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心得─憂鬱三千公尺
很多人對課外閱讀懷有偏見,認為閱讀課外書就如同背誦參考課本般乏味,使人提不起丁點兒興趣。其實,閱讀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學氣質,增加自己寫作能力的流暢度,所以老師發了一本共同閱讀心得給我們全班一同來閱讀。
這本書的作者是路寒袖,當時的路寒袖挹注生命能量,立志成為小說家,因而拒絕聯考,亟欲及早進入社會汲取經驗,以早日完成他的小說家之夢,不過,這個夢想沒有維持多久,在他接觸新詩之後,興趣轉向,詩不僅成了他的新歡,也成為他一生堅守不悔的志業。
裡面大體紀錄了作者個人從赤足到有鞋包覆雙腳的歷程。童年在大安溪畔長大的路寒袖,於夏日蟬鳴,放學回來的午後。農家採收花生的季節,總要拎著一只草袋、一把小鏟,赤足到溪畔撿花生,踩在熱氣蒸騰的溪石上,他渴望有一雙鞋。直到小學四年級,他擁有第一雙布鞋。高中時,他找到了文學,他說這是他的第二雙鞋。這本散文集,就是作者走過貧阨的童年,經歷困境中的掙扎、徬徨,終而走到有陽光的文學人生花園的縮影。這本集子裡紀錄的是他過去的生活經驗,也是他的人生感恩、人間關懷,除了自己的經驗、見聞,也有親人、友伴,週遭人物的故事,更有土地、時代的變遷。
《憂鬱三千公尺》涵蓋了對整個大地的情愁,是一個紮根土地和現實的作家,對自己的、超負荷的許諾和肩負。他在再版的序文中說: 「海拔三千公尺已是高山的雪線之上,當冬日來臨,雪花降下,憂鬱是否就此掩蓋?或許,該先自問,我的內心有無三千公尺的高度?」作者和讀者同樣明白,人間的「憂鬱」不盡,作家不做逐波之臣、不做避世之士,憂愁憂思,只是藉由與自己存在的「世界」對話,來標示自己存在的位置。
這本書很適合我們現在這些國中生閱讀,裡面有數篇小故事,讓我們覺得更有趣,更想繼續的讀下去。而這本書封面有一句話我非常認同││憂鬱有多高,感情就會有多深。路寒袖的文字顯影,不只是他的憂鬱,也是我們的情感之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