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
自古以來,吟詠「知音」難尋的詩,本來就不少,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輕易的找到與自己頻率相同且懂得欣賞自己的「知音」。
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令人多不彈。││劉長卿《聽彈琴》。千金易得,知音難求,不只是古人的煩惱,也是現代人的煩惱,一個人要是與他人、與這個社會不同調,那就極有可能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只能孤芳自賞,自己陪著自己了。你擁有比世俗大眾還要高的智商、知道許多不為人知的事又如何?無法與身邊的人對等的交談,那又何來知音呢?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人的思想愈發高端,在現實生活中是愈難尋覓到與自己契合的知音』。擁有那麼多,卻找不到任何一個人可以分享,也只是虛然、茫然。雖說知音難尋,但也有一些人卻曉得如何珍惜、如何把握那些稍縱即逝的機會,與對的人成為知音。就好比白居易跟元稹,他們互為好友、知音。在《與微之書》中,白居易一日收到元稹臥病在床時寫給他的信,元稹即使在病中依然牽掛著白居易被貶謫的處境,令人為之動容。這不是知音,那什麼才是知音?沒有知音的人,就如同那斷了弦的吉他,始終彈不出對的音,彈對了,卻也沒有那麼一個可以細細聆聽的人。路邊兩高墳,伯牙與莊同。正所謂知音難尋,若有知音要好好把握,勿恣意分離。
在尋找知音的路程中或許困難重重,但相信只要一直堅持下去,必定能像千里馬遇到伯樂一般,遇到一個能夠讀取你所發出的頻率並以相同頻率回應你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