目所見,盡是被污染得幾乎不認得的家園?
記憶中的夏興油庫,大約闢建於民國五十年,距今已四十餘年了。猶記得闢建期間,各級長官,包括先總統 蔣公在內,皆高度重視這個攸關民生與國防大計的偉大工程,在那些日子裡,幾乎只要是抵金視察的高級官員和將領,都會抽空到工地關心一下施工進度;而那段日子,也正是我讀小學二、三年級的階段,每天,當一票路隊在上、下學時,途經夏興斜坡,時常會看見長頭的黑色箱形車出入,聽村中的長輩們說,那裡面坐著的,一個個可都是達官顯要呢!
油庫闢建期間,由於工程具有高度的急迫性及連續性,辛勤的工人,一爬上兩、三層樓高的油箱上,往往就要忍著半天不能下來,尤其是在進行電焊工作的時候,更是如此。
生意腦筋動得快的翠銀嬸祖、秀華嬸婆兩婆媳,就興高采烈的炸起芝麻球,給村子裡的小孩拿去賣,當年,我也冒著生命的危險,進入那個烏漆抹黑的石洞中,兜售著一籃籃熱騰騰、剛出爐的芝麻球,我一方面要拿著手電筒摸黑進去,另方面,還要冒著被衛兵驅趕的風險,不為甚麼,只為了要賺取那屈指可數的幾塊錢而已,代價不可謂不高。
在那一段血淚交織的日子裡,施工弟兄,雖盡量小心翼翼,盡可能避免受傷,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仍然不時有傷亡傳出。
有一次,有一位電焊工人,由於工作太投入了,竟至忘了自己係身處兩、三層樓的高處,他在移動腳步的時候,一個不小心,重心不穩,竟然從上面跌落了下來,同伴們雖緊急送往醫院醫治,惜因傷到重要部位,且流血過多,終究回天乏術,令人扼腕!有一段時間,夏興村老們的話題,總圍繞著這一位為國捐驅的弟兄打轉,大家都為他的不幸遭遇,一掬同情之淚。
這件令人鼻酸的往事,在我的心目中,已塵封了四十多年,到現在回想起來,仍為這位因公殉職的英勇戰士哀痛不已!屈指一算,假如他現在還健在的話,應該已經是六十五歲上下的老者了。
站在一個土生土長、老夏興人的立場,我樂見A區油庫未來在縣政府接管以後,經過專家、學者妥善的規劃、做好環境影響評估,並與夏興村老充分溝通以後,能闢建為一個獨具特色、甚至獨一無二的觀光景點,為久蟄的夏興,注入一些源頭活水,讓「浦口」再次煥發他璀璨耀眼的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