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國語課

發布日期:
作者: 賢庵六○一王騰霈。
點閱率:707

 今天第一堂是令人期待的國語課﹐老師介紹了朱柏廬的朱子治家格言選﹐作者朱柏廬是清朝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他運用簡潔有力的文句﹐以日常生活為主軸﹐提出自己對食衣住行﹑應對進退等議題的見解﹐提醒後世子孫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由於格言的用字淺白﹐深入淺出﹐讓人一看就能理解它的含意﹐所以三百多年來﹐仍是廣為流傳的經典家訓﹐大家都在效法學習。
老師突然嚴正詞厲地說﹕「上一堂下課是誰把蘋果丟到垃圾桶的﹖」「老師﹐是他﹗」「不對﹐是你﹗」「老師﹐不是我﹗」「老師﹐我看到是○○○丟的﹗」「對﹐是他﹗」「是他﹗」「是他﹗」老師﹕「大家安靜﹗○○○﹐你沒聽過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嗎﹖」「沒聽過﹗」「好﹗老師今天就解釋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耳熟能詳的話最主要是要告訴我們﹕對於一碗粥或一碗飯﹐我們應當想著米飯得來不易。對於衣物的絲線或布料﹐我們也要常記著它是在艱困的物資和人力之下才編織而成的。所以我們要懂得珍惜周遭的物質﹐就像敘利亞的難民連吃的食物都沒有﹐所以我們現在有食物就要好好的珍惜﹐不要再浪費了﹗這樣你們了解嗎﹖」「了解﹗」「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下課﹗」
隔天早上﹐當老師準備發下考試卷時﹐還有很多人著急著一邊翻書﹐一邊要求老師下午時間再考﹐老師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說﹕「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全班異口同聲的問道﹕「老師﹐這兩句話昨天才教過耶﹗」老師說﹕「對啊﹗但知道不等於做到﹐無論做什麼事情﹐應先做好事前的準備。
在下雨之前﹐就得先把房子破損的地方修補好﹐不要因為口渴了﹐才要去挖井取水﹐所以大家以後都要記得提前準備﹐未雨綢繆﹐不要臨時抱佛腳﹐那已經為時已晚﹗」
考完試﹐老師繼續講解﹕「器具質而潔﹐瓦罐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勝珍饈。有沒有人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老師﹐我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瓦罐比金玉好洗﹔園蔬比珍饈省錢﹗」話一說完﹐全班哄堂大笑﹐連老師也又好笑又好氣的說﹕「不是﹐這句話的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器具﹐講求的是實用和清潔﹐即便只是瓦罐也會比金銀玉石好用。飲食方面要講求簡約﹐只要能用心調理﹐就算是自己種的菜﹐也會勝過山珍海味的。懂了嗎﹖」「懂了﹗」突然有人舉手說﹕「老師﹐剛才下課我教他功課﹐他竟然不請我吃洋芋片﹗」老師說﹕「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老師﹐這句話的意思是啥﹖」「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我們給予他人恩惠的時候﹐不要掛在心上﹔接受他人的恩情﹐永遠都不能忘記。凡事都應當給對方留退路﹐不能逼人太甚﹔稱心如意的時候﹐也要懂得知足﹐不可得意忘形﹐想要追求更多的成就而樂極生悲。下次不要再這樣了﹐好嗎﹖」
「好﹗」
打掃時間﹗操場上有人跌倒了﹐竟然有兩位小弟弟在旁邊取笑他﹐於是我挺身而出﹐並說﹕「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他們問﹕「你在說什麼啊﹖」我自以為了不起地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別人有歡欣的喜事時﹐不可以因此憎恨他人比自己好。別人遇到禍患時﹐也不可以幸災樂禍﹐懂嗎﹖要聽大哥哥的話喔﹗」「懂了﹗」原來我也可以說得頭頭是道﹗
無論時代的變遷多麼迅速﹐朱子治家格言總能扮演良師益友的角色﹐時時提醒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引領我們邁向更圓滿的人生。

回頁首