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組佳作》我的希望
孩子出生時與一般嬰兒無異,但是兩個月後經常發燒;到了1歲,老人說:「七坐八爬」,孩子的發展卻落後了一大截。總是以「大隻雞較晚啼」來安慰自己,終有一天,孩子會追上進度的。
由於經常莫名的發燒,加上全身乏力,孩子既無一般孩子的活蹦亂跳,看醫生更成了家常便飯。帶著孩子幾乎跑遍了台北台大、馬偕等各大醫院,後來才檢查出聽力有問題。孩子五歲前走路常跌倒,之後戴上助聽器,身體的平衡感好了,走路才逐漸穩健起來。
醫生告訴我,孩子的聽覺神經只有80多分貝,必須配戴助聽器,而且沒有語言能力,心裡真是惶恐極了,這樣的小孩,未來要怎樣把他教育扶養長大呢?
小學時,沒有專業的聽語教育老師,只能仰賴特教巡迴老師輔導,一個星期只上半天課,進步實在有限。在普通班上課,沒法與同學對話,也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看法,溝通不良,經常遭到同學的欺侮及誤解。他曾被同學關在儲藏間達兩節課之久,驚恐、號哭到臉色發白。學習上,因為缺乏師資輔導,幼稚園、國小階段,內人幾乎天天要到學校陪讀、照料。曾動過有把他送到台灣啟聰學校唸書的念頭,但又擔心這麼小的年紀,如何獨立照顧自己?
86年,我和孩子參加全國聽障生夏令營活動,發現台灣北中南聽障學生的活動能力很強,彼此間用手語溝通,每個人都顯得自信而開朗,回想到孩子在學期間的不愉快經驗,以及考量未來的適性發展,終於下定決心國小畢業就就將他轉到台北市啟聰學校就讀。
孩子在台北啟聰學校國中部、高職部共讀了6年。我和內人經常為了孩子在外地就學能否照顧自己,而憂心不已,雖然在台親戚可在假日抽空陪伴,心理仍感忐忑不安。啟聰學校畢業後,孩子學到了手語溝通能力,也考上印刷人員丙級證照。現在孩子的手語溝通能力強,跟瘖啞人交流無礙,但跟其他正常的社會人士溝通,就必需仰賴筆談或肢體動作,溝通環境仍舊充滿了障礙。
夫妻倆在金門撫養聽障兒,缺少可以互相學習交流的家庭,平日溝通的方式,只能自創生活化的肢體動作或圖像手勢,對孩子內心的感受,無從全然得知。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也經常忽略聽障者的學習侷限性,會以一般孩子的學習進度要求,當不聽話或表現不好時,心中常有「恨鐵不成鋼」的焦慮。
一想到孩子成長歷程充滿了崎嶇、艱辛,夫妻倆又常為了與孩子溝通不得要領而生氣,內心的挫折與不忍,實非筆墨所能形容。
2年前,社會局開辦了手語課程,讓我有機會學習手語,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多了,更對以前無法充分了解孩子,感到遺憾與後悔。
啟聰學校畢業後,孩子返回金門就業,嚴峻的就業市場對聽障兒又是個殘酷的考驗,幸好社會局提供身心障礙者臨時工就業計畫,幸運的話,可以憑著抽籤的好手氣,得到一年的工作機會。孩子這幾年很幸運的,均能如願留在職場工作,但一般民間企業對於提供身心障礙者工作機會,仍舊充滿了顧慮。
本縣社會局努力推動無障礙環境、辦理手語培訓課程,目標在建立無障礙的溝通環境,理想的實現需要政策及大眾的支持。我更希望所有的聽障團體能多辦活動,使聾人的生活更豐富多元,也期待社會大眾能接納了解聽障孩子,給他們發展成長的機會,於願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