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自省與關懷

發布日期:
作者: 烈中/吳宛儒。
點閱率:499

「可否請你幫我一個忙?」從出生到現在,受過無數人幫助的我,一直都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父母的疼愛、姐姐的幫助、朋友的關心,我獲得這麼多,卻連聲感謝也沒有。隨著年齡和心智的增長,我依然受到很多人的幫助,不過我開始思考,我是否也該回報、關懷他人呢?從那一刻起,我便想要好好幫助他人,衷心的感謝為我付出的人。
許多事都無法獨自完成,總需要有人協助,所以家人、朋友不時會需要我的協助,但因為自己的個性懶散,又不想弄東弄西搞得一身髒,就這麼隨便的敷衍過去了。還記得有一次,妹妹請我教她功課,那時我很累,根本就不想搭理她,索性隨便說了幾句就草草結束;妹妹雖然不計較我這麼做,但感覺得出來,妹妹其實渴望我能夠仔細的教導她。夜闌人靜時,省思白天的行為,發覺這麼做不單單讓她失望,就連我的心裡也有股不安的感覺,不想再看見那望著我的失望表情,更不想再忍受那良心不安的感受。現在妹妹有需求時,我都會盡力的幫她,家人、朋友需要我時,我也不再只是虛應故事而已。
世界有好多人需要被幫助,但真正肯幫助的人並沒有很多。嘉義市的林炳山先生,只是一個城隍廟的辦事員,他看見社會上有許多人因家境問題,連三餐溫飽都有困難,便號召熱心人士出錢出力;發現不少慈善團體有斷糧之虞,或是窮人家付不出喪葬費,他也會及時行善,不僅施米也施棺。林炳山先生有著默默行善、不居功炫耀的個性,讓人對他欽敬不已,已故的前嘉義市長,曾讚許他說:「林先生是難能可貴的慈善家,他的愛心讓不少窮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他無私的付出,讓許多人受到幫助,因為有他的愛心與關懷,讓需要的人感受到無比的溫暖。
台北的刈包小販廖榮吉,以平價來賣刈包,辛苦賺錢的他,二十五年來,固定在小年夜辦桌請街友吃飯,已經成為街友口中「最溫馨的年夜飯」。埔里陳綢阿嬤,幼時因家貧被送人當養女,困苦操勞,未曾受教育。四十年前罹患大腸癌,發願終生茹素行善,病情奇蹟似的受到控制。於是將兩百次化療化作無盡的愛,建廟勸人為善,捐募款興建兒少之家,甚至當義工感化青少年走上正途。她低調謙遜的精神及永不停止的愛心,感動了無數的台灣人。
現在想想,這些慈善家是為了什麼而行善?林炳山先生他大可不必浪費自己的休息時間來號召眾人行善;廖榮吉先生可以將那些錢用來讓自己的生活更舒適;陳綢阿嬤身染重病,已自顧不暇,更不用如此辛苦的奔波募款;但他們並沒有這麼做,因為他們自省到這樣做,可以幫助更多比自己還需要被幫助的人。
當下我反省自己,對家人、朋友的關懷,是出自於怎樣的心態?是真心?還是只是在等待著他們回報?體悟到關懷的喜悅後,你會覺得能助人是一件再幸福不過的事,而且關懷他人,他人就會再關懷下一個人,一個傳一個,彼此互相扶持與照顧,你就會發現其中的幸福與快樂。擁有助人的快樂心,才能享有人助的幸福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